天下第一面,在咱襄城縣

2019-07-12     老家許昌

天下第一面,在咱襄城縣!‖老家許昌

文‖竇永革


「襄城燜面」是襄城名聞河南,飲譽華東、華北、西北諸省的一道麵食風味小吃。其用料精細,製作精巧,色香味俱佳而後味無窮,再配以清湯、雞蛋湯等,並伴以大蒜佐食,使食客們吃興大增。

「襄城燜面」歷史悠久,據傳起源於西漢末年,距今已有近兩千年的歷史。西漢末年,王莽纂位,竊得了漢室江山。為除掉後患,他帶了眾多人馬,四處追殺劉秀。劉秀從京都洛陽逃出,一路上翻山越嶺,吃盡了苦頭。他的隨從死的死,逃的逃,後來,連坐騎也丟了。

劉秀隻身一人徒步逃到襄城,來到紫雲山下一個小山村裡,已是饑寒交迫,狼狽不堪了。後邊官兵追得緊,劉秀慌忙躲進宋老漢家中。

劉秀雙手抱拳懇求道:「老人家,我是漢室宗親劉秀,王莽派官兵抓我,請您救救我吧。」

宋老漢聽說是漢室劉秀,急忙將其藏到了房後的柴草垛里,並生火為他做飯。宋老漢本想做一碗湯麵條,但慌亂之中將擀好的麵條直接放入熱鍋內,卻忘記了添水。情急之下,他急中生智,向鍋中沏入油水,悶蒸出了一碗油光閃亮的「燜面」。劉秀吃後,精神大振,很快逃脫了官兵的追捕。

後來,劉秀當了皇帝,仍念念不忘當年落難時救過自己的宋老漢和那碗香噴噴的「燜面」,遂派大臣去尋找宋老漢。找到後,大臣將宋老漢帶進宮中。劉秀為感謝宋老漢的救命之恩,封他為御廚,專門製作「燜面」供自己和皇親國戚食用,並特封宋老漢製作的「燜面」為「天下第一面」。之後,襄城人將「燜面」製作工藝逐漸完善,形成了享譽中原的一道麵食風味小吃。

明朝中葉,戶部尚書、襄城人李敏回紫雲書院養病,憲宗皇帝加封其為太子少保,讓他在紫雲山伴太子祐樘(後來的弘治皇帝)讀書。期間,李敏常用「襄城燜面」招待太子。刑部尚書、工部尚書、襄城人辛自修,在海瑞來襄看望自己時,也用「襄城燜面」招待海瑞。工部尚書、襄城人姚繼可在嘉靖皇帝去湖北陸安州祭拜其父陵——顯陵路過襄城時,也以「襄城燜面」招待嘉靖皇帝。由此,「襄城燜面」在明代朝野聲名顯赫,使「天下第一面」的讚譽傳遍了全國。

近兩千年來,襄城人不斷完善「襄城燜面」的製作工藝,使其口味更加筋道可口,成為了色香味俱佳、譽滿全國的特色美食。其製作過程為:先將精瘦肉絲、豆芽或豆角與姜、蒜、辣椒、花椒等佐料共烹炒,並用高湯少許煮片刻,然後把手工或機軋的濕麵條勻攤鍋內捂嚴熱燜約10分鐘,再經2—3次翻鍋後即成。製作時,廚師手捧鍋柄,翻動自如,麵條里外受熱一致。出鍋裝盤後,麵條金黃脆香,肉與佐料點綴其上,如滿盤金玉,美味可口。

2017年10月9日

【作者簡介】竇永革,男,漢族,1967年4月生,河南省襄城縣人,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歷,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作家協會理事、襄城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襄城縣詩詞學會秘書長、襄城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副主任。從事業餘創作20多年,發表各類文學作品200餘篇,作品散見於全國各類報刊,出版有散文集《漂浮在汝水上的心靈》,部分作品被轉載收錄、獲獎評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來自IC photo,版權歸IC photo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GOEqCGwBmyVoG_1ZwuP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