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許多家長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就能
「及時出現」
,在孩子的眼中家長就是超級英雄,可是中國式的教育真的那麼好嗎?
日本親子教育專家營原裕子這樣說:「孩子想做的事情就儘可能放手讓孩子去做,從而培養孩子『會』的能力。不要指示孩子,告訴他們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你應該靜靜地注視著孩子,讓他們盡情地體驗成功和失敗」
日本的教育在某些地方確實需要我們來學習:
1、學會吃苦,培養孩子獨立
日本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就會被要求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比如:穿衣、吃飯、自己上學、自己的東西自己拿等等,孩子雖然做的勉強但是這都是孩子能夠
獨立
完成的事。
哪怕是剛上幼兒園的兩三歲的孩子,到了學校也必須自己穿衣服穿鞋子,老師站在一邊
不會插手
,只會慢慢
鼓勵
他或
指導
他該怎麼穿。日本的幼兒園會有意甚至是刻意去培養孩子
吃苦耐勞
、
獨立自主
的能力。
日本的家長認為:如果孩子什麼都靠父母,那他們是不會得到成長的,即使這件事他會做,如果父母都幫他做了,他依然無法掌握。
而在中國,每個孩子都是
家中寶
,「捧在手裡怕碎了,含在嘴裡怕化了」父母總是以「孩子還小」為由,為孩子
包攬一切
,一直像長不大一樣理所應當的享受父母的付出,即使是上了大學。
而在日本,經常會看見一群小朋友獨自乘車上學。當然,很多農村孩子還是自己上學的,相對於城市裡,
安全隱患
很多,家長的不放心、不敢放手還是可以
理解
。
2、忍受寒冷
中國的孩子
不能受一點冷一點熱
,只能生活在
「溫室」
中,冬天的時候會穿的一層又一層,總是像「包粽子」一樣。日本的孩子從小就被要求冬天也必須
穿短褲短裙
去上學,當然他們穿了保暖褲,保證了孩子
「不冷」
。
在日本人看來孩子必須從小
鍛鍊意志和體魄
,雖然冷,但是忍忍就過去了,是不會生病的,當然,鍛鍊意志是不能這麼簡單的,我們要學習的是其中的
精髓
,鍛鍊孩子的意志力要
從小開始
。
3、堅持抗挫折教育
挫折,簡單來說就是碰釘子、失敗、不如意。其實每個人都會遇到挫折,只是
大小不一、多少不同
。遇到挫折後,你能不能再站起來直面它。
日本的挫折教育就是要讓孩子
勇敢的嘗試失敗
,並鼓勵孩子一步一步走向成功,在體育活動中,老師就會給孩子設定一個目標,要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達成目標,只要進步一點老師就會表揚鼓勵他。
而在中國,許多孩子在失敗的時候就會
放棄
,然後尋求家長的幫助,這個時候孩子就失去了很多次鍛鍊自己的機會,所以,家長要做到
適當的放手
,如果你在他需要你的時候給他鼓勵,這樣你會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在孩子長大後面對困難也不會輕易放棄,甚至崩潰。
4、個性發展
這一點就很好理解,中國的家長會給孩子報
興趣班
,培養孩子的
特長
,如果興趣和學習發生衝突,那麼讓步的就是興趣,在日本孩子的興趣會得到老師和家長的支持,這一點從日本多種多樣的社團就能看出來,而且興趣的發展得到了進步老師和家長還會進行
獎勵
。
數學家丘成桐
的成功就源於興趣愛好,上中學時他發現了
幾何的美感
,越發喜歡數學,為以後的鑽研植入了興趣,積極努力的探索,克服了遇到的種種困難,取得了
矚目的成就
,可見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他在北師大附中演講時說:對孩子們說,學到多少知識並不是最重要的,興趣的培養才是決定其終身事業的關鍵,所以我們要注重孩子的個性發展。
日本的教育固然是好,但是也未必
適用
於所有家庭所有孩子,我們可以
取其精華
,比如:培養孩子
獨立
、能
吃苦
、有
好習
慣等等。讓他自己體會獨立完成一件事的
樂趣和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