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栽培雙孢菇,秋季出菇時該怎麼管理,你得掌握好這幾點

2019-11-01   玥蔚說農業

大家好,今天給大家帶來雙孢菇出菇時的管理方法,下面我們一起看看吧。

一、雙孢菇秋季出菇時的管理

雙孢菇播種後35~40天(覆蓋土壤後15~20天),當菌絲一般生長到土壤層時,在開闊的土壤中可以看到許多稻米的白點(即由線性菌絲的增稠形成的雙孢菇(原始基數),當土壤覆蓋物中生長了大量絨毛菌絲時,它們可以進入菇生長時期的管理。管理措施包括水管理,通風,溫度調節,收割,菇床整理,追肥等。

(1)水分管理:在整個秋季菇的管理中,水管理是最重要的。水管理的質量直接影響雙孢菇的產量和質量,應該要認真對待。產生菇後,子實體在生長期吸收的水分來自土壤層和空氣中的水分。

秋菇前期。當土壤層中有大粒白色的大菇體時,有必要在適當的時間噴水。結菇時水一定要大,接連噴2~3天,每次噴到土層發亮,目的是促使菌絲大量扭結出菇,每平方米總用水量3.6千克左右。當菇蕾長到黃豆大時,再及時噴出菇水,每天噴1~2次,每次1米噴水0.8千克左右,連續噴2天,每平方米總用水量3.2千克左右。

採摘第一個菇後,將停止一天。之後,水將繼續噴洒,直到潮濕的菇長成大豆,然後噴洒重水。重複該循環,直到第三次菇收穫完。

秋菇後期。因為氣溫慢慢降低,出菇的數量大量的減少,菇密度低,層次也不明顯,因而噴水量應該減少,要採取輕噴勤噴的方法。一般每平方米每次噴水0.5千克左右,使細土的濕度較前期略小點,既要保持細土潮濕,又要保持細土鬆軟。

(2) 溫度:保持菇棚內適當的菇溫度是收穫高產秋蘑菇的關鍵。菇棚的溫度應保持在18~20°C雙孢菇的果實比溫度稠,不易打開且品質優良。大秋菇的溫度總體趨勢是從高到低,有利於生產。然而,由於氣候不穩定和雙孢菇的代謝,菇屋的溫度經常波動,並且溫度在早期升高並且在後期降低,從而影響產量。

因此,有必要加強溫度管理,以促進子實體的發生和生長。弟弟是個海字。秋季蘑菇的早期溫度較高,有時可以達到22°C以上。當蘑菇棚中的溫度高於18°C時,請嘗試降溫,例如向陽側厚膜的蓋子,然後打開門窗進行降溫。中午溫度高時,請關閉門窗。當傍晚和早晨溫度較低時,請打開窗戶並通風。同時,在地面或牆壁上洒水以冷卻。降低溫度後,完成細菌床,去除死蘑菇的菌絲體並變黃,適當補充土壤,使菌絲恢復正常,然後進行蘑菇管理。

(3) 通風:孢菇子實體的呼吸作用比菌絲體生長階段的呼吸作用強,它散發更多的二氧化碳和更多的氧氣。因此,出菇後菇房內必須經常保持空氣新鮮,隨時通風換氣。在秋季氣溫偏高的前期,菇房內通風不好就會導致子實體發育不良,甚至出現幼菇萎縮死亡現象。菇房通風時,要同時提高棚內的溫度、降低棚內的濕度。

秋季菇的溫度下降,菇體下降,棚內的二氧化碳和熱量也相應減少,通風可適當減少。菇棚內的空氣是否新鮮,主要基於二氧化碳的含量,還可以根據菇的生長和形態變化來確定氧氣是否充足。在通風不良的菇屋中,有小的長柄變形菇,表明棚內的二氧化碳超過了標準,應通過及時通風加以改善。

(4) 採收:為保證雙孢菇的質量,以到較高的商品率,應做到及時採收。特別是第一、二潮菇生長旺盛,菇體密集,菇蓋長到2~4厘米時就要及時採收,否則長得過大,質量上不去,價格也上不去,還會影響下一潮菇的生長,得不償失。出菇盛期,最好每天早晚各採收一次。合格菇的基本標準是:菇蓋直徑2~4厘米,菇形圓整,純白,菇柄削平長度不超過0.5厘米,無泥根、無機械傷、無蟲眼、無色斑、不開傘、不掉柄、菌柄與菌蓋間的皮不薄(大於3毫米)。採收時不要噴水,用拇指、中指捏住菇蓋向下一按,輕輕旋轉、提起,放入筐中集中削柄。運輸時要用收購單位提供的盛放雙孢菇的專用容器,防止菇體碰傷。

(5)采後管理:每次采雙孢菇後,由於連續採摘雙孢蘑菇的子實體,土壤中留有許多老根或根,並且部分土壤被去除,導致床的表面不平坦,甚至露出文化材料。噴水很容易在床區引起積水,傷害菌絲,誘發病蟲害並影響後來的採食。

這時,用刀或鑷子及時拾起老根,去掉枯死的菇,損壞的菇,患病的菇等,然後用2%的石灰調節土壤的水分水來彌補床表面的凹陷。床表面平坦,注意不要使用乾燥的土壤。通常在菇採摘當天在噴水之前進行整理。

隨著菇時間的延長,菇床的整理工作應加強。在菇生產的中後期,必須完全清除覆蓋培養材料的土壤中的菇根和根真菌,不然菌床上的子實體將大大減少。在一段時間過後,菌床營養物質慢慢消耗完,菇形狀變小。

關與秋季雙孢菇出菇的管理就說到這裡啦,如果還想了解更多有關種植方面的知識,請繼續關注我,我會持續發布關於水果蔬菜類的種植知識,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