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趙志青,上海海軍軍醫大學(原第二軍醫大學)附屬長海醫院血管外科主任醫師,教授,外科教研室主任,醫學博士。
我同時擔任中國醫師協會頸動脈疾病專委會主任委員,全軍血管外科學組委員兼秘書長,衛生部國家腦卒中防治與篩查中青年專家委員會常委。
說起中風,大家並不陌生,大家可能不知道,中風分出血性中風和缺血性中風。
臨床上遇到的中風,大約80%都是缺血性中風。
為什麼會發生缺血性中風?從大腦的供血看,供應大腦的血管前面有兩根叫頸動脈,後面有兩根叫椎動脈。不管是哪一根發生了問題,都有可能會發生中風。
早在1905年,奧地利醫學專家Chiari就發現,頸動脈分叉處的潰瘍性斑塊和缺血性腦中風之間有密切的關係。隨著醫學的發展,這一種關係被越來越多的證據證明,頸動脈狹窄、頸動脈斑塊、頸動脈潰瘍和腦卒中(腦中風)有相關性。
頸動脈為什麼會發生狹窄和堵塞?由於各種原因,比如現在最常見的動脈硬化。動脈硬化以後,血管壁上沉積了大量的脂質斑塊,這些斑塊占據了血管的腔,造成了血管的狹窄,導致大腦的血液供應減少。
頸動脈主要供應雙側的大腦半球,斑塊不但會引起一過性腦缺血,它主要是引起視覺、聽覺、運動、感受等功能的變化,比方說記憶力減退、視力下降、黑蒙、一側肢體的無力、語言含糊、流口水、突然摔倒等等,這些都可能是頸動脈狹窄的一些早期表現。
甚至因為一些不穩定的斑塊(表面像一個破壞了的菜花),經常會有一些碎屑脫落,在血流的衝擊下,就可能會脫離血管,形成血栓,造成腦梗塞。
除了頸動脈狹窄問題,還有後面的椎動脈問題。椎動脈是供應小腦和丘腦的兩根重要的血管,小腦主要管人體的平衡功能,有椎動脈狹窄的話,就會造成人走路不穩,甚至眩暈,就是眼睛一閉上房子就會轉。
另外,椎動脈還供應丘腦的部分功能,丘腦掌管的是人的心跳和呼吸中樞,如果椎動脈狹窄,有的時候會引起猝死,即呼吸、心跳突然停止,所以一定要重視。
有症狀你容易重視,早點採取預防措施。但好多頸動脈狹窄早期是沒有症狀的,也就是說中風早期沒有症狀,多數都是通過一些檢查發現的,因此我們平時要注意,40歲以上,尤其是60歲以上的人,要積極地參加體檢。
的確,4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在體檢報告中,很容易見到「頸動脈斑塊形成」、「頸動脈硬化」、「頸動脈內中膜增厚」、「頸動脈狹窄」之類的字眼。
門診里也有不少的患者詢問:「長了斑塊怎麼辦?「」,「我需要吃藥嗎?」,「能不能做手術取出來?」……
如果你查出頸動脈有斑塊,你該怎麼做?或者你的父母長輩已經發生過缺血性腦卒中,你該怎樣幫助他們做更好的規範治療,防止復發?
掌握科學、有效的預防腦中風的知識,應該是每個現代人的基本能力,至少每個有腦中風高危風險的人必須要懂。當然,預防腦中風是有成本的,每個人的精力、關注點都是有限的,有成本就有效率問題,怎樣提升預防腦中風的效率?
我的血管健康音頻指導課《頸動脈有斑塊,怎麼做?---血管外科趙志青教授的血管健康課》,已在BTV養生堂專欄上線,通過這門課,我希望讓你懂得醫生是怎麼認識頸動脈斑塊-頸動脈狹窄-腦中風三部曲,又是怎麼幫你治療這個病的,同時也希望用自己的臨床經驗來幫你選擇正確的干預方式,來減少血管斑塊的形成,遠離頸動脈狹窄危險,更有效率的預防腦中風!
如果你已經確診了頸動脈狹窄,而且狹窄程度在中度(50%)以上,糾結於該選擇藥物還是手術治療時,這門課程正好可以幫到你!
如果你體檢做頸動脈B超,發現了血管斑塊,弄不清楚它是不是穩定的,一直輾轉於多個醫院檢查,天天提心弔膽:擔心它會不會突然脫落?是不是要得腦梗了?需不需要吃什麼藥?哪個藥的效果好?這門課程也會給你明確的答案!
而如果你有這些導致斑塊形成的高危因素: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肥胖,以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長期熬夜,用腦過度、精神壓力大、運動少、酗酒、抽煙、高熱量的飲食習慣…總是擔心自己在不知不覺就成為了中風的「後備軍」!那麼你也不應該錯過這門血管健康課!
我是趙志青醫生,期待與你在我的《頸動脈有斑塊,怎麼做?》指導課中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