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這些常見行為極易感染肝炎,不想惡化成肝癌,做好3件事

2020-04-10   BTV養生堂

在80、90年代,B肝的患病率較高,可以說是「十人一B肝」 ,這與當時沒有疫苗以及母嬰傳播有很大的關係。

1992年,我國開始使用B肝疫苗,2005年起為所有新生兒免費接種,加上後來母嬰阻斷技術的進步,B肝的發病率越來越低,特別是在2014年以後,0-4歲孩子的發病率只有百分之零點幾。

但我們在生活中仍要注意防範,不給病毒可趁之機。

B肝C肝的傳播途徑

母嬰傳播

B肝主要是通過母嬰垂直傳播,是胎兒在分娩過程中被感染(少數為宮內感染)。分娩時,B肝病毒呈陽性母親的血液和體液通過嬰兒破損的皮膚、粘膜而導致後者感染。

目前母嬰阻斷的成功率已高達95%以上,如果媽媽是B肝攜帶者,可以做母嬰阻斷來防止母嬰傳播。

血液和體液

如果醫療器械消毒不徹底,再加上侵入式操作,可能會引起B肝傳染,比如輸血、拔牙等見血的操作。

除此之外,日常生活中修足、紋身、紋眉、打耳洞、醫美注射等,如果不注重衛生清潔,都可能會造成B肝傳播,共用剃鬚刀和牙刷等也要注意。

生活中注意衛生,在進行出血性等有創操作時,一定選擇資質健全的正規機構

性傳播

沒有防護的性行為,可能導致B肝傳播。

接種B肝疫苗是預防B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C肝的主要傳播途徑是血液和吸毒,但C肝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可以預防接種,不過C肝患者通過服藥,98%以上可以完全治癒。

從B肝到肝癌

B肝病毒的確會增加肝癌的發生風險,約70~80%的肝癌由B肝發展而來。慢性B肝—肝硬化—肝癌,被稱為「B肝三部曲」。

1,B肝

B肝病毒侵入人體後,不會直接引起肝細胞損害,只是在肝細胞內吸收營養,同時複製、繁殖病毒的「零部件」,從而引起免疫反應,造成肝細胞損傷、壞死。

2,肝硬化

B肝病毒增殖會刺激機體免疫系統運行,兩者間不斷鬥爭,造成肝損傷、肝臟炎症的持續存在。

肝臟受損表現為肝纖維化,纖維化緩慢進展,漸漸使肝臟失去彈性,慢慢變硬,就成了肝硬化。

3,肝癌

肝硬化之後,有的患者可能伴有糖尿病、高血脂、肥胖、內分泌紊亂,人體免疫系統監督腫瘤發生的功能下降,不能清除變異的肝細胞,就會發生癌變。

乙、C肝的症狀

1,反覆出現乏力、頭暈

患者常感身體乏力,容易疲勞,可伴輕度發熱、頭暈等。失眠、多夢也可能與此有關。

2,食慾減退、厭食油膩

肝炎發作時,膽汁分泌減少,常出現食欲不振、噁心、厭油、上腹部不適、腹脹等。

3,尿黃、肝區不適或輕微觸痛

肝炎可以分為有黃疸的和無黃疸的。病情較重時,肝功能受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分泌、排泄等障礙,膽紅素會從尿液排出,導致尿液顏色變黃,這是黃疸最早的表現。

慢性B肝通常不會有劇烈疼痛,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隱痛、壓痛或叩擊痛。如果肝區疼痛劇烈,還要注意膽道疾病、胃腸疾病的可能性,以免誤診。

C肝的症狀更為隱匿,不易察覺。小孩子感染B肝後,90%都會轉為慢性肝炎,成年人感染B肝後,95%的患者可以把B肝清除,但C肝沒有年齡限制,成年人感染以後慢性率也很高。

科學應對B肝感染

慢性B肝,三分靠治,七分靠養。只要控制得好,患者也能像普通人一樣生活。

1,規範治療,合理用藥

B肝治療的目標是臨床治癒,即表面抗原清除。治療過程需要分階段進行,在臨床控制(抗病毒治療後,B肝病毒DNA持續陰性)的基礎上,可能還需要長時間用藥,進行免疫控制,最後才可能臨床治癒

B肝治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可能需要十幾年甚至更長時間,這期間一定要遵醫囑按時服藥,不宜急於求成。

2,定期檢查

肝臟沒有痛覺神經,是一個「沉默」的器官,發現時可能就已經是疾病的終末期,從而導致錯過最佳治療時間。

因此,對於B肝患者而言,有B肝家族史的也要特別注意,定期進行肝臟相關檢查十分重要,包括B肝五項、肝功能、肝臟B超等,可以及時了解肝臟情況變化。還可檢測甲胎蛋白這種腫瘤標誌物,它是原發性肝癌最靈敏、最特異的一種指標。

3,戒煙戒酒

一直以來,煙酒不利於人的健康發展,尤其對於B肝病人來說,影響更大。因此,B肝病人應儘可能的戒掉煙酒。

總而言之,B肝可防可治,只要自己積極治療以及日常多注意,才能很好的控制或預防B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