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在逼你考研?清華本科生都要貶值!華為200萬年薪給博士

2019-07-31     趙剛Andrew

1



《澎湃新聞》2019年7月29日援引《中國青年報》文章《「逃避式考研」成新風向:留戀校園還是恐懼社會?》,2019年高考剛剛塵埃落定,2020年的考研又箭在弦上了。

《中青報》文章的數據表明,國內名校本科生深造率(國內和境外考研)普遍高於50%,其中清華、北航、復旦、電子科大的考研比例高達三分之二,北航、清華更是接近、超過四分之三。

2019年國內考研學生達到290萬人,同比增幅21%,這一40年來的報考最高紀錄,很可能被下一屆考研大軍的數量打破。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導致考研一再升溫呢?

2



《中青報》提到了其中的一個因素:就業難度大。

一般而言,考研與就業難度之間成反比例關係,考研越熱,說明人們對就業越缺乏信心,也從側面說明宏觀經濟越不景氣。

在「經濟下行壓力大」的宏觀背景下,201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預期下調到6—6.5%。工作機會減少,應屆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壓力可想而知。

考研自然可以避避風頭,緩衝一下,在校園裡一邊充電(攻讀碩士,背景提升),一邊挨過經濟周期,總比在社會上待業強。

3



還有一個隱性的原因是《中國青年報》沒有觸及到的:中國高等教育普及化趨勢造成本科學歷貶值。

2019年2月教育部官方宣布,「中國已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高等教育體系,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8.1%,中國即將由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進入普及化階段」。

儘管高等教育毛入學率並不等於本科毛入學率,這裡還包含高職高專的學生比重,但從2018年高考本科錄取情況也能看出上大學的確容易多了。

2018年全國本科招生422萬人,錄取率高達43%,甚至超過了專科錄取率(38%)。

每年高考考生中有將近一半能上大學,本科學歷逐漸成為大城市人才配置的門檻。

4



如果再深究,還要從高技術發展、國家戰略層面分析,考研很可能是AI時代科研、學術的常態化積累。

根據《清華大學2018年度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的數據統計,華為當年從清華招聘的應屆畢業生高達167人,其中碩士生134人,博士生31人,而本科生只有2人。

2019年6月華為又透露了其「從世界範圍內招聘天才少年」的人才儲備計劃。僅僅一個月後,華為便公布了新近招聘的8名應屆博士畢業生全部採用年薪制,其中最高薪金突破了200萬元人民幣。

5



如此嚴峻、緊迫的形勢,是否意味著非考研不可呢?

形勢所迫的考研未免還是「趕鴨子上架」的節奏,但無論如何,考研的成功率並不高。

就拿史上最熱的2019年考研為例,最終考上研究生的比例不超過25%。

「就業恐懼症」、「逃避社會責任」的訴求並不可取,順應市場變化也要以自身條件為準繩,陷入考研的集體無意識是徒勞的。

作者簡介:趙剛(Andrew)

北京城市廣播特聘教育專家,英國使館文化教育處特邀留學培訓師,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曾長期擔任英國大學中國區首席代表,撰寫出版《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等書。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fNwSGwB8g2yegNDddE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