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是天空的眼淚,雨是自然的精靈。
從小,我就喜歡雨,我對雨有一種天生的莫名的深情。只要下雨,很多時候,我都是無比歡悅的,欣喜的。
我最喜歡那悄悄飄落、綿密溫柔的春雨: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杜甫《春夜喜雨》
杜甫眼中的春雨最通人性,因為它知道應該在什麼時候來臨;而陸遊筆下的春雨不但清新,還帶著一種淡淡的粉色:
小樓一夜聽春雨,
明朝深巷賣杏花。
——陸遊《臨安春雨初霽》
一生布衣、性情恬淡的孟浩然,非常善寫田園山水詩,春雨在他的眼中,自然具有別樣的景致與脈脈溫情: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曉》
每每讀著這首詩,讓人覺得春天是那樣美好,春雨是那樣溫馨。
每每讀著這首詩,我多想和孟夫子一樣,在一個個溫暖的春雨之夜,無憂無慮、無掛無礙地睡去。
就那樣安然地睡去,只睡到天色已明,耳邊全是清亮的鳥啼之聲;縱然春花已落,春光漸逝,我卻能順應自然,不悲不喜。
與春雨的細膩多情相比,夏天的雨多是豪放急驟的:
黑雲翻墨未遮山,
白雨跳珠亂入船。
——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遊人腳底一聲雷,
滿座頑雲撥不開。
——蘇軾《有美堂暴雨》
有時,夏天的雨也沒有那種雷霆萬鈞的氣勢,只是來得比較突然罷了:
七八個星天外,
兩三點雨山前。
——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東邊日出西邊雨,
道是無晴卻有晴。
——劉禹錫《竹枝詞二首·其一》
在夏日的酷熱之中,一場好雨之後,天地自是一番清麗之景:
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
——王維《山中》
涼風來殿角,赤日下天西。
——戴叔倫《宿靈岩寺》
不同的季節,雨富有不同的韻味,而最惹人傷感、牽人愁緒的,則是那連綿淒冷的秋雨。
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
落燈花,棋未收,嘆新豐孤館人留。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憂,都到心頭。
——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這是元人徐再思筆下的秋雨,雨滴聲聲,落在梧葉上,打在芭蕉上,更敲在羈旅天涯、深夜不眠的遊子心上。
這個遊子,不只是詩人,還有很多很多平常之人,只不過詩人比一般的人,更善於咀嚼相思,更擅長表達離愁。
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李商隱《夜雨寄北》
一場場秋雨,讓人傷感,亦讓人惆悵,但是在寂寥的秋雨之夜,依然有人內心安適,在雨聲中睡得很香。
涼冷三秋夜,安閒一老翁。
臥遲燈滅後,睡美雨聲中。
——白居易《秋雨夜眠》
同樣是雨,在我們人生的各個階段聽起來,因為心境的不同,感受也會很不一樣。
《虞美人·聽雨》
少年聽雨歌樓上,紅燭昏羅帳。
壯年聽雨客舟中,江闊雲低、斷雁叫西風。
而今聽雨僧廬下,鬢已星星也。
悲歡離合總無情,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
生活在南宋末年的蔣捷,一生仕途坎坷,並且歷經兵荒馬亂與顛沛流離。
他從少年時聽雨,一直聽到蕭索的暮年,他的胸中已是千山萬壑,卻再也波瀾不起,而是欲說還休,默然沉靜。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愈來愈欣賞,王維的空靈通透和寵辱不驚,也更喜歡他筆下那種安寧靜穆、不染塵埃的秋雨:
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
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王維《山居秋暝》
聽,一場淅淅瀝瀝的春雨又下起來了。那是天空的眼淚,那是自然的精靈。
如果沒有雨,乾涸的不只是大地,還有人的靈魂。
雨,是天地寫給人類的抒情詩。
從此,我願在唐詩宋詞的世界裡,沐浴著每一場纏綿的雨,靜靜地享受這無比豐盛的生命。
作者:張風莉,筆名雨楓,中學語文教師,甘肅省白銀市作協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