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多年前,襄城此人被皇帝委派到河南賑災

2019-09-23     老家許昌


500多年前,襄城此人被皇帝委派到河南賑災‖老家許昌

文‖竇永革

朱瞻基(1398——1435),即明宣宗,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誠孝昭皇后張氏的長子,年號宣德,自號長春真人。洪熙元年(1425)至宣德十年(1435)在位。

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與父親朱高熾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被成祖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征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即位。

宣德元年(1426)平定漢王朱高煦之變。次年,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議,停止用兵交趾。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繼續實行仁宗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

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經濟得到空前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卻被史學家稱之為「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


朱瞻基也是傑出的書畫家。翰墨圖書,極為精緻,「點墨寫生,遂與宣和(宋徽宗)爭勝」。尤工繪事,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均佳。書法能於圓熟之外見遒勁。

宣德十年(1435)去世,終年三十八歲,葬十三陵之景陵。廟號宣宗,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有《明宣宗御製樂府》一卷,今佚。

在對內的治國之道上,朱瞻基能夠實行安民、愛民的仁政。他深知「民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因此在他統治期間,他能夠體恤民情,實行與民休憩的政策。

「坐皇宮九重, 思田裡三農」,這的確是朱瞻基關心農業生產、農民生活的的真實心態。他繼續推行洪武朝以來招人墾荒的政策,發展農業生產。


宣德五年(1430)三月,朱瞻基路經農田時,看見路旁有耕作的農民,於是下馬詢問農作物的生長情況。他興致盎然,取來農民耕田的農具,親自犁地。沒推幾下,他停下來回頭對身旁的大臣說:「我只是推了三下就有不勝勞累的感覺,何況農民終年勞作。」說完就命人賞賜農民錢鈔。他對農民的生活和處境是了解的,因此能夠在制定政策時考慮到他們的利益。

同年六月,京畿地區發生了蝗災,朱瞻基派遣官員前去指揮消滅蝗蟲。但他仍不放心,特意諭旨戶部,告誡他們往年負責捕蝗的官員害民的危害一點也不比蝗災小,因此要嚴禁杜絕這種事情再次發生,還特意作了一首《捕蝗詩》頒給臣子。

據《明史·魏源傳》載:「宣德五年,河南旱荒,民多轉徙。帝以源廉正有為,命為左布政使,俾馳驛之任。時侍郎許廓往撫輯,廷議又起丁憂布政使李昌祺原官。源與廓、昌祺發倉廩,免逋賦雜役,流民漸歸。雨亦旋降,歲大豐。」

在這段文字中,我們可以明確,宣德五年,河南大旱,明宣宗朱瞻基命魏源、許廓、李昌祺等賑災河南。

就在許廓出發前,朱瞻基寫下了《賜許廓巡撫河南詩》賜給他。詩中寫道:

河南百州縣,七郡所分治。

前歲農事缺,旱澇始復繼。

衣食既無資,民生曷繇遂。

顧予位民上,日夕懷憂愧。

爾有敦厚資,其性勤撫字。

徙者必輯綏,飢者必賑濟。

諮詢必周曆,毋憚躬勞棨。

虛文徒瑣碎,所至皆實惠。

勉旃罄乃誠,庶用副予意。

許廓(1377——1432),字文超,明河南襄城人,明朝前期政治家。他身材魁偉,風度翩翩,遍讀儒學經典、諸子百家和歷朝史書,知識豐富,才學廣博。

建文元年(1399)考中舉人。永樂五年(1407)授錦衣衛經歷,未幾遷工科給事中,復歷鴻臚寺左右丞,皆能其職。十年(1412)薦拜工部右侍郎。十二年(1414)文皇北征,廓都餉。十三年(1415)營建北京,廓提都神木廠。十七年(1419)掌交趾布政司事。洪熙元年(1425)進工部左侍郎,授正議大夫資治尹。宣德五年(1430),河南民飢,流徙者甚眾,廓往循附。廓至,旌廉黜貪,榜示有司,弗得復有科擾,於是復業者數萬戶。還朝,上慰勞甚至。


宣德六年(1431)正月降敕獎諭,特升為兵部尚書,復賜誥命,授資善大夫,並加增闋祖若父皆尚書。宣德七年(1432)六月十二日,卒於任上,年五十六。訃聞,上深悼惜,遣官賜祭。命有司治墳塋,給舟車歸其喪,葬於襄城令武山南麓。今襄城縣城石羊街清真寺即許廓的家祠,後經回民群眾集資購買後,於清順治十三年改建為寺。

明宣宗朱瞻基寫《賜許廓巡撫河南詩》的背景上文已經提到。宣德五年,河南災荒嚴重,饑民外逃的很多。朝廷派許廓回河南安撫賑濟。臨行,宣宗作詩餞別。

詩的前六句指出了河南的基本情況和此次受災的情況:河南區域廣大,有七郡百個州縣。由於前年農事缺乏,旱災和澇災相繼發生,造成了百姓生活困難,衣食無著,流離失所。

「無資」亦作「無貲」,無可估價、不可計算的意思,也指沒有錢財。「曷」(音hé),本意是指怎麼、為什麼,也有何日、何時的意思。「繇」(音yáo),古同「徭」,指勞役。「遂」有稱心、如意、成功等意思。


七、八句指出了朱瞻基自己對此次災情的擔心和憂慮。九、十句是朱瞻基對許廓的讚揚和肯定,認為他是此次安撫賑濟的最佳人選,說明了對許廓的信任。「敦厚」指脾氣溫和、性情忠厚。

十一至十六句是朱瞻基對許廓此次安撫賑濟提出的要求和希望:要使流亡者得到安撫,飢餓者得到賑濟。要使百姓切實得到實惠,不要搞那些虛頭巴腦的東西。同時希望許廓盡心盡力,不辜負自己的信任和期望。

「輯綏」意思是安撫。「棨」(音qǐ),指古代用木頭做的一種通行證(棨傳)和古代用木頭做的一種儀仗(棨戟)。「勉旃(zhān)」意思是努力,多用於勸勉時。「罄」(音qìng),本義為器中空,引申為盡、用盡。「庶」表示希望。「副」指相配、相稱。

朱瞻基具有愛民之心,許廓更有愛民之情。到河南後,許廓按照朱瞻基的要求,一邊上書朝廷豁免河南歷年積欠的田賦和一切雜役,一邊派員趕赴各府縣詳細調查災情,張貼安民告示,開倉放糧,並鼓勵災民進行生產自救,嚴禁地方官吏藉機擾害百姓。


經過一系列措施的實施,災區混亂的狀況在較短的時間內大有好轉,逃荒到外地的百姓紛紛返鄉,開始了正常的生產和生活。

此次賑災,作為臣子的許廓沒有辜負明宣宗朱瞻基的信任,圓滿完成了任務,得到了朱瞻基的嘉獎,於次年正月升許廓為兵部尚書,授資善大夫。

宣德七年,許廓卒時,朱瞻基遣官賜祭,命有司治墳塋,給舟車歸其喪。這些也是朱瞻基對許廓最好的褒獎。

許廓德才兼備,為明朝都城北京的營建和社會政治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這些成績不但得到了明宣宗朱瞻基和明朝廷的肯定和褒揚,也為後世為官者樹立了勤政愛民的榜樣。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明代「襄半朝」代表人物之一,時至今日,許廓仍值得我們每一位襄城人敬仰和學習!

2019年8日29月完稿


【作者簡介】竇永革,男,漢族,1967年4月生,河南省襄城縣人,河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學歷,河南省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作家協會理事、襄城縣作家協會副主席兼秘書長、襄城縣詩詞學會秘書長、襄城縣地方史志辦公室副主任。從事業餘創作20多年,發表各類文學作品200餘篇,作品散見於全國各類報刊,出版有散文集《漂浮在汝水上的心靈》,部分作品被轉載收錄、獲獎評介,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本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本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圖無關。文中圖片部分來自網絡,部分來自「老家許昌」原創圖片庫,圖片版權歸原攝影者或原製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EB43c20BJleJMoPMQ8B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