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開始被街頭巷尾的投資界外行們談論,是從1986年首次進入福布斯富豪榜前10名開始的。從那時起,巴菲特的資產以穩健且迅速的增長速度,長期在前十中占有一席。在過去的40年里,他投資組合的CAGR已經達到了20%,成為了世界公認的股神,去年召開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大會吸引了全球投資者的目光,看了下財經媒體,幾乎都大篇幅的報道了股東大會和巴菲特老爺子的金句!
關於中國市場,他講了很多,其中有兩句話很重要:
1、中國市場的估值比美國低,股票更便宜!
2、中國是一個新興的市場,會有很多人參與到股市,人們會更加投機。
有朋友可能要問了,既然老爺子覺得中國股票便宜,這麼多年來,除了比亞迪好像也沒怎麼買過呀
什麼原因呢?我想大概有這麼幾個:
1、巴菲特說只做看得懂的股票。以這位老爺子的專業知識以及手下一流的基金管理團隊,如果說看不懂A股上市公司的財報那是天大笑話!漂亮的數據,低廉的價格,動心卻不動手,也許老爺子並不太相信眼睛看到的東西吧!
2、就像他說的,中國股市投充斥投機行為。咱們散戶跟風炒作也就罷了,如果連上市公司自己也玩高拋低吸,炒概念真減持,那即便是劉翔也跑不過裁判嘛!
3、投資也是投人,巴菲特看好比亞迪更是看好王傳福!如果按照他投可口可樂的標準,也許國民老乾媽陶華碧符合要求,可惜老乾媽沒上市。上市公司要麼行業不符合,要麼人不對味,反正老爺子沒挑出幾家!
所以現在的巴菲特應該正在留意著中國股市的變化!這種變化來自於監管層的嚴監管動作,將會愈發健全市場並重塑市場的投資風格!而另一方面,這種變化將會越來越符合這位價值投資者的口味。
做交易,必須要擁有二次重來的能力,包括資金上,信心上和機會上。你可以被市場打敗,但千萬不能被市場消滅。
我們來到這個市場是為了賺錢,但是這個市場卻不是全自動提款機。進入股市,就是要搶劫那些時刻準備搶劫你的人。
投機講究時機和技巧,機會不是天天有,即使有,也不是人人都能抓住。要學會分析自己擅長把握的機會,以己之長,攻彼之短。有機會就撈一票,沒機會就觀望,離開。
如果自己都不清楚自己擅長什麼,就不要輕舉妄動。與鱷共泳有風險,入市撈錢需謹慎。做交易,最忌諱使用壓力資金。資金一旦有了壓力,心態就會扭曲。你會因為市場上的正常波動而驚慌出局,以至事後才發現自己當初處於非常有利的位置。
交易如出海,避險才安全。海底的沉船都有一堆航海圖。最重要的交易成功因素,並不在於用的是哪一套規則,而在於你的自律功夫。時間決定一切。人生並不只是謀略之爭,某種程度上也是時間和生命的競爭。巴菲特多活10年,每年哪怕只有5%的持續盈利,其財富的總增長,也足以笑傲天下。
巴菲特說:「回顧我77年的投資歷史,成功很大程度只是搭上了美國經濟的順風車。」為什麼這麼說呢?這就好比兩個人做電梯,一個不停地在電梯里跑,一個不停地做伏地挺身,電梯到頂層時,一個說自己是跑上來的,一個說自己是做伏地挺身上來的。在投資圈看來,真正讓他們快速上樓的,其實是電梯,而這個電梯就是國運。
如果國運不好會怎麼樣呢?眾所周知,日本在二戰後迅速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股市大漲18.58倍。但1990年後,日本陷入失去的20年,經濟停滯不前,股市下跌41%,至今仍未恢復元氣。
再回到我國,雖然無數人吐槽中國股市,但從1990年以來,29年時間上證指數上漲了32倍,年化回報高達13%。很多投資機構和投資人,不正是依靠我國強勁的經濟發展支撐的嗎?
巴菲特曾說:「美國成立200多年來,有誰是通過押注國家衰落而成功的?」這句話同樣適用於中國。但是雖然在國運和大市增長下,賺大錢的人畢竟是少數,所以我們也不能抹去巴菲特的投資能力和投資思維。
這就要說到巴菲特的投資理念,複利的魔力。一次性給你10億,或者今天給你1塊錢,接下來的30天,每天都給你前一天2倍的錢,你會選擇哪種?
很多人會選擇10億,可真相是,選擇後者是21.47億。這個事情告訴我們,人生的起點固然重要,哪怕別人身價10億,你的起點只是1塊錢,只要你每天進步一點,也能創造一個意想不到的奇蹟。這就是複利的魔力。
股神巴菲特,在過去77年的漫長投資中,最高一年的收益也不過是59.3%。真正讓巴菲特傲視群雄的,其實就是複利效應,年均20.3%的回報,因為投資時間足夠長,最終也取得了7584倍的超高回報。因此巴菲特也擲下過名言:「複利就像從山上滾雪球,最開始雪球很小,但只要滾的時間足夠長,最終雪球也會很大。」
巴菲特在這條山坡上,整整滾了77年,在這期間,很多競爭者都退出了,但巴菲特如今88歲還在跑。
其實巴菲特的投資理念就是久,只要看準就一直持有。比方對於我們買股票來說,最忌諱動來動去,牛市被你錯過了,公司和行業發展也被你錯過了,你還說股市都是割韭菜。很多人現在都幻想過,我20前買了騰訊或者阿里股票,哪怕是買套房產,現在都了不得,但問題是道理都知道,中途還是有很多人下車。
而對於創業者更是如此,只要你在一個行業發展夠久,小白也能變成專家。我們看到過去從商的人,現在都變成了行業精英、企業家,甚至是富豪。中國有句古話叫,行多不發財,就是這個道理。所以年輕人不要隨便跳槽或者換行業,對自己沒多大好處。
可能因為我們這個社會太浮躁,太急於眼前求利,誰都等不了也看不到那麼長遠。
巴菲特的炒股技巧
1、我不需要多少高深的學識和才智也能知道,這筆投資不會走下坡路,而且它有潛力越來越好。
2、獲得令人滿意的投資回報並不需要你成為一名專家。但如果你不是,你必須認清自己的局限並遵循一套可行的方法。
3、保持簡單,並且不要孤注一擲、以卵擊石。
4、當有人向你保證能獲得短期暴利時,立即說「不」。
5、如果你不能大致估算出某一資產未來的收益,那就忘了它吧,繼續前進。沒有人有能力評估出每一次的可能性。
6、比賽場上的贏家是那些將注意力集中在賽場上的選手,而不是緊盯著記分板的人。
7、形成宏觀觀點或者聽別人對宏觀經濟或者市場的預測都是浪費時間
8、我知道我們的能力邊界在哪裡,也就從不越界。
9、在市場處於高位的時候,投資者可以長期持有股票,永遠不要在市場出現負面消息以及股價遠低於高點的時候賣出。
巴菲特投資理念一、 企業方面的準則
巴菲特並不從市場理論、宏觀經濟理論或者局部趨勢等方面思考問題。相反,他的投資行為是與一家企業如何運營密切相關的,因此他集中精力儘可能了解企業的深層次因素。這些因素主要有:業務簡明易懂,經營歷史始終如一,長期前景令人滿意。
1、公司業務簡明易懂
投資的成功取決於對這項投資的理解。巴菲特的投資涉及的領域較多,但在他所投資的領域中,他都知 曉公司是如何具體運作的,包括盈利、費用、現金流、勞工關係、價格的靈活性、公司的資本需要、分配和運用狀況。
他之所以能夠對自己從事的投資有較高程度的了解,在於他把自己的投資限制在自己理解的範圍內。「一定要在自己能力允許的範圍內投資。能力有多強並不重要,關鍵在於正確了解和評價自己的能力」。超乎尋常的投資成就,往往只是通過普通的事情來獲得的。關鍵是如何把這些普通的事情處理得異乎尋常的出色。
2、貫穿始終的經營歷史
巴菲特拒絕向下面公司進行投資:(1)正在解決某些難題;(2)由於以前計劃不成功而改變經營方向。巴菲特認為,劇烈的變革與豐厚的投資回報通常是不相容的。絕大多數的投資者不同意這一觀點。他們爭相購買重組公司股票。而巴菲特認為,由於不可解釋的原因,這些投資者對這類公司寄予厚望,卻忽視了這類公司的現狀和問題。他認為,以合理的價格購買優秀公司的股票比以便宜的價格購買有問題的公司股票更能增加收益。
3、發展前景令人滿意
巴菲特把經濟劃分為有特許經營權的小團體和普通企業組成的大團體。特許經營被定義為:(1 )有市場需求甚至是強烈的需求;(2)沒有比較接近的替代產品;(3)沒有政府的管制。由於上述特徵,公司有很大的定價的靈活性,它可以給投資者帶來超乎尋常的回報。特許經營的另一個明顯的特徵是由於擁有大量的商譽,可以有效地抵禦通貨膨脹的侵蝕。
而普通商品企業通常是低回報的企業,價格上的競爭嚴重削弱了經營利潤。當然,特許經營也會導致價值降低,原因是成功會導致新的進入者和替代產品的產生。這時管理者的價值就會凸現出來。
巴菲特投資理念二、管理方面的準則
1、理性行為
最重要的管理行為是公司的資金分配。對資金的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個公司管理者的理性程度。如果公司盈餘的再投資收益率超過公司的股權資本成本,那麼應該把盈餘的全部資金進再投資。如果再投資收益率低於資本成本,那麼把盈餘資金用於再投資就是不理性的。
如果一家公司產生了凈現金流量,而繼續在本公司業務上投資只能獲得平均水平甚至更低的收益率,那麼公司的管理者有下面三種選擇:(1)再投資於公司現有業務上,(2)購買成長型企業,(3)分配給股東。第一種選擇會使公司的現金變成越來越沒有價值的資源,公司股價會變得越來越低,並會吸引公司併購。購買另外一家所謂成長型公司有激勵股東,阻止公司併購者的作用。但巴菲特對此持懷疑態度。一個原因是,這樣做的代價可能很高,另一個原因是這樣的公司需要整合成一家新的公司,從而可能犯侵害股東利益的重大錯誤。
巴菲特認為,對於擁有不斷增加的現金,卻又難以獲得高於投資平均收益的公司而言,將這些現金返還給股東是最明智的。返還的辦法有兩個:一是增加紅利;二是回購股份。股票回購的好處是雙重的。如果股票的市場價格低於價值,那麼回購對餘下的股東就有利。而且股票回購可以表示公司管理者是以股東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這是利好的信號,可以促使公司股價上升。
2、坦誠
巴菲特一直敬重那些全面真實披露公司財務狀況的管理者,特別敬重那些不利用公認會計準則來隱瞞、包裝企業業績的管理者。巴菲特強調,不管是否遵照公認會計準則,需要披露的信息應該回答具有財務知識的讀者三個問題:(1)公司大約價值是多少?(2)公司將來償還債務的可能性有多大?(3)管理人員的工作狀態如何?是否完成了他們的任務。巴菲特認為,大多數公司的年度報告是虛假的,只是程度不一。大多數管理者在報告業績時樂觀有餘,而坦誠不足。
舉例:可口可樂公司的前總裁戈伊蘇埃塔非常看重股東的利益。戈伊蘇埃塔在上任之初,在召集公司50位高層領導的酒會上講:「告訴我,我們到底錯在哪裡,我想知道問題並馬上解決它。我要求各位開誠布公、直言不諱」。可口可樂公司每年的年報中,開宗明義的內容是公司財務狀況的回顧以及管理層關於公司基本目標的看法。公司的經營目標是股權價值最大化,公司戰略則是強調公司長期現金流的最大化。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可口可樂公司採取的是集中投資高收益的軟飲料企業,並不斷降低資本成本的經營戰略。這一戰略的成功,直接表現為公司現金流的增長、權益資本收益率的提高。
人們都說股票市場是人性的鍊金爐,不管市場中的人們如何死去活來或是醉生夢死,市場都是那樣不緊不慢卻又冷酷無情的走著。沒有人可以改變市場,市場也不會因為誰而癲狂失控或是大發慈悲,當你感覺交易失控市場變得難以琢磨的時候,不妨思考一下失控的也許是你自己,複雜的也不過你的那顆心!
張飛之死,其實很憋屈:他不是在戰場上慷慨赴死,而是被自己的情緒殺死了。
聽到好兄弟關羽被害,他首先就抑制不住哀傷,血淚粘襟。隨後借醉鞭打士兵,要他們日夜趕造兵器,想要馬上為兄弟報仇。最後部下范疆與張達忍無可忍,只好趁張飛又再醉酒時,將他刺殺在軍營里。
沒人否認張飛能力很大。但能力這麼大的人,最後卻得不到一個理想的結局。
控制不住自己情緒的人,其實能力再大也無濟於事。
一、最該掌握的能力是控制自己
現代跟古代當然不一樣。古代的人優秀如張飛,不懂管理情緒至少還可以上沙場殺敵,只不過結局不一定好。
現代不講暴力講腦力,如果讓感性情緒控制了理性思維,有可能連混下去都難,更別說交易了。
真正優秀的人,以做事為主,傷害大局的情緒擺在一邊。控制情緒,才能成就最大的能力。
真正的天才是怎樣的,梅西和巴洛特利的差異很能說明問題。
巴洛特利天賦異稟,但脾氣火爆。在訓練時會與隊員內鬥,在比賽時會與對手球員、裁判甚至球迷衝突。而梅西則是球場上的謙謙君子。
有人評論說,如果梅西也像巴神一樣暴脾氣,動不動就罵娘動粗,他一定少不了對方球員的報復加飛鏟,最後在一次次傷病中無奈退下神壇。
而事實是直至目前為止,巴洛特利還沒拿過金球獎,儘管他已經不能稱為神童了;而梅西依然是拿獎拿到手軟的天皇。
揮霍情緒十分有性格,但也是在揮霍自己的才華。而像梅西一樣的人知道,與其將激情揮灑在外,不如省點力氣,想想如何讓自己變好。
二、自信的人,不靠情緒表達自己
能幹的人並不是沒有情緒,他們只是不被情緒所左右。「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源於內在的自信與魄力。
《教父》裡面有句著名台詞:「永遠不要讓家族外的人知道你的想法。」情緒易於波動、喜怒輕易形於色的人,與其說是坦率,不如說是缺乏內心歷練。
老教父的大兒子桑尼違背了父親的教條,衝動魯莽最終被人射成馬蜂窩。而小兒子麥克不動聲色,憑藉著自己的判斷,在醫院保護了父親,在餐廳報復了兇手,甚至甘願在離家萬里的西西里隱藏經年。
在該隱忍的時候隱忍,在該爆發的時候爆發,是一個人成熟的標誌。
三、再控制不住情緒,也要學著控制
林肯做總統的時候,陸軍部長向他抱怨受到一位少將的侮辱。林肯建議對方寫一封尖酸刻薄的罵信作為回敬。
信寫好了,部長要把信寄出去時,林肯問:「你在幹嘛?」
「當然是寄給他啊。」部長不解地問。
「你傻啊,快把信燒了。」林肯忙說:「我生氣的時候也是這麼做的,寫信就是為了解氣。如果你還不爽,那就再寫,寫到舒服為止!」
心裡產生負面情緒,需要疏導發泄,像林肯就用了寫信的方法。
中國古人的境界要高一點,比如像孔子,直接就是「恕」字待之,恕己恕人。做不到這麼高境界,就找一件心愛的事傾瀉所有情緒。
清代作家李漁的方法是寫字:「予無他癖,唯有著書。憂籍以消,怒籍以釋。」
鄭板橋更加直接。當他受官場擠壓、鬱郁不得志時,就提筆畫竹。畫完以後,心理舒坦了,畫藝也越發純熟,一箭雙鵰。
沒有人天生就懂得控制情緒。真正能幹的人,是時刻留意不要讓自己栽在壞情緒中。
首先,作為散戶本身具有專業性差,資金分散,信息狹窄滯後等先天性因素,所以如何選擇正確的投資方式至關重要。
第一是選擇國家政策戰略扶持的行業和個股,這個可以以國家重大的會議去尋找行業,比如兩會以及每年的經濟工作會議等。個股則要尋找這些行業的龍頭。
第二是選擇介入的時機,這個可以借鑑巴非特的別人恐懼的時候我貪婪,最好是發生重大股災的熊市中未期介入,選擇一些業績基本面都不錯,而跌幅超過70%以上的個股
第三,選擇的個股最好是1到兩隻就好,而且要分批介入,而且確定長期的戰略倉位,這部分倉位必須長時間不動,同時留一部分倉位作為機動資金,可以逢低分批介入,這些資金一旦有盈利必須退出,留作下次作機動用,永不追高。
第四,要有長期戰略性持股的雄心和恆心,只有大牛市到來的時候才分批將手中的個股出掉,具體可以從股市的狂熱程度配合國家的政策來判斷,因為每次牛市大頂都是全民皆股,極度狂歡,到處是「牛人專家」,這時候如果是代表政府的官媒,或是管理層頻頻提示風險,這時候股市離頂就不遠了,如果出台硬調控政策,那麼頂就在眼前了,這時候就可以將手中的股票出完。
第五,一旦成功逃頂,就要好好克服自己的心,好好休息。等待下一次大機會的到來。
虧損交易定律與盈利交易定律是什麼?
通過總結大量的虧損交易,在這裡總結出一種叫做「虧損交易定律」和「盈利交易定律」的公式,寫在這裡供讀者參考:
虧損交易=【高買低賣或低賣高買+過晚結束虧損部位+過早結束盈利部位】×大比例重倉交易或高倍率槓桿交易(即「過度交易」)×無確定性、無勝算的強行交易×無節制、無大方向的頻繁交易。
盈利交易=【低買高賣或高賣低買+儘早結束虧損部位(即「截斷虧損」)+讓盈利部位充分發展(即「讓利潤奔跑」】×與勝算成正比的倉位比例或槓桿倍率×確定性法則指導下的適宜的交易次數×中長期趨勢方向決定下的適宜的交易次數。
所謂高買低賣或低賣高買,分兩種情況:一種是日線、周線或月線級別的,一種是分時級別的。拿我較為早期的交易來說,雖然在日線、周線或月線級別上做到低買高 賣或高賣低買困難不大,但在分時級別上卻經常出現追多或追空現象,導致在分時圖上做多則跌、做空則漲。這種現象在我開始關注「小周期K線圖」之後已經自行 解決。
如果在日線、周線或月線級別上出現高買低賣(在下降趨勢中做多)或低賣高買(在上升趨勢中做空)的現象,通常是由於缺乏識別趨勢的能 力造成的,通過提高交易技術可以解決。關於「截斷虧損,讓利潤奔跑」,參見本書後面「成長性法則」一章。這裡注意警惕三個敵人:它們分別是過度交易、強行 交易和頻繁交易。所謂過度交易,就是倉位比例過重或總是使用高倍率的槓桿係數,導致承擔過量風險。所謂強行交易,就是交易之前不考慮確定性,不掌握勝算而 企圖強行獲利。
所謂頻繁交易,就是無節制、無大方向感的過多過濫地交易。過度交易、強行交易和頻繁交易,都是指一種我稱之為「交易狂」的人。其中過度交易者喜歡大筆進出,無論是操作一萬元還是一億元,他們都希望將每一分錢 都投入進去,因此他們總是覺得錢不夠用。或者更準確地說,再多的錢也不夠他們虧損的。
強行交易者不管市場條件是否允許都要進場交易,他們不 願意等待「大好時機」的到來,或者遠在「大好時機」到來之前就早已深陷泥潭不能自拔。和頻繁交易者一樣,他們寧可虧損也不願意約束自己呆在場外。後兩種人既不能空倉,也不願意單純持有獲利部位讓利潤充分發展。他們喜歡的就是一直不停地交易再交易,直到虧光所有的錢為止。除非改變行為模式,否則這三種人都沒 有成為傑出交易者的任何可能。
我們在投資的過程中,最容易迷茫和煩悶的就是看不淸未來市場大方向的時候。為什麼散戶投資者會在短線的追漲殺跌中慢慢消磨意志,判斷力和執行力會逐漸衰退,以至於最後被市場拋棄和遺忘?筆者看來,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看不淸大格局,摸不透當前和未來處於大周期的哪一個階段。這些投資者輸就輸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只關注到大盤和個股一時的波動,而看不到市場總體的運行規律和格局。試問一下,如果能判斷出當前正處於新牛市的初期,那麼,眼下再多的折騰又算得了什麼呢?
當回頭看時,這些折騰也僅僅是小浪花而已。如果嗅到了牛市最瘋狂時可能隱含的風險氣味,那麼面對「最後的晚餐」時,你是否會多一分淡然,少一分冒險呢?答案是肯定的。這並不是要我們精準地去預測底部和頂部,市場上沒有神仙。但是,要想成為笑到最後的贏家,就必須要學會抓大機率的事件。
說白了,我們無法預測到最低點和最高點,但是,我們能把握住底部區域的機會和迴避頂部區域的風險,這就足矣。主力由於操作的都是巨量資金,其一進一出都能對市場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因此,投資者要想在市場的多空博弈中贏得主動,就必須先人一步。而想要做到「嗅覺」靈敏,本質上來說就要把握住市場的大趨勢、大方向和大格局
無論我們做什麼事,我們都必須要有格局,只有當我們格局放大以後,才能更清醒的看清一些事,才會懂得這世界並不完美,才會懂得取捨。
做股票也同樣如此,從大的格局來看,股票里沒有誰能做到每次都賺錢,百分百的對,那是神,不是人。所以有時候的虧損,是我們必須要面對的,必須要接受的一個事實。偶爾的虧損失敗,並不意味著你做錯了,因為世界本來就不完美,這是必須要付出的機會成本。
只要你堅持做大機率事件,你才能最終成為贏家。害怕虧損將會使我們猶豫不決,瞻前顧後。若要面對,就必須要理性的有這個的一個認知,承認承擔可能會出現的虧損。理性操作,放下雜念,事實求是,按照分析,按照計劃來進行跟蹤操作,放下情緒的干擾。這也是最難做到的。當我們淡化了盈虧,忘記了盈虧,一心只做大機率事件,按計劃做好風控。堅持下來,盈利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炒股需要平常心。因此,股民必須保持心理穩定,戒除急躁、猶豫、貪心和恐懼心理,以一種平靜、寵辱不驚的心態入市,勝不驕、敗不餒,操作過程中不斷進行自我控制和調節,在出現操作失誤時甚至需要採取「阿Q精神」來平衡心態,繼續參與以後的行情。
許多人炒股時特別緊張、焦慮,特別害怕失誤,其實這是一種非常有害的心理,越是害怕失誤就越容易出現失誤。因為股票市場的起伏是不可預知的,投資股票就等於把賭注下在一個不確定的結果上,因而產生令人焦慮的情境。如果投資者過度緊張,就很容易被突然的價格波動所嚇倒,因此股票市場常被人形容是「一個顫抖著雙膝的老太婆」。
投資者有一定的擔心與焦慮是可以理解的,但過分的擔心與焦慮會妨礙投資者作出正確的判斷和恰當的決定,造成對股市的不正常的反應。因為越是緊張,越是難以專心去估計各方面的信息,每一點的風吹草動都會使人緊張,當焦慮到極限時,不僅難以作簡單的決策,而且常常衝動地作出錯誤的決定。
如果股民以一種豁達、開朗、愉快、洒脫的心境來投資股市,配合謹慎穩妥的戰術,升也安然,跌也心閒,這樣?能以一種超凡的精神境界,輕車熟路地駕馭風浪迭起的股市,在失誤中吸取經驗教訓,在賺錢時享受決策正確的成就感與樂趣。
順勢而為,逆勢而不為!股市絕非賭博靠運氣,學會市場風險防範!如果你想打破一買就跌一賣就漲的困惑,提升操盤技巧,我願意將一系列的投資思維分享,關注作者微信公眾號:投資人筆記(K600313),解決你選股、買賣點被和套問題,讓你快速找到自己的交易方式、盈利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