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扶搖|作者
歐小宅|編輯
cottonbro|封面
今天,壹心理想和你聊聊:"被家暴的男性"。
又有男的被打上熱搜了。
靠著《安家》翻紅的王自健,原來曾經被家暴到抑鬱。
近日,有網友爆料稱,他自己曾經被妻子扇了500多個耳光,被打進過醫院8次。
真不真不好說,但在以前的脫口秀節目裡,王自健倒是經常拿這件事開玩笑自嘲:
老婆生氣讓他跪鍵盤,他說男人膝下有黃金,結果最後變成跪純金耳釘;
被老婆追著打,一邊跑一邊哇哇大哭,又還不了手;
親友吐槽他說,你老婆不是愛你,是愛打你......
末了,他還在節目強調,對於老婆打自己這件事毫無怨言。
有人問,那為啥你不離婚呀,他說,離了那我節目一大半素材就沒啦。
觀眾們當段子聽得哈哈大笑,沒想到藝術源於生活,還比不上不夠真實的生活痛苦。
男人被家暴,聽起來像笑話。
現實是:
2018年,全國婦聯和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全國曾有19.9%的男性曾遭受家暴;
國外也不例外。英國犯罪調查局報告顯示,40%的家暴受害者為男性。
家暴,不單單指毆打,它還包括:辱罵、推搡、精神打擊、經濟管控......等等。
比起女性受害者來說,男性由於社會壓力,更難以開口求助,甚至長期壓抑到產生嚴重後果。
暴力無分性別,更不應當用幽默玩笑來解構這種殘酷。
因為,男性遭受的磨難同樣是磨難。重點是人遭罪,而不是哪個性別遭罪。
家暴它與性別無關,卻與家庭權力有關。
而家庭權力,是每一對進入親密關係的人,都有可能面臨的考驗。
別說把伴侶打進醫院了,但凡扇個耳光,冷嘲熱諷,這種事情男女互換,評論過萬大家都會高喊渣男。
但每當是,當家暴的主角變成有男性時被家暴的事情發生,評論的風向總是很容易跑偏。
我記得以前有幾條新聞:
《河南一男子被女子用剪刀捅死,只因女朋友說要吃冰淇淋,男的嫌她胖還要吃。》
《安徽一男子下班忘記給老婆買雞腿,老婆暴怒之下衝進屋子裡拿刀,把他捅死。》
評論里多數還是明是非的人,可是也不乏責怪受害者、或者拿這件事開玩笑的。
「男的就是嘴欠,不說女朋友胖就沒事了;」
有人開玩笑說,女坦克殺害駕駛員,還有人玩梗說「大熱天看到手腳發抖,男生何時能站起來」。
還有人說,「這窩囊男走了也好,自己媽媽也保護不了。」
如果是女性被家暴,評論區里很少會出現這樣的玩笑式言語。
同樣是對家暴事件的譴責,為什麼會呈現出幽默調侃和譴責這麼大的區別嚴肅的對比呢?
某種程度上說其實,從社會學角度來看,男女都是傳統男權支配下的受害者。
女性經常處在「他者」地位。
被忽視、被支配,長期以來在家庭暴力中處在弱勢地位。
很多人會把對施暴者的恨意,移情投射到男性群體身上,對男性被家暴幸災樂禍。
男性,則被「男子氣概」所綁架,不能自由表露真實和脆弱的一面。
不敢還手的男性,說出這段經歷不但沒人幫他,還會被大家哈哈哈,嘲笑,除非老婆學散打,不然不受傷。
被老婆拍個巴掌擰個手臂,發朋友圈也只會被羨慕說「你對老婆真好」,這些,都在弱化暴力的本質,把忍讓暴力變成了理所應當。
包括被家暴的人,有一部分人也覺得自我欺騙,認為自己我不是打不過,我只是愛她,願意讓著她而已。
在這種自我欺騙下,把受經濟管控當成是信任老婆、被拳打腳踢當成是打情罵俏,深陷其中。
出演《加勒比海盜》的著名演員德普,他前妻艾梅柏多次聲稱自己被家暴,錄下了德普砸東西的視頻發出來,人人覺得德普是渣男,還矢口否認,對他沒了好印象。
也因此德普名譽受損,他的事業也被牽連受到了巨大影響,直接從電影里除名。
直到今年,一段錄音曝光,大家才發現他真的沒說謊。
艾梅柏親口承認她扇耳光、摔東西、打傷德普,甚至嘲諷德普不敢還手,只會自己躲開。
還有流流傳出來的監控視頻還顯示,在兩個人還沒徹底分開之前,艾梅柏就帶別的男人進他們的家了。
德普有頭有臉,也有幾個好朋友,按理來說可以不用忍氣吞聲被打還被從頭綠到腳的,可是架不住他還愛啊:「我希望我的妻子是你,我會盡我所能做個好丈夫」。
有苦無處說,直到最後還很為了愛,底線都不顧,太卑微了。
因為,親密關係中的暴力,實質上是一種控制。
它不是開始於一個人卡住另一個人的脖子。
它開始於,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說:「我愛你,你屬於我。」
很多人會說:被家暴了就離婚啊!不離婚是不是腦子有病?
我們很難想像別人的感受,站著說話還是要慎重。
家暴從來就不是小學生打架,不開心了就不跟你玩兒。
家暴家暴往往伴隨著只是一種表象,實際經過情感洗腦、經濟管控,內核是一種強力的精神控制。
這也是為什麼那麼多人還死心塌地跟施暴者過日子。
希區柯克電影《煤氣燈下》里,超有錢女孩寶拉,和優質男安東結婚。
安東為了奪取寶拉的家產,千方百計控制寶拉。
先是婚後的夜晚總是不平靜。讓煤氣燈不尋常地忽明忽暗,樓頂製造怪聲又多,嚇得寶拉覺得家裡有問題。
這時候,但安東開始表演了。煤氣燈沒壞,樓頂沒聲兒,在的時候就正常。
親愛的是你安東常說她傻了,出幻覺了。
可憐的寶拉除了錢,什麼都沒有。沒有別的朋友,沒有工作,天天困在家裡本來就壓抑,聽信了安東的鬼話。
但其實,一切都是安東背後搞鬼,他想藉此控制寶拉,搞到她的錢。
這就是所謂的「煤氣燈效應」。
潛移默化給你製造信念,讓你覺得你很差勁、很沒用,只有他/她才會接納你,你的一切感受都是錯的,你現在的痛苦都是因為你做錯了,你說出去丟臉的是你......。
如果每天都有人對你這麼打擊,而這個人又是你最信賴、最親密的伴侶時,你很容易就會認同對方,並且被牢牢掌控,忘記自己也是一個獨立的有力量的人,可以離開根本不會想到要離開這種病態關係。
TED演講者Morgan ,曾經也是一個這樣的人,她在TED演講里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有錢有房有車,卻被長期家暴。
男朋友讓她辭掉工作,美其名曰為愛私奔,其實是斷掉她的經濟來源。
不讓她化妝、穿短裙、別去交朋友,美其名曰愛她,捨不得她被別人看,實則是社交管控。
「你不聽我的,是不是不愛我了。」
「我真的是壓力太大才這樣動手,以後不會了。」
這種話,是不是經常見?這鍋壓力不背。
壓力大的人,多的是文明禮貌不動手的。
無論被家暴的是男是女,都有可能,因為本質上,這不是力量的爭奪,而是權力。
誰強勢,誰就掌控。
比如那種「狼性」公司讓員工跪地自扇耳光,難道是老闆武功高強,把他們打到臣服的嗎?
不是的,這種控制,是靠工資、獎金、上下級關係來完成的,是權力的肆虐。
你會看到他們扇得無比快樂,有些人是為了一口飯,有些人是真的覺得這叫狼性。
同樣,在家庭里,但凡出現不平衡的情況,弱勢的一方會很危險就很有風險。
強勢的一方可能會通過經濟制裁、聲稱要傷害對方的家人、去單位抹黑對方等等明面上的威脅,也可能通過冷暴力、嘲諷恐嚇、言語打擊之類的慢性控制,來完成掌控。
從小打小罵到拳打腳踢,正如溫水煮青蛙。
受害者有時候也會斯德哥爾摩,為施暴者洗白,她也是為我好,她也是為我著想......
醒悟時,已經傷痕累累。
「上一秒是親密愛人,下一秒是地獄魔鬼」,我們都不希望,親密關係最後變得支離破碎。
應該如何識別潛在家暴者?我們應該如何保護自己?
心理諮詢師蘇珊·福沃德在研究了大量相關案例後,得出了一些六種關係中暴力的「危險信號」:
對方理直氣壯地認為自己理應左右你的人生和一舉一動;
為了取悅他,你放棄對你來說非常重要了自己在乎的活動,斷絕與親朋好友的來往;
對方瞧不起你的觀點和感受,貶低你的成就;
一旦惹他不快,他會沖你放狠話,或者躲到一旁生悶氣;
你變得漸漸如履薄冰,小心翼翼說話,一遍遍地想著說辭,深怕一句不慎惹他動怒;
他說翻臉就翻臉,讓你無所適從。......
其實,在這種關係里,你是有感覺的。
你憤怒、委屈、不甘心、懷疑人生,周圍問親朋好友、網絡樹洞,希望找到答案,最後他還覺得你任性、不懂得控制情緒。
你的感覺就是最準確的求生欲,這就是關係出問題的信號。
容易在家庭權力占下風的人,一般比較低自尊,自我認同不夠強。
愛上一個人後死心塌地、缺乏充分的朋友家人同事等的社會支持、性格比較軟弱......
當然,以上說的潛在施暴者、受害者的特徵,不能100%適用於每個人、每段關係,也有些幸福的夫妻,過了一兩年突然開始暴力的。
但要記住的是,當暴力發生時,不要沉默。
暴力,大多數時候不止會發生一次,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別抱有僥倖心理。
勇敢尋求朋友、親人幫助,找相關機構、心理諮詢。
及時拍下視頻、照片等證據,聯繫自己的朋友、家人保護自己,尋求司法途徑解決問題。
說出來,比懦弱和自我責怪更有用。
加拿大阿爾伯塔的《男性反家暴手冊》就建議里,如果你處在一段這樣的關係中,首先,要保護好自己和孩子的人身安全。
其次,認識到你不需要為暴力背任何責任,那是對方的錯。
暴力,大多數時候不止會發生一次,它是一個持續的過程,別抱有僥倖心理。
勇敢尋求朋友、親人幫助,找相關機構、心理諮詢。
及時拍下視頻、照片等證據,聯繫自己的朋友、家人保護自己,尋求司法途徑解決問題。
最重要的是,建立起自己的自信。
你是一個獨立的人,你可以工作養活自己,不依賴任何人,也能好好活著,無論男女都適用。
如果這些關係給你造成太多傷害,你也可以尋求心理諮詢的幫助,在專業人士的支持下走出陰影。
如果你的朋友,最近經常低落、感情不順暢、性格突然變得很自卑,迴避家庭情感話題,身上有傷痕等,可以多觀察,陪伴,給他/她多點支持。
沒有人不是滿懷對幸福生活的嚮往,而與相愛的人組建家庭。
希望你我一生,都能被好好愛著被溫柔相待。
世界和我愛著你。
-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