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paceUs提供]
斯特芬妮·李(StephanieLee)和艾倫·莎士比亞(Ellen Shakespear)相識於一輛公交車上。那時,兩人都是麻省理工的在讀研究生。李學的是建築,莎士比亞學的是城市規劃,兩人對自己的專業都充滿熱情。
那次巧遇之後,他們逐漸熟稔起來,隨後更發現,對於麻省理工所在的麻省劍橋市內及周圍所經歷的城市空間變化,彼此都感到非常失望。對此,劍橋市推出了「空置店面項目」,還建立和繪製了相關的資料庫和互動地圖,編錄了市區的空置店面。目前,資料庫列出了72個租賃狀態各不相同的地址。
劍橋市不是唯一經歷變化的地方,過去這些年來,美國各地城市實體店鋪的空置率都有所提升。(2018年,《大西洋月刊》(TheAtlantic)稱紐約市的空置店面是「城市未來的黑暗徵兆」,論點是租金的猛漲與零售額的增長、在線購物的擴增和商家轉戰在線業務的規模不成比例。)「看到城市變得冷清,我很沮喪,」李說,「我們開始設想能用空置店面做些什麼。」
[圖片來源:SpaceUs提供]
他們討論了一番解決方案,初步結論是可以將空置城市空間(包括店面和周邊空間)變成創意人士聚集和分享項目的地方。而他們的教授更是鼓勵他們去付諸實踐,不要一味空想。
2018年,李和莎士比亞成立了SpaceUs公司,與城市官員、房東和藝術家建立聯繫,商討將空置空間用於創意交流、為社區造福、舉辦短期藝術項目、展覽和文化活動等等。
[圖片來源:SpaceUs提供]
目前,公司推出一個在線平台,該平台由位於布魯克林的設計公司School設計,目的是支持兩位創始人的願景,「將空間變得更具體和可靠,變成一個去處。」說白了,這個平台意在幫藝術家找到空間:藝術家在線提交方案,SpaceUs團隊為經認可的提案尋找空間,並監管項目成型。在這個平台出現之前,團隊通過多種方式接收提案,包括郵件、私聊信息、一個在線表格甚至是口頭交代。
「我們很高興能與其他背景的人們合作,看著真實有益的項目出現在社區里。我們的平台秉持著極強的包容性,藝術家可以提交任何想實現的項目。人們不斷在構思可以在公共空間展現的創意,」李說。通過利用未盡其用或空置的空間,SpaceUs幫藝術家找到可以展示作品的地方。這樣一來,房東可以將空置的空間投入使用,藝術家則可以展示作品,無需通過畫廊。
SpaceUs不是唯一一個致力於城市規劃中空置店面問題的單位。麻州推出了麻州空置店面項目(簡稱MVSP),允許城市申請將某個特定區域指定為「認證空置店面區」。在指定區域內占有一個空間的房東可以申請稅收抵免。另外,波士頓一個名為CultureHouse的非營利機構同樣將空置店面用作社會公共空間。其他城市也採取了類似的措施。
[圖片來源:SpaceUs提供]
迄今為止,SpaceUs舉辦過七個藝術項目,包括藝術家瑪麗亞·莫爾泰尼(Maria Molteni)在一個廢棄變電所裡面展示的巨大充氣蜂巢和位於波士頓社區的一個黑人女權主義自習室,還有在波士頓市區467華盛頓大街設立的一個商店兼展覽。SpaceUs希望能深入到波士頓區域之外的社區,團隊將向所有人開放的在線平台看作「首個機會」。
SpaceUs的運營依靠的是收入分成。SpaceUs受僱舉辦活動,從中收取佣金或預算的百分點,用於製作費用。在產生收入的彈出式空間則進行收入分成,銷售額的80%歸藝術家所有,李說。不過,SpaceUs的主要目的似乎是為其他人敞開大門,創始人們消除人們產生的「心理差距;畢竟在此之前,觀看藝術展覽通常要坐火車前去,更需要門票費,」莎士比亞說;並希望空置空間的使用「就像贊助一樣」。
用21世紀的話說,莎士比亞說他們想探索出「讓人們能在現實生活中互動的方式,就像在社交媒體上交流一樣」,還想為地方社區創造出「更人性化」的互動機會。網際網路和類似Instagram的社交平台讓人們能輕易找到知名藝術家,但這些藝術家所在的地方可能離你很遠,而比較少為人知的藝術家則不一定能找到可以與社區互動的空間。有了SpaceUs,藝術家和藝術觀眾都可以做到這一點。事實證明,藝術可以出現在出人意料的地方,比如街邊,又或者是你的家門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