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里西斯」名字源自歐洲小國 這裡還誕生另一個「蒙娜麗莎」

2020-07-23   名家書畫鑑賞

原標題:「模里西斯」名字源自歐洲小國 這裡還誕生另一個「蒙娜麗莎」

馬克·吐溫在《赤道漫遊記》中曾這樣寫道,「上帝先創造了模里西斯(Mauritius),然後再依照模里西斯複製出了伊甸園。」這個非洲東部的小島國如今也已成了同夏威夷、馬爾地夫一樣全球熱捧的度假勝地,不過在參觀了荷蘭海牙的莫里茨皇家美術館(Mauritshuis)後我才了解到,原來「模里西斯」的名字竟源於荷蘭。

位於海牙市中心的莫里茨皇家美術館,坐落在緊挨國會大廈的胡夫法佛湖(Hofvijver)湖畔,緊挨著像城堡一樣的國會大廈,優雅的天鵝游弋在靜美湖水中,即便是陰天,也使人仿佛置身在童話世界中。

湖裡不光有天鵝,還有野鴨、黑雁等眾多水禽,一對黑雁夫婦帶著剛出生不久的寶寶們上岸散步,吸引了很多路人駐足觀看。

荷蘭古典式建築的莫里茨皇家美術館原本是荷蘭駐巴西總督約翰·莫里茨(Johan Maurits van Nassau-Siegen)為自己修建的府邸,Mauritshuis在荷蘭語中的意思就是莫里茨(Mauritius)的房子(huis)。仔細看,莫里茨(Mauritius)和模里西斯(Mauritius)的拼寫一模一樣,只是翻譯成漢語的時候音譯的不一樣而已。

不過這位拿騷-錫根的莫里茨並非當時荷蘭的統治者,但他們是親戚,他爺爺的哥哥就是荷蘭國父「沉默者」威廉。而威廉在被暗殺後,他18歲的兒子奧倫治-拿騷的莫里茨(Mauritius van Orange-Nassau)繼任執政,而非洲的模里西斯就是荷蘭人在1598年莫里茨執政期間占領的,所以當時那個荒蕪的小島就以他們「老大」名字命名了。

別看16世紀前荷蘭都處於封建割據狀態,但自從奧倫治-拿騷家族的人帶領荷蘭人民反抗西班牙統治,成立荷蘭共和國以後,荷蘭也步入了它最輝煌的、被譽為「海上馬車夫」的黃金年代,還成為了繼西班牙之後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在英國人占領並命名如今的紐約之前,就是荷蘭人占領的,當時叫作「新阿姆斯特丹」。

莫里茨皇家美術館的原主人——拿騷-錫根的莫里茨伯爵比荷蘭當時的執政者莫里茨小一輩,但這個大家族的人都是貴族出身,所以在荷蘭人從葡萄牙人手中搶到巴西的一段時間裡,莫里茨伯爵做過八年的巴西總督,他在海牙的這座府邸也是他人還在巴西任總督期間時,請當時荷蘭著名建築師雅各布·范·坎彭(Jacob van Campen)設計建造的,海牙王宮也是由雅各布設計的,所以這兩座建築的風格還是有些像的。

富麗堂皇的莫里茨皇家美術館內收藏了約800幅畫作,雖然從數量上遠不及那些國家美術館,但從分量上絕對不弱,其中很多都是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的經典之作,尤其鎮館寶《戴珍珠耳環的少女》(Girl with a Pearl Earring),不僅被譽為「荷蘭的蒙娜麗莎」,還被寫成過小說、翻拍過電影,以及各被替換過各種臉的表情包,比如「戴珍珠耳環的貓」。張靚穎和汀巴蘭德演唱的英文歌曲《Dust My Shoulders Off》的MV中,她也扮演過「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戴珍珠耳環的少女》是荷蘭黃金年代的「繪畫三傑」之一——約翰內斯·維米爾最著名的畫作,我們上午剛去了他的故鄉代爾夫特,之前在阿姆斯特丹的荷蘭國立博物館也欣賞過他的《倒牛奶的女傭》。維米爾很喜歡用黃色和藍色,《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和《倒牛奶的女傭》,以及他的很多畫都是以這兩種色係為主的。

介紹中說,畫中的少女並不是真實存在的模特,而是維米爾想像出來的樣子,因為她的穿著不是本民族的服裝,頭巾也是來自遠東的,而且她的珍珠耳環實在是大得不像是真的。

不過不管是不是真人,維米爾描繪的這位少女是清澈之極的。無瑕的眼神、白皙的肌膚、高挺的鼻子、微張的嘴唇飽滿而柔嫩,那毫不做作的回眸一撇自然而然地呈現出一種與世無爭的純真,既清晰又朦朧。荷蘭詩人及評論家楊維斯說:「它看起來就像是由壓碎珍珠的粉末融合而成。」

雖然在同名電影《戴珍珠耳環的少女》中,這位少女被改編成了維米爾家的女僕,並與維米爾很曖昧,維米爾的妻子各種猜忌。但實際生活中,維米爾應該與妻子關係很好,他為了娶她,甚至接受了岳母的要求,從新教改為信奉天主教。婚後,他們一共生了十幾個孩子。

有人甚至判斷,維米爾畫的那些所有女性作品中,模特其實都是她的妻子,包括《倒牛奶的女傭》、《讀信的藍衣女子》、《拿酒杯的少女》、《寫信的女子》等等,以及這幅《戴珍珠耳環的少女》。

作為女生的小娘子自然喜歡後面這個猜測,不過,維米爾是在去世後很久才出名的,所以他的存世真跡如今只發現了不到50幅,人們也很難判斷出模特到底都是誰。維米爾生前過得很窘迫,43歲就離世了。他一定想不到,兩個世紀後,他的作品分別被掛在了全世界最好的博物館中。

除了「少女」的神秘感與「蒙娜麗莎」的神秘很像,一直被世人所猜測,她們的畫作尺寸也差不多,都很小。不過在莫里茨美術館看《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可比在法國羅浮宮中看《蒙娜麗莎》要舒服得多,這裡沒有人山人海,也沒有隔著很遠的圍欄。特意戴上我的珍珠耳環,與《戴珍珠耳環的少女》合個影,也向維米爾致個敬。

維米爾與「繪畫三傑」的另一位倫勃朗一樣,都是用光的大師,但兩人風格完全不同,倫勃朗的暗光製造的是一種強烈的舞台效果,而維米爾的光很柔和,雖然畫得都是質樸的勞動人民或者風景,卻流動著一種靜雅氣質。維米爾畫的這幅是他的家鄉代爾夫特的風景,厚厚的雲層下,相互作用的光影、水中微妙的倒影,寧靜中流淌著一種歲月靜好的安然感,很難想像其實他一直生活在貧困中。

這便是倫勃朗除《夜巡》外最著名的《尼古拉斯·杜普博士的解剖學課》(The Anatomy Lesson of Dr. Nicolaes Tulp),倫勃朗在1632年畫完了這幅後名聲大振。

我們在荷蘭國立博物館看《夜巡》時講過,17世紀荷蘭黃金年代時,愛做生意的荷蘭百姓也逐漸富起來,也想為自己「留影」,但畢竟請畫家作畫還是很貴,於是頭腦靈活的荷蘭人就想到一起「眾籌」一幅肖像畫,每個人都出一些錢,湊夠一幅畫的錢,這樣人人就都能在畫上露臉了,就像我們現在的集體照。《尼古拉斯·杜普博士的解剖學課》就是這麼誕生的。

尼古拉斯·杜普博士是當時阿姆斯特丹著名的外科醫生,也是阿姆斯特丹外科協會的首席解剖學專家,被譽為荷蘭解剖學泰斗。不過畫上「學習」的7個人並不是他的學生,其實是一些行政長官,畢竟學生是出不起錢的。

26歲的倫勃朗在那時就已經不滿足於普通畫家那種呆板的集體畫了,他總會設計一個與主人公符合的場景,並為每個人設計不同的表情和動作,以體現他們的內心活動,讓畫面具有故事性。加之倫勃朗獨特從側面「打光」的明暗用光手法,「集體照」不再是單純的照貓畫虎,而像是一部正在上演的舞台劇。

不僅如此,倫勃朗也沒有放過任何細微之處,正被解剖的屍體手臂肌腱栩栩如生。好的肖像畫家、雕塑家都對人體結構了如指掌,這樣才能準確地畫出人體,這也是達文西曾說的「這是每一位藝術家應當具備的素養」。倫勃朗還在後面那位手拿「學習材料」的人的紙上寫上了畫中人的名字。

杜普博士對這幅畫極其滿意,把它掛在了協會的辦公室里,倫勃朗也迎來了他事業的高峰期,訂單不斷,直到這幅《夜巡》的完成,處於事業上升期的倫勃朗卻迎來了悲劇式的轉變。

不得不說,在莫里茨皇家美術館看畫的感受非常好,這麼著名的畫也可以這麼近距離的細賞,而且幾乎不用擔心影響到別人,因為人真的很少。特意穿了件黑衣服,我也來上一堂杜普博士的解剖課。

倫勃朗因為太追求藝術,所以在畫完了《夜巡》後,被那些出了錢卻在畫中被畫得不明顯的僱主告上了法庭。這位偉大的藝術家不僅沒有妥協,反而更加不以世俗要求作畫,所以事業也走向低谷,生活越來越窘局。晚年沒有訂單,也請不起模特,他畫了不少自畫像。上圖是1667年畫的,不過還戴著禮帽,寬闊的衣領,像個紳士,但神情總覺得有些憂鬱。

上圖是2年後,1669年畫的,裝束完全變了,樸素了很多,但眼神堅毅了。

這幅派勒斯·波特(Paulus Potter)的《公牛》(The Bull)也是莫里茨皇家美術館中很著名的一幅。它之所以特別,是因為在波特畫這幅之前,像這樣的普通家畜以前是沒人畫的,而且還畫了這麼大,差不多是實際尺寸了。波特還是非常注意小細節,比如天空中的雲雀、草地上的陽光、牛背上的蒼蠅和牛的鬍鬚,這使這幅畫成為荷蘭自然主義繪畫的縮影。

揚·斯特恩(Jan Steen)畫的《As the old Sing, So Pipe the Young》(老的唱歌,小的抽煙)。這幅畫的名字和內容其實想表達的是壞榜樣會導致下一代不良的行為,也就是咱們常說的「上樑不正下樑歪」」。畫中一堆大人在縱情作樂,左邊那個上衣帶解開的女人正等著她的酒杯被裝滿。右邊大笑的父親正在教他的一個孩子抽煙斗,那個孩子就是斯特恩本人。

這是17世紀繪畫大師魯本斯畫的兩幅肖像畫,他比之前我們講的維米爾、倫勃朗在生前過得舒服得多。他做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外交使節,出訪歐洲多國,最著名的成就就是讓西班牙和英國締結了友好關係,還被查理一世封爵,並為英國的白金漢宮做過一幅題為《祝福和平》的天頂畫。魯本斯本人也顯然很喜歡這種外交工作,他曾說:「畫畫是我的職業,當大使是我的愛好。」我們後面去比利時的安特衛普會去他的故居參觀,相當的豪華,他還有團隊流水作畫。

據說在拿破崙占領荷蘭以後,這些畫曾被他搶到巴黎的羅浮宮里,1815年才被索回,後來荷蘭國王決定將皇室收藏捐贈給國家。1679年莫里茨伯爵去世後,將他的府邸租給了荷蘭政府,隨著國家收藏的藏品越來越多,1822年,收藏被遷至這裡,莫里茨皇家美術館也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