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壇最具傳奇色彩的國畫大師,有「五百年來一大千」、「當代世界第一大畫家」等美譽,也有很多軼事和風流韻事被傳為佳話。大師一生幾度變法均獲成功,晚年突患眼疾又獨創出潑墨潑彩山水,其執著的藝術創新精神,令人十分敬仰。
張大千曾論畫:「畫中要它下雨就可以下雨,要出太陽就可以出太陽。造化在我手裡,不為萬物所驅使……心中有個神仙境界,就可以畫出一個神仙境界。
張大千:(1899—1983)別號大千居士,四川內江人。於人物、山水、花鳥、魚蟲、走獸無所不能,詩文真率豪放,書法勁拔飄逸。早期研習古人書畫,後旅居海外,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畫風工寫結合,晚期重彩、水墨融為一體,開創了潑墨潑彩的新風格。上世紀30年代曾兩度執教於南京大學(時稱中央大學),擔任藝術系教授。在亞、歐、美多次舉辦畫展,蜚聲國際,被譽為「當今最負盛名之國畫大師」。
1919年從日本留學歸來後,張大千拜前清名士曾熙和名家李瑞清為師。1925年,張大千在上海首次辦畫展,100幅作品全賣完。四川張大千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任李永翹說:「張大千牢記石濤的『搜盡奇山打草稿』,把中國走遍了。」
張大千的畫兼具八大、石濤的粗獷,唐寅、沈周的細潤。30年代徐悲鴻就稱讚:「張大千,五百年來第一人也。」但是傳記作家包立民認為:「倘若再推後十年,張大千赴敦煌禮佛,面壁莫高窟三載歸來,也許徐氏會改口說『張大千,千年以來第一人也』。」
1941年5月,張大千攜三夫人楊宛君(後二夫人黃凝素加入)、兒子張心智、侄兒張彼得、學生肖建初和劉力上及幾個裱工,後又聘請藏畫家索南丹巴的四個弟子等赴敦煌考察研究石窟壁畫,面壁兩年七個月,臨摹了自十六國、兩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兩夏、元等歷朝歷代的壁畫作品達276幅,除了臨摹壁畫,他還清理流沙,修路開道,登記編號了309洞石窟,是為莫高窟編號的第一人。
敦煌石窟藝術從此走向世界,也為其以後的繪畫創作,尤其是人物畫創作奠定了基礎。
張大千的女兒張心慶回憶:「在臨摹敦煌壁畫時,父親不知花了多少財力、物力,還向銀行貸款,聽說把一家私人銀行都拖垮了。他日以繼夜地在敦煌洞窟里畫呀畫,進敦煌時滿頭青絲,回來時兩鬢斑白,那時他才40多歲。」
「不是傳他破壞壁畫,甘肅那邊讓他走,他還會呆下去。」李永翹說。蒙受不白之冤,張大千在後來的《我與敦煌》演講里,才第一次表白:那三年的敦煌面壁,是自己書生報國的方式。
歷史學家陳寅恪評價道:「大千先生臨摹北朝、唐、五代之壁畫,介紹於世人,使得窺見此國寶之一斑,其成績固已超出以前研究之範圍。何況其天才特具,雖是臨摹之本,兼有創造之功,實能在吾民族藝術上,另闢一新境界。」
「在我看來,張大千的潑彩潑墨在他一生是最具創造性的。」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員郎紹君說。60年代張大千衰年變法,獨創潑彩繪畫。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陳傳席說張大千的潑彩「對畫界有巨大的影響,對劉海粟、謝稚柳、何海霞等或多或少都有啟發作用」。
「潑彩,是張大千發明的。古有潑畫,今有潑彩;張大千的潑彩,有很深的傳統淵源。中國當代畫家,張大千數第一。」畫家謝稚柳這樣評價。
張大千青綠山水畫中,大多畫的是中國的名山,例如巫山、峨眉山、廬山、黃山等等。張大千青綠山水畫用的主要顏料就是青綠色,將山景的蒼翠欲滴展現的淋漓盡致,不同與古畫中的山水畫。
張大千不僅山水畫筆酣墨暢、恣肆淋漓,花鳥畫鮮活靈動、形神畢肖,仕女畫也細緻之極。著名畫家于非闇曾說:「大千人物,尤以仕女最為畫道人讚賞,謂能大膽別創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