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時報特約記者萬淑艷報道】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持續蔓延擴散,而中國的疫情得到快速有效控制。對此,多位漢學家紛紛表示,這得益於中國的制度優勢和強大的生產能力,中國的疫情防控舉措給全世界樹立了榜樣。對於近期「逆全球化」聲音甚囂塵上,他們認為,疫情不會阻礙文化的國際交流,漢語已成為一種現象級的熱門語言。
4月19日下午,北京語言大學組織海內外35個國家的專家學者和留學生共同慶祝第十一個聯合國中文日,正式啟動「國際倉頡在線——全球中文信息共享雲平台」,並在線召開「疫情下的世界漢學發展與中文傳播」國際人文論壇。
英國社會科學院院士馬丁·阿爾布勞多年來經常與中國大眾和學者進行交流。他表示,新冠病毒的威脅,把人們聚集在一起,團結起來,共同對抗病毒,互相競爭不是實現共同利益和共同目標的正確方式,也無法達到人們所期待的雙贏局面。
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孔子學院埃方院長大海認為,1月份,疫情在中國武漢爆發,但控制得最好的也是中國,中國給世界作出了一個很成功的榜樣。中國有強有力的基層網絡,加上大數據、人臉識別這些新技術的應用都是非常好的經驗。「另外,在疫情中,我們也看到了中國強大的生產能力,目前世界許多國家的口罩和呼吸機等醫療物資都是中國提供的。這些都會大大加強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
大海學習中文是在30多年前。「我那個年代,學英語的最多,其次是俄語。而我卻選擇了漢語,許多朋友當時都不理解。」大海說,他從小就喜歡中國歷史,慶幸的是,現在看來,他選對了,「我們這一代人看著中國經濟的列車一點一點提速,如今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我們這一代人也見證了中文國際應用和傳播從小規模,小團體,小打小鬧,慢慢成為一種現象級的熱門語言。」
大海認為,中國的未來會越來越好,中國經濟越來越強大,需要了解中國、學習中文的人越來越多,在埃及就有很多人願意學中文。他建議,海外漢語教學的教學課程上應該有所改變,目前外國學生學習中文的動機大部分都是「工具型動機」,滿足就業需求。應該開設「旅遊漢語」、「商務漢語」這些專業性強的應用語言課程。
「語言最終要靠思想和文化結合輸出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大海認為,現在的中文國際傳播太依賴中國傳統文化載體,如武術、京劇、書法等,這是值得商榷的。前些年李小龍、成龍的功夫電影,這幾年《三體》科幻小說,電影《流浪地球》、《紅海行動》等都是很不錯的中國文化產品,中文國際應用和傳播必須利用好這些優質的大眾娛樂文化產品。
厄瓜多基多聖弗朗西斯科大學孔子學院厄方院長何塞說,他推廣中國文化已有20多年,「現在厄瓜多學習中文的學生越來越多,也有很多學生到中國留學。最近就有一位留學生從河北大學攻讀完中國哲學博士學位後回校任教,繼續推廣中國文化。」
何塞說,厄瓜多推行了新的漢學計劃,從高中、大學開始,創造中文學習環境,讓學生慢慢接觸中國知識,「我們的目的是要把中國語言文化發揚光大。」
「國際倉頡在線——全球中文信息共享雲平台」當日啟動,向全球97國的700名漢學家和140國的5000名北語留學生贈送10冊中外文防疫書籍。北京語言大學副校長張寶鈞面向北語20萬海外校友和140餘國留學生及漢學家發布了「國際倉頡計劃倡議」。
(編輯:李璟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