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河西又河東,如今的小蟲兒都成了「精」‖老家許昌
文‖張延偉
今年,鄰居祥伯獨闢蹊徑,種了八分地的穀子。穀子原本耐旱,又是「生茬兒(第一年種穀子)」地,再加上夏季里俺這一帶比別的地方「偏(多)」了好幾場雨,地里的穀子長勢喜人,比小擀杖肚兒還粗的谷穗足足有五六寸長,沉甸甸地耷拉著頭兒,一幅豐收在望的景象。
起初,祥伯看在眼裡,喜在心上,可是隨著谷穗一天天由綠變黃,糧食快到嘴邊兒了,煩惱也隨之而來:每天都有成群結隊的麻雀飛來吃「鮮物兒」,落在谷穗上恣意啄食穀粒兒。
祥伯先是在田間地頭用木棍綁了十多個「十字架」,給它們一一套上花花綠綠的破衣裳,帶上破帽子,風一刮,上半截兒「搖頭晃腦」,下半截兒衣袖撲簌簌亂擺,可是麻雀們仿佛料到這些中看不中用的東西難奈它何,依舊叨啄得歡暢,吃飽了就落在地頭的樹枝上唧唧喳喳地叫個不停,好似向主人示威一般,沒有一點兒害怕的樣子。
無奈之下,祥伯和祥嬸兒輪番上陣,連吃飯也得岔開時段,一手拿根細木棍兒,一手掂個破鐵盆,順著地壟從這頭兒到那頭兒之間來回走動,一邊用棍兒敲著盆兒一邊可勁兒扯著嗓子吼,可是這邊轟走一波,那邊又來一群,鋪天蓋地的讓人疲於應付。
最後實在沒辦法,祥伯學著電視上一些果園裡預防鳥雀損毀果子的經驗,到鎮上的雜貨店買回來200多塊錢的細紗網,從上到下把整塊地遮了個嚴嚴實實,這樣麻雀們啄食起來就沒原來那麼隨便了,要是一不小心被紗網粘住,弄不好連性命都得搭上。
麻雀們眼見危險係數陡增,很快便組織「大部隊」轉移「戰場」,儘管仍有零星幾隻斗膽飛來啄食,倒也沒什麼大礙,祥伯老兩口總算可以喘口氣了。
祥伯逢人就說:「真是三十年河西三十年河東,如今這些小蟲兒(「麻雀」的俗稱)咋都一個個成了精!從大集體到現在,我活了大半輩子,眼瞅著這些小蟲兒可是越來越難對付了!」
但凡上些年齡的人,和祥伯一樣感同身受的不在少數。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集體種植的穀子、芝麻等小雜糧雖多產量卻低,自然要時時提防鳥雀損害。
好在田地里一天到晚到處都是參加勞動的人群,更何況當時麻雀被列為「四害」之一,全民動員、人人喊打,除了敲鑼打鼓地變著法兒弄出各種噪音,讓麻雀一直處于飛翔狀態無法落地、最終死於飢餓和勞累,更有巢穴被破壞,鳥蛋被打碎,雛鳥被殺死,成鳥被捕殺……幾乎到了趕盡殺絕的地步。
麻雀們風聲鶴唳,無時無刻不膽戰心驚,田間地頭隨便綁個稻草人、掛根隨風飄擺的碎布條就嚇得它們不敢近前。
後來,科學家們指出,麻雀雖然危害莊稼和糧食,但它們在繁殖期間主要以捕捉林木果樹害蟲為食,冬寒季節還兼吃雜草種子,對人類也有不少益處。隨著糧食產量逐年增加,麻雀對於農業生產的危害程度也大大減輕,國家便把麻雀從「四害」名單中剔除出去了。
再後來農村實行了聯產承包責任制,人們以種植小麥、玉米等高產作物為主,輔以穀子、高粱等雜糧,麻雀經過多年的繁衍生息,不但數量多了而且膽子又逐漸大了起來,它們專門瞄準籽粒暴露、適宜啄食的穀子、高粱等作物「下嘴」,慢慢地又有泛濫成災的勢頭。
人們重拾以前的做法,綁稻草人,掛布條、彩旗等,開始還有些效果,慢慢地就收效甚微了。於是也改變策略,不斷將防治手段提檔升級:在即將收穫的季節,有的從地這頭兒到那頭兒扯一串鈴鐺,人坐在樹蔭下拉著繩子不停晃蕩;有的在地頭支起一支「土裝(一種在槍管里囤裝火藥和鐵砂的自造獵槍)」,隔段時間朝天上放一槍;有的買捆鞭炮,吸袋煙工夫就點著一個扔出去……再配合著敲鑼敲盆兒等,算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隨著國家收緊對各類槍枝彈藥的管理,土裝類器具逐漸銷聲匿跡。到了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後期,收錄機又在鄉村裡流行起來。於是,人們也與時俱進,錄製了「吼—吼—」的轟攆聲,在穀子將要收穫那段時間,把收錄機放在地塊中間,音量調到最大而且不停地循環播放,這樣效果倒是不錯,也不用再一個勁兒聲嘶力竭地吼叫了,只是一般的中型收錄機一次就裝6至8節乾電池,細算起來花費也讓人有點心疼……直到現在,人們仍不得不用紗網去保衛他們的「綠色糧食」成果,實在是勞神費力之餘的無奈之舉。
就這樣,幾十年來,人們窮盡智慧、絞盡腦汁,始終在變著法兒和麻雀們鬥智斗勇。現在,人們眼裡的「害蟲」已被列入國家保護動物名錄,也難怪它們會理直氣壯地與民「爭食」。
世間萬物,可恨者必有可愛之處;自然界的平衡法則不容打破。我們還是從現在做起,從與這些小動物和諧共生做起,使我們共同的家園多一些生機和樂趣吧。
【作者簡介】張延偉,中國自然資源作家協會會員,許昌市作家協會會員,現供職於禹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1、本文由作者授權發表,文責作者自負,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本文作者觀點不代表「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場。
2、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版權歸作者所有,在此表示誠摯的感謝。本文所用圖片如有侵權,請通知「老家許昌」今日頭條號立即刪除。
3、「老家許昌」版權作品,轉載或投稿請發郵件至[email protected] 。
愛許昌老家,看「老家許昌」。 老家許昌,情懷、溫度、味道!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