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歌:產業網際網路是流量網際網路和智能製造新基建的銜接點

2020-04-25   億邦動力網

【億邦動力訊】4月25日消息,在「2020億邦產業網際網路雲峰會」上,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發表了《新基建助推產業智能化升級》的主題演講。他表示,我們目前正處在消費網際網路向產業網際網路過度的交接期,下面將進入智能製造的時代。

楊歌指出,消費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正走向四個下沉方向,第一個下沉就是從第三產業往第一二產業下沉,即從消費、科技、金融、服務等向傳統產業,基礎的輕工、重工、農林牧漁、生產製造、五金加工等一二產業發展,一二產業的網際網路也是今天非常重要的主題產業網際網路。

楊歌進一步提到,產業網際網路正是銜接過往網際網路流量模式和新生的智能製造新基建的銜接點。楊歌表示:「因為產業網際網路有很多的硬體和物聯網進行交流,需要很多的傳感器和各種各樣的基礎組網建設,越來越發達的組網建設完成之後,產業網際網路就會整體切入到下一個時代」,進而催生更豐富的商業模式。

據了解,「2020億邦產業網際網路雲峰會」是一次12小時不間斷的線上峰會,於4月25日10:00-22:00舉行。峰會以「加速度」為主題,分「對話資本」「新基建看點」「工業網際網路」「數據中台」「玩轉產業營銷」「供應鏈突進」「先行城市」等環節,聚集30餘位行業大咖,共同探討產業網際網路的升級之道。

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

溫馨提示:本文為速記初審稿,保證現場嘉賓原意,未經刪節,或存紕漏,敬請諒解。

以下為演講主要內容:

楊歌:很高興今天能跟大家一起分享,衛總剛剛講得非常專業,很高興能跟大家一起分享關於新基建的市場。

今天給大家帶來的主題是新基建市場,是現在非常關注的新興市場。我們已經看了很多企業,正值產業網際網路和新基建交錯的時間,這個階段非常特殊。星瀚資本是非常活躍的一家VC基金,投了上百家企業,除了消費類和產業網際網路之外,還投了技術類。首先從行業切入,對於產業網際網路通過魏總的介紹已經進行了不少的了解,簡單了解一下2020年我們處在什麼階段。

過去很多年裡我們主要是發展網際網路流量,最重要的幾個點是能收集流量,進行流量轉化,到流量變現的過程,流量變現在過去二十年里發展非常多,主要的方式有四個,廣告、遊戲、IP和電商,通過這幾個方式進行變現。到2015年,流量網際網路競爭越來越激烈,線上網際網路流量競爭里基本已經進入到了白熱化的階段,投放比例在降低,各方面有效性在降低,逐漸從網際網路切入到了產業網際網路。

2017年我們做了一個定義,網際網路的方向有四個,下沉方向,第一個下沉是從第一二產業下沉,以前做的是第三產業為多,消費、科技、金融、服務,圍繞著第三產業做網際網路,這兩年圍繞一二產業更多開展起來,無論是裘總還是衛總都已經講了,在這個過程中做下沉的一二產業,找什麼網就是非常非常典型的。一二產業主要是指傳統產業,基礎的輕工、重工、農林牧漁、生產製造、五金加工,他們的網際網路也是今天非常重要的主題產業網際網路,這是非常重要的下沉,也是今天的主題。

產業網際網路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點,它是銜接過往網際網路流量模式和新生的智能製造新基建的銜接點,因為產業網際網路有很多的硬體和物聯網進行交流,需要很多的傳感器和各種各樣的基礎組網建設,越來越發達的組網建設完成之後,產業網際網路才能整體切入到下一個時代。

它和經典的消費網際網路,跟咱們所熟悉的過去十五年的網際網路發展有很大的區別,第三產業的網際網路傾向於輕資產以及無形的線上數字化信息化,而產業網際網路更加貼近實體行業,最重要的一點是和實際生活、實際生產進行溝通,進行一些實際數據的轉化。

工信部的主任講的非常好,數據進行轉化過程有三個方面,統計、測量和評估,目前來講大量的傳統網際網路的數據基本上是圍繞統計和測量去完成的,而測量還不是非常完善,評估相對來講現在還處在非標的階段,這個過程其實都是產業網際網路能進一步發展的地方。

第二個下沉,向地方下沉,以前是一線城市,二線城市,現在是向三四五線城市下沉,多品類下沉,SKU下沉,向行業鏈的終端下沉,去年叫私域流量,這幾個都是網際網路發展到2015年之後,由於線上第三產業消費類網際網路發展到一定瓶頸之後繼續往前發展的幾個現象。產業網際網路當之無愧在下沉式的網際網路發展里是最重要的點,需要更多的討論。

這幾年我們會發現由於前幾年的風口不斷地出現,進入到疲勞期,進入到了特殊的歷史階段。今年我寫了一篇長文叫做《社會的齒輪》,主要講的是現在所經歷的人類歷史階段非常大的特殊性,經歷了兩百年的電的發展,經歷了五十年計算機行業的發展,經歷了二十年網際網路的發展,經歷了十年網際網路電商的發展,之後我們進入到了平靜期,還有什麼東西可以用資本快速推動,大量的風口已經不再適配大家所需要的方向了,於是開始向下一個時代轉化。這其實需要一個過程,在《社會的齒輪》里寫了很多關於時代轉化和歷史階段轉化的過程。

當前的疫情只是加速歷史演化的驅動器而已,並沒有改變太多東西,把很多不合理或者是積壓的矛盾在短時間裡爆發出來,我會看到這個階段演化的速度變快了。

下一個時代會到來,下一個時代是什麼?絕對不是風口,比如說虛擬貨幣還是電子煙、小程序,都不是,一定是大的產業,智能製造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甚至於是更遠的量子計算的產業和基因材料的產業,這些產業會承載更多的商業在裡面。

經濟周期和行業周期是我們研究的重點,在經濟周期和行業周期內我們挖掘各種各樣的產業。這張圖表示的是過去五十年發展完計算機民用化,這個過程中,每一個十年的經濟周期推動一個行業發展,在過去三十年推動了PC機、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普及,2020年正在處於非常特殊的交接期,其實就是產業網際網路在網際網路的後期不斷地發展以及新生的產業大的浪潮正在孕育,這個交接期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在這個交接期內我們不能投機,不能用快速資本推動,而是要相對踏實沉穩的推動一個新的環境的建設,這是非常重要的。

經常有人說物聯網迅速做起來,基礎設施建設能馬上建立嗎?這是很難的,基礎建設是一個環境,基礎物理環境的建設,有了環境、系統和生態之後我們才在上面可以建設硬體、軟體結合,才可以建立系統軟體內容商業模式,這是非常重要的。

有人問下一個是啥,目前所處的階段正值計算機和網際網路普及完成,為什麼大家很焦灼的在過去五年找各種各樣的風口,而風口都是曇花一現呢,原因是它並不是大的經濟載體,經濟載體是具有技術、科技加上產品形態,加上商業模式,加上資本推動,所有能融合的過程,這是非常重要的過程,馬上要來的這樣一個時代具備長期發展過程。

現在我們正處在計算機和智能製造發展的交接期,給大家推薦一本書叫做《創新者》,是這幾年歷史發展過程中講的非常透徹的一本書,現在我們所處在的歷史階段非常相似於每一個歷史交接的階段,比如1970、1965年。我經常拿1965年計算機最開始發展的過程和現在相比,1965年我們正在經歷什麼,計算機發展就要來了,很多人都認為網際網路和計算機這個時代要來了,但並不知道具體民用怎麼用,晶片、電池整個計算機的構件和各個零部件都在快速發展。1970年基本上晶片已經發展到非常好的階段了,基礎的硬體已經發展的非常好了,促成了下一代整個計算機民用化的過程。

為什麼喬布斯和比爾蓋茨能做的這麼大,原因是因為他們站在巨人肩膀上,有非常好的生態環境。這個生態環境是包括英特爾在內的幾十家公司在那時候搭建起來的。1965-1976年搭建的是計算機的基礎環境建設,是非常重要的過程。如果看《創新者》這本書可以發現,當有一個環境出現,基於新的技術在系統和產品的體現上已經逐漸成熟,各個模塊化都成熟之後就可以推動下一個產業,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個跨度是我們總結的非常重要的理論,很明確的認為下一個時代智能製造就要到來了。

對於新基建來講有很多方向,數字基礎傳輸、計算、設備、組網建設、智能化,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對於產業網際網路到底是什麼,其實就是基於產業收集更多統計、測量和評估的數據,把這些數據納入到產業基礎資料庫之後對他進行分析、反饋。這些數據在收集和應用的過程中都需要傳感器物理溝通,進入到體系里進行分析,把這些數據分析出邏輯之後再付諸於這個行業進行應用,這是產業網際網路。這其實是產業網際網路最基礎的內容,也是新基建的基礎條件。

新基建到現在為止處在初級到中級的階段,現在擁有的網際網路和家庭辦公環境都是基礎的過程,未來五十年里這種智能化的環境建設會變得更加發達,由什麼組成的?傳輸、計算、設備、組網建設和智能化,由這些綜合化組成的,這些是新基建的一套體系,是智能製造業相關的關聯產業,前幾年我們就開始關注,並且在裡面進行了大量投資。

第一部分是人工智慧,可以說是整個新基建里非常重要的點,收集數據,提煉算法,付諸於進行實體應用,對於人工智慧的應用來講分成幾個點,下、中、上三層,過去十年里最重要的就是基礎層和模塊層的發展,基礎數學物理層,晶片、數據結構和傳輸等等都是人工智慧的基礎,模塊層可以理解成是計算機的不同的器官,比如說看、聽、說、讀、寫都是非常重要的,圖像識別、語音識別在過去的十年里有了非常快速的發展,是人工智慧承上啟下的部分,也是這十年里發展最快的部分,也湧現出了非常多好的公司。

人工智慧非常重要的點在於什麼,不能在短期之內好高騖遠,做一個非常完整的綜合化的人工智慧。原因是目前基礎環境建設,例如基礎層的晶片,例如組網建設還不夠完整和成熟,上層應用層目前不支持這樣的發展環境,不能在沒有基建的情況下發展商業模式,這是不對的。在過去十年里我們非常明確的看到人工智慧最重要的發展在於基礎層和模塊層,這兩個成熟最終會促進應用層的發展。

根據統計,過去十年里人工智慧發展最多的一個模塊是在圖像識別和智能安防里的應用,這個比例在所有企業里占到90%。為什麼會這樣,因為人工智慧的底層非常複雜,很多東西的環境建設不是非常完整的,中層很多模塊是依賴於底層的,然後才有上層建築。

人工智慧大量的行業都是長鏈條,意思就是你是做技術的,服務於另外一個做技術的,再服務於另外一個做技術,BtoBtoB的長鏈條。沒有經過完整閉環的商業證明人工智慧的商業價值,最後會發現只有短鏈條的企業才能在短期時間內爆發出來。圖像識別和智能安防領域相對來講其他的人工智慧行業是相對短鏈條的事情,人工智慧在過去的時間裡爆發最快的是圖像識別,在工業安防、道路安防、社區安防、人臉識別和各類安防上的發展,原因是因為標準化,鏈條短,非常明確的可以用在商業里,並且商業的價值可量化,這個過程人工智慧才能發展起來。

這是人工智慧的先驅,和很多其他的人工智慧相比是具有前瞻性的,未來十年歷隨著基建更加完整和成熟的基礎之上,我們再往前發展會發現底層越來越多建設起來之後人工智慧才會逐漸地爆發,大家可以看更多的書和電影,非常非常重要。

關於數據傳輸和邊緣計算,5G大家都非常關注,5G其實是速度的提升,速度傳輸的提升,會從單純的物理量的提升到最終商業模式的變化。任何一個技術從理論研究到技術實現,到商業模式的變化是需要一個周期的,通常十年二十年的時間。

以4G作為例子,2008年逐漸成熟,硬體已經基本鋪設完畢,組網建設完成,逐漸地改變了我們周圍的生活,3G的基礎上只能傳輸一些圖片,4G可以傳輸大量的視頻,因為它的傳輸速度提了一個量級以上,4G率先體現出來的是在論壇里可以傳視頻,然而這種模式並不是最終的模式形態。從2008-2020年十二年的時間經歷了四個時代的數據傳輸的變化,由基建導致商業模式的變化,根據4G可以類推5G。

4G從2008-20020年的過程中第一個時代是網站里傳播視頻,比如優酷、土豆、愛奇藝,論壇里有視頻,這是非常呆板的商業模式非常直接的一級邏輯的商業應用。第二個階段是YY和鬥魚,在視頻上看視頻,改變了商業形態和生活方法,可以通過直播的方式看遊戲。第三個階段是2013年出現了百團大戰,出現了映客、花椒、秒拍、美拍,通過4G在直播和視頻錄製過程中進行一定的社交溝通,於是社交屬性出來了。再往後發展,到了現在如日中天的淘寶電商、抖音和快手,這個過程發展了十二年的時間。

說明什麼?說明一個技術理論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改變整個環境部署、網絡建設,就是新基建的過程,改變了網絡建設和環境之後,改變了網絡關係,逐漸再往前走改變產品形態,以前用的是網站,看的是論壇里的視頻直播,現在用的手機每天晚上在家裡做抖音食品的直播,從產品形態上發生了變化,然後改變社會關係形態,再變成商業模式,商業業態,最終改變人性,95後跟現在的85後已經完全不同了。

這個過程對於數據傳輸來講一件事改變分成很多段,理論技術到硬體載體到軟體結合,到系統軟體商業模式是逐漸改變的過程,4G用了十二年的時間,相信5G也會走這個過程,也是一樣的過程,但表現的形態是不同的。

從2G到5G每一個地方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5G在單位時間裡可以傳輸更多的東西,之後會變成什麼呢?這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傳播數字、信息、圖片和大量的視頻,綜合化下來是物聯網的一個基礎,2018年華為在3GPP協議里定義了三個5G傳輸基礎,增量帶寬、海量機器類通信和低延時的通信,它是物聯網發展最重要的基礎,帶寬增強,信號傳輸、控制傳輸會更多,機器通信對智能化這件事非常重要。

比如說家庭環境里大概有150個控制項有智能模塊,都必須由中央伺服器控制,目前的家庭辦公和城市的智能控制項不能相互進行通信,燈和窗簾和門之間不能通信,兩個燈之間不能通信,原因是它們之間的智能模塊到不了這個水平。如果所有的燈互相通信是數據爆炸式的控制,馬上家裡就死機了。

5G之下增強帶寬之後可以支持大量機器的人工智慧設備之間的聯繫,三十年之後每人帶一個機器人上街,每個機器人要相互通信的時候是非常大量的數據,目前4G網絡下最大的極限是11個機器人相互之間可以進行通信,再大的數據計算量沒有辦法實現。所以5G網絡的提升基礎上這件事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同時造就了物聯網的建設基礎。作為5G來講它是新基建環境里最重要的一個點就在這個地方。

mMTC是機器通信,低延時可靠的通信,一個是空間上,一個是時間上,目前在智能化環境、物聯網和產業網際網路這塊,數據傳輸的延時是非常典型的,特別是在非常細微明確複雜的指令里,很多指令是延時的,4G情況下沒有辦法實現,只有到5G才能實現。

有了5G和組網建設,有了人工智慧,下一步非常重要的是組網和物聯網的搭建過程,這個其實就是新基建的核心了。投資行業裡面其實有很多做地產的人參與進來,他們和我們一起討論下一個時代很重要的點就是和地產、和城市建設進行結合,把現在的基建提升成輕基建。

傳統基建是八通一平。住一個房子,住在一個城市裡必須要有水、電、網絡、燃氣,所有東西都有才能住在裡面,這是我們作為現代人的正常生活。一百年之後再往回看,我們變成古人的時候,會發現這個基礎建設已經不夠用了,所以要進行基建的提升。

比如說去年做家裝環境,最開始我以為就是鋪電、鋪網絡、鋪水就可以了,結果鋪了17種管線,原因是在房間裡需要做大量的信號傳輸和自動控制的傳輸,這些都是組網建設和新基建的基礎,這些事情會作為新的基建條件,以後在城市建設、房屋建設和家庭辦公建設里都需要有,這是組網建設的過程。

智能控制、高端設備、強弱點改造、基建改造、基站部署、局部物聯網基站部署、局部物聯網伺服器的部署、邊緣計算,所有的事情其實都是組網建設的過程,都在涵蓋今天討論的新基建的這套系統里,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所有這套體系在搭建的過程中需要時間,這套體系搭建需要很困難的發展過程,預計在未來十年里會逐漸部署起來。在這個過程中產品形態和商業模式會逐漸隨著它慢慢走向成熟,但是不會一蹴而就,這是非常重要的。

組網建設之後環境裡面的智能化才會逐漸體現出來,當你的神經網絡都有了之後才會有計算,有了網絡,通了高速公路,車跑起來了,裡面才有流量,才有數據,才有智能化。下一個非常重要的節點就是AI晶片和邊緣計算,我們對這個非常看重,並且部署了相應的公司。對於計算來講分雲計算、超算中心、次終端的邊緣計算、終端的邊緣計算、端側的計算,這些計算是要逐漸拆解的。

對於每個人來講,比如身邊有一個車過來要撞了,我的大腦沒有反應,先是眼睛看到,大腦做一個反饋,不要被撞,跑掉,動四肢,這是中心計算過程,計算是在腦子裡完成的。如果有一個沙粒吹到你的眼睛上,你眨一下眼,眨眼這個過程是典型的邊緣計算,原因是因為沙粒吹過來的時候根本沒有時間向你的大腦彙報,必須要在你的終端設備上,就是你的眼睛必須快速做出反應,以防沙粒進到你的眼睛裡,這個過程是由你眼睛周邊的神經網絡組成的邊緣計算所完成的。

這件事在人體里有很多體現,在生物體里有很多體現,在整個物聯網環境里以後會更多體現出來。邊緣計算在整個世界裡有很多的應用,只是我們剛剛開始,非常相信大量的雲計算要釋放出來各種不同級別的計算到次終端和終端去,這是我們非常看重的。

社區安防、工業安防、人機交流、智能城市和智能家庭非常典型,這些都是要在終端和次終端完成的,這種邊緣計算在未來十年里的需求是非常廣大的,它是基於新基建完成基礎之上的,是非常廣泛的應用。

邊緣計算里要提到人工智慧晶片的發展,這件事非常重要。邊緣計算的基礎是什麼,搭建網絡,子網建設,數據收集,同時基於這些再做計算,拆解到不同的硬體里,有的可以輸送到中央,用中心化計算,邊側用晶片計算。

1959-1969年這十年是傳統晶片發展最快速的十年,它是沒有標準化的過程,到1969年晶片已經從非標化的技術服務走向了標準化的服務,1969年之後當英特爾把晶片變成標準化產品的時候,促成了整個計算機的爆發,這是《創新者》的書里講的非常重要的一點。

人工智慧的發展已經到了這個階段,大量做技術的人,在現在這個階段我們會明確的發現大量做技術工種非常難受,因為都在做重複性的服務型勞動,這個東西還沒有標準化成為商品和產品。在這個節點出現之前,這個行業爆發還沒有到來,預計在未來的兩三年之內,當晶片和邊緣計算進入到標化的過程,就會促進整個物聯網和新基建產業進入到爆發階段。看到這本書大家會深刻認識到這一點。

邊緣計算和次終端的計算在標準化這件事上是物聯網爆發的一個重要節點,這件事幾年之內就會出現,看歷史的發展有很大的啟示。

關於晶片具體的參數,像生產工藝計算力和能耗都是非常有重要性的參數,有一點值得提,目前邊緣計算行業里很多的晶片不夠底層,比如說基於框架做的算法不夠底層,以後科研站性不夠好,有的計算力不能充滿應用,人工智慧最重要的是通俗性、可塑性、魯棒性,為什麼CPU很厲害,為什麼英特爾很厲害,為什麼後來的英美達很厲害,原因是晶片的適應場景和適應範圍非常多,在這個基礎上目前的人工智慧行業和基礎的物聯網行業還有非常多標準化和可複製的東西需要發展。

高端裝備製造,隨著組網建設和人工智慧晶片的發展,逐漸進入到高端裝備製造的大發展裡面,相信在未來整個組網建設完了之後,家庭環境、辦公環境會有一次飛躍式的改變,這裡有很多內容我已經試了這些行業,比如說設備和材料的結合,微電子電爐的結合,微納米材料的結合,晶片和傳統製造業的結合,這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屋子裡就是我家裡的太空艙,用這個嘗試了基於智能環境建設之後的建設,目前環境中相對比較複雜,在未來相對比較簡單。

機器人這件事雖然很多人嚮往,目前這個階段還沒有非常完整,我們分成五個時代,機器人可以說是微機電一體化,智能組網、物聯網建設和新時代的智能製造裡面最重要和最終的產物。這件事發展了一段時間,機器人發展的階段是由人工智慧所驅動的RPA,自動化、流程化生產型機器人,傳統的RPA在工業生產里已經大量應用了,可以叫做數字工具機,在這時候已經發展的很成熟了,而目前整個工業化時代里再往前發展其實是使每一個機器人具備一點點的智能,這種智能包括每個機械手臂有自己的人工智慧識別、圖像識別,有自己機械運動的適應性,這是目前機器人行業的特點。這個階段成熟之後再往後走就進入到我們所期待的全能機器人了,還需要一段時間。

以上就是關於智能化和新基建的基礎,今天時間有限,跟大家簡單的討論,很多的難點在於智能化的普及和協作問題。很多企業其實到今天為止科技已經到了一定水平,已經到了一定高度,所有的智能化和新基建行業最大難度並不在於技術壁壘,而在於不同公司相互理解進行協作的過程,這是未來這段時間裡非常重要的點。

產業升級的機遇,今天的主題兩個點,一個是產業網際網路,一個是新基建,這兩個是相輔相成的,都是屬於產業升級道路中的一個過程,我們把產業升級在投資過程中分成六個階段。

任何一個產業發展過程中最開始都是技術,變成一種產品模式,之後變成商業業態,進行廣泛的複製產業升級,O2O出現之後我們發現可不可以找其他的網,於是進行大量的產業升級,嘗試可以做和不可以做的,後來形成泡沫,出現大量泡沫之後行業開始退潮,進入到網際網路下沉階段,最後進入到工具期,這個過程六個階段周而復始,每一個行業都是這麼發展的,每一個行業經歷這個過程。

PC、手機和網際網路+已經發展完了,而物聯網、新基建、人工智慧、大數據、產業網際網路目前還處於爬坡階段以及還有產能的時期,特別是像產業網際網路現在屬於如日中天的商業模式推廣和產業升級的過程,有大量的產能,現在正值數據化大發展以及產業提升的時間,中國有大量非數字化、信息化和產業網際網路化的企業需要提升,實際上非常值得投資和創業。

同時新基建正在迎頭趕來,作為產業網際網路的補足,技術和產品形態上已經逐漸成熟了,下一個十年重要的是把這些產品形態鋪設到各個行業裡面去,當整個組網建設完成之後會帶來更多的產能,帶來新一波的增量經濟。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