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詩詩育兒方式堪稱教科書:適當放手,不給孩子掃清障礙

2021-05-07     喵姐早教說

原標題:劉詩詩育兒方式堪稱教科書:適當放手,不給孩子掃清障礙

前幾天#劉詩詩教育兒子的方式#上了微博熱搜。劉詩詩婚後一向很低調,要不是這次上了熱搜,我都想不起來她已經是個媽媽了。

原來劉詩詩談到,2歲的兒子步步因為剛學會走路,非常容易磕到撞到,經常因摔倒而嚎啕大哭,雖然自己感到非常心疼,但還是會耐心引導步步避開會撞到的東西,而不會將所有東西都移開,尤其一句安慰步步「磕著了是不是痛痛」的話語更是充滿了溫柔,一下就擊中了粉絲的心。

可見劉詩詩雖然是一名慈母,但也不是只知道一味過度保護孩子的,教育孩子的方式上還是非常獨到的。網友們也紛紛點贊:

雖然不要過度保護看起來是大家的共識,但是真正能說到做到的家長並不多。

我鄰居家的小朋友歡歡已經上幼兒園大班了,不光自己穿衣服不會系扣子不會繫鞋帶,沒有用過剪刀,甚至有時候吃飯還要爺爺奶奶喂,筷子更是摸都沒摸過。為什麼?因為家裡人都說筷子太危險了,你看幼兒園都用小勺不用筷子,新聞里總有那些被筷子插傷捅傷的血淋淋的例子。

於是為了避免歡歡調皮起來傷到自己,家裡一切稍微有點危險的東西都被收起來了,所有事情一概由爸爸媽媽、爺爺奶奶代勞。結果歡歡成了一個什麼也不會的孩子,反而經常因為不會保護自己而磕傷、摔傷。

從小培養自理能力,有利於自信心、自尊心、責任心、自主性、獨立性、創造力的提高,還能鍛鍊孩子的意志,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所以別再為孩子事事包辦了,培養孩子自理能力速速走起!

具體怎麼做呢,我們總結了以下幾點:

1.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比如父母不要總幫孩子穿衣服。你以為你是疼愛孩子,關心孩子,其實你這是赤裸裸的剝奪了孩子動手的權利。也許孩子穿得有點慢,但是別著急,學習都會有個過程。你可以讓他從學習提褲子開始,再慢慢教他怎麼穿上衣和褲子,怎麼系扣子,拉拉鏈,怎樣分辨褲子的正反面等等。

等孩子充分掌握了穿衣服的技巧,經過了多次練習,孩子穿衣服就會又快又好。這個過程媽媽一定要耐心。

另外也不要總幫孩子整理玩具和圖書。

很多媽媽覺得孩子要收拾很久,還會越收拾越亂,不如自己幫他收拾。但是,時間久了孩子就會覺得收拾東西這事與自己毫無關係,媽媽做是天經地義。

所以,孩子的玩具和書一定要讓孩子自己整理,讓孩子從小養成收拾的好習慣,這既是秩序感的培養,也是責任心的建立。

包括孩子們之間的社交磕碰,發生的矛盾,讓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決。很多家長總是忍不住會去干涉,孩子與別人發生衝突時永遠都是媽媽強出頭,你的母愛是對的,但你的方法是錯的。

以後遇到問題孩子永遠不知如何處理和解決。所以,當孩子和別人發生矛盾時,在安全可控的範圍內,媽媽應該置身事外,作為旁觀者,讓孩子自己去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不是立馬衝鋒陷陣的去為孩子打抱不平。

當孩子稍微大一點,我們就應該讓孩子試著學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

孩子做家務,大人一律默認為搗亂。但是做家務真的能讓孩子學會承擔責任,還能鍛鍊孩子小手的靈活性。

讓孩子從小做家務,不僅僅是為了減輕父母的負擔,還可以促進孩子的全面發展,培養自理能力。通過承擔一定的家務責任,孩子能夠形成自我意識,建立起自信心,更有助於孩子形成獨立的人格,培養出心理上的安全感,而且孩子還可以發展計數、分類等認知能力,學到很 多日常生活中的科學知識等等,這些都為孩子以後的成長打下基礎。

當孩子表現出意願想要幫忙時,積極鼓勵孩子的態度,但並不是說一味的夸孩子很棒,而是稱讚孩子的參與,同時指導他方法,而不是打擊他的積極性。

2.適度的讓孩子體驗危險

在一個相對安全的範圍內,讓孩子自由去探索。

比如帶孩子去爬山,山里只要沒有攻擊型動物,行人道上沒有懸崖峭壁,就是相對安全的。

撒開手,讓孩子自己去玩,我們陪伴在身邊就好了。

至於難免會磕碰、難免會摔倒的危險,父母可以給個提示,但不能阻止,讓孩子自己把握就好了,孩子靠自己反而更安全。

如果擔心熱水燙著孩子,那就得從小告訴孩子什麼是熱水,哪裡會有熱水。

用一個透明玻璃杯,倒半杯大約五六十度的水,讓孩子用手摸一摸,告訴他這就是燙,手會疼。水越熱,手就會被燙的越疼。

做飯時,會有熱蒸氣,父母可以抱著孩子,拿著他的小手放在蒸汽上方,注意要有點距離,不能燙傷孩子,否則孩子會形成恐懼心理,只要能讓感覺到熱就好了。然後告訴孩子,這就是水蒸氣,特別燙。寶寶要去碰麼?孩子一定會搖頭。

父母還可以趁熱打鐵,告訴孩子,廚房的這些鍋和碗都有可能燙,寶寶不要拿好不好。

等孩子再大一點,再告訴他廚房裡哪些物品可以動,哪些不可以動,動之前一定要先學會觀察和試探。

如果擔心孩子從床上跌落下來,我們可以教孩子如何倒退著爬下床,然後讓他自己嘗試,媽媽在旁邊做好準備,隨時接住孩子。一般的床都不太高,即使真的掉到地上,也不會有大礙。

一旦寶寶自己下來了,媽媽趕緊鼓勵一下,讓寶寶記住用這種方式下床就不會摔。教會孩子上下床,他就能自己給自己安全了。

3.父母不要過度保護

當親媽看到孩子有危險的可能性時,第一反應會是什麼?

儘可能消除危險的可能性,保護孩子,這是每個母親心之所想的。

周末在公園裡散步的時候,聽到最多的聲音就是父母對孩子喊著:不要跑,小心摔跤;不要站在水邊,小心掉下去;不要趴地上,會著涼的;不要去草叢裡,會有蟲子咬你的,等等。

總之,就是各種「不要」。

沒摔倒過的孩子,永遠不知道如何防止摔倒。

父母的「不要」,看似是為了孩子安全,其實在孩子和危險之間設置了一道障礙。

孩子根本不知道危險在哪裡,這種無知才是最可怕的。

因為人生何處無危險啊!

應采兒曾經就在綜藝節目裡講過,在Jasper小時候,家中有個柜子會夾到手,家裡人都怕傷到Jasper,建議把柜子封起來。應采兒並沒有採取家人的建議,而是自有打算。

應采兒直接叫Jasper到她面前去,讓他把手伸出來(應采兒講的時候還特意突出:是他很小的時候),然後直接把Jasper的手往柜子裡面一放,一夾,Jasper立馬疼得哇哇大哭,從此以後再也沒有碰過那個柜子。

猛地一看常人都會覺得這個教育方式也太粗暴了吧?但是仔細一想,這樣的處理方式效果也不錯啊。

小朋友往往沒有危險意識,有時還很容易產生逆反心理,你不讓幹什麼偏要幹什麼。所以與其讓他們在父母看不見的範圍內觸碰危險的開關,倒不如在父母的庇護下,由父母替他們親自開啟。

只有切身實地地感受到了痛,孩子才會知道遠離,這樣也到了父母最初的目的。當然這個方法是要父母分情況來使用的,只適合一些不會傷到孩子的情況。

我們教育孩子的時候,大都是防患於未然,避開危險,是我們對孩子常用的一個辦法,可是在國外,他們的課堂上卻是在危險中教育孩子,在教孩子們如果遇到了危險怎樣應對。比如美國幼兒園3、4歲的寶寶上實踐課,就是讓每個孩子都用玻璃水壺倒水。

而家長越是過度保護孩子,越是會讓孩子失去很多學會自我保護的機會。與其讓孩子遠離危險,不如在危險中教育孩子,培養孩子的自立能力。

孩子還小的時候,沒有任何防禦的能力,我們要保護他們,避免危險,這點毋庸置疑。

但是隨著孩子逐漸長大,父母保護罩的作用越來越小了。

就像擔心孩子從床上掉下來,加上床圍,開始的時候很有作用,隨著孩子漸漸長大,學會了爬,學會了站,就能翻越床圍到外面了,這個保護就失效了。

再說孩子已經有能力爬上爬下了,父母還要給他圈在一個範圍內,這就有點過度保護了,孩子能力的發展會受到限制。

如果你擔心孩子被熱水燙著,把家裡的飲水機撤了,熱水壺都放的高高的,但是隨著孩子漸漸長大,總有一天他能夠到熱水壺。

如果你擔心陌生人傷害孩子,把孩子緊緊的抱在身邊,可是總有一天孩子長大了,自己會跑出去了。

不要等我們力不從心,無法保護孩子的時候,再讓孩子一個人面對危險,這才是真的危險。

END

請將我們設置為「星標」或者點擊「在看」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CQVmRnkB9wjdwRpvBgd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