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自動駕駛部門發展到何種地步
資料顯示,滴滴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團隊於2016年成立。2018年,滴滴已經在中國、美國開展了研自動駕駛技術研發和路測,並在加拿大設立了智能駕駛相關的研究室。今年3月,據企查查資料顯示,滴滴出行主體公司北京小桔科技有限公司在上海設立全資子公司「滴滴沃芽」,經營範圍涉及自動駕駛汽車技術等。隨著此次的分拆升級,滴滴在自動駕駛業務上的版圖逐漸明朗。
滴滴方面稱,公司目前已經構建起高精地圖、感知、行為預測、規劃與控制、基礎設施與仿真、數據標註、問題診斷、車輛改裝、雲控與車聯網、車路協同、信息安全等多個團隊。業內分析認為,此次的自動駕駛部門分拆升級為公司,亦為滴滴在去年12月份架構調整的延續,表明自動駕駛業務在滴滴內部戰略意義的提升。業績承壓下的 轉型 突破之路眾所周知,由於安全問題滴滴飽受質疑,業務發展遇到瓶頸。因此,滴滴一直承受著不小的業績壓力。數據顯示,2018年滴滴出行持續虧損,達109億元人民幣。
而自動駕駛技術是網約車公司的重點發展方向,Uber、Lyft等公司都在積極參與研發。再加上中國在自動駕駛市場又有著巨大的潛力,中國未來很可能成為全球最大的自動駕駛市場,至2030年,自動駕駛相關的新車銷售及出行服務創收將超過5000億美元。在公司面臨增長和盈利的取捨時,就需要滴滴在打車、外賣、自動駕駛等增長故事裡進行選擇。而加碼自動駕駛正成為滴滴轉型的重要方向。如今,滴滴剝離自動駕駛業務升級為部門,不僅自身可以獲得融資、加速業務的獨立發展,擁有自己的造血能力;滴滴通過投資人的資金幫其分擔高昂的研發成本,也給其他業務留有喘息的機會。
自動駕駛領域的布局與野心
從滴滴此前在技術研發等方面的布局來看,其覬覦自動駕駛的野心已不是秘密。自2017年3月,滴滴宣布成立矽穀人工智慧實驗室以來,其自動駕駛業務就在穩步推進。2018年1月滴滴宣布成立AI Labs(人工智慧實驗室),重點發力機器學習、自然語言處理、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運籌學、統計學等領域的前瞻技術研究及應用,推進 AI 技術在智能出行場景中的更多應用和創新優化。2018年5月,滴滴美國研究院已經獲准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測試自動駕駛車輛,成為加州第53家獲得測試許可的公司。同年9月,滴滴在北京拿到了自動駕駛技術路測的牌照;並於11月宣布將在加拿大成立滴滴實驗室,與多倫多大學開展汽車互聯互通、人工智慧、智能交通等項目。同時,滴滴也注重通過和產業結盟的方式,發展自動駕駛業務。自2017年3月,滴滴宣布成立矽穀人工智慧實驗室以來,其自動駕駛業務就在穩步推進。早在2018年4月,滴滴就與31汽車主機廠商成立全球聯盟,包含大眾、豐田、雷諾等歐美日主流主機廠。2019年2月,滴滴與大眾成立合資公司,共同探索新能源及自動駕駛,大眾目標是提供10萬台相關車輛與滴滴共同組建運營車隊。
值得一提的是,在滴滴最新一輪融資中也有主機廠商的參與。2019年7月25日,滴滴方面宣布與豐田汽車在智能出行服務領域拓展合作,豐田將向滴滴投資6億美元。
自動駕駛領域的機會與發展
業內認為,滴滴研發自動駕駛確實有著天然的優勢。一方面,滴滴平台上海量的用戶和數據為滴滴的自動駕駛測試和應用提供重要的路測和交通數據;另一方面,自動駕駛的商業化進程遠比想像中要難,滴滴所具備的天然通用性,使它更適合自動駕駛技術的快速商業落地。
而即將上任自動駕駛新公司CEO的張博也認為,滴滴與自動駕駛非常契合。據悉,滴滴的自動駕駛團隊規模在100多人左右,總計有幾十台測試車在中美共4個城市開展路測。同時,滴滴也在通過自己龐大的車隊規模從事高精地圖的採集與製作工作,為自動駕駛技術研發進行配合。
也許不出幾年,滴滴司機的失業浪潮將來臨
滴滴網約車平台上有將近三千萬的網約車司機,許多司機自己依照國家和平台的要求更新了合規的營運車輛,這部分車輛按照國家法律法規要求是八年六十萬公里強制報廢。而現在無人駕駛的技術瓶頸是數據緩衝,許多人預言,在即將到來的5G時代,無人駕駛的技術瓶頸將不復存在。也許不用等八年,隨著無人駕駛車輛的普及,滴滴平台上的網約車司機將會被平台逐步的清退,接位的將是無人駕駛的營運車輛。
而這部分合規的網約車司機所更新的車輛,都是分期過買,本身購買人自身承受了巨大的經濟壓力,這部分車輛的使用性質已經變更為營運車,自身的使用年限和價值在變更性質那一刻就已經貶值,如果司機再被清退,損失慘重的網約車司機不知該找誰哭訴?滴滴平台能否妥善處理好這部分司機,讓我們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