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創新——頂級專家做客第一直播間,分享臨床乾貨|GW-ICC 2019

2019-10-15     醫脈通心內頻道
經過了兩天緊張、精彩、高質量的學術分享,第三十屆長城心臟病學會議迎來了第三個學術日。長城會始終牢記由長城會創始人胡大一教授所提出的——「回歸臨床、回歸人文、回歸基本功」在今天第一直播間的訪談中得到了集中體現。10月12日,第一直播間匯聚了眾多心血管病各領域領軍人物,針對臨床醫生所關心的熱點話題、難點話題、爭議話題進行了訪談直播。

冠心病抗栓治療2018-2019:新進展&新指南

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錢菊英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顏紅兵教授

冠心病的抗栓治療是一個涵蓋廣泛的話題,也是臨床醫生非常關注的話題,在第一直播間中,顏紅兵教授與錢菊英教授進行了熱烈的探討。

錢菊英教授介紹,抗栓治療包括抗凝治療和抗血小板治療兩個方面。在減少動脈相關血栓事件方面,抗血小板治療比抗凝治療更為有效。而在抗血小板治療方面,雖然近年來的研究結果對阿司匹林的應用產生了動搖,但對於高危患者來說,阿司匹林仍然是抗栓治療的優異選擇。而像替格瑞洛這樣的新藥,也是可以考慮單用或聯合應用。

顏紅兵教授認為,近年的研究實際上並不會造成使用阿司匹林的困擾,因為這些研究的應用場景本來就不是阿司匹林的優勢。另外,在抗栓治療當中,我們醫生還應識別需要進行雙抗治療的患者,對這部分人進行低度的抗凝治療。

從研究到實踐——如何看待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預防中的作用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張宇清教授、南京市鼓樓醫院徐標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劉靖教授

近年來,阿司匹林的治療作用不斷地被深入挖掘,也因此而得到了「神藥」的稱號。但不管阿司匹林在生命健康管理中起到多麼神奇的作用,它作為心血管病治療、預防藥物的基石作用才是心血管醫生所真正關心的。在第一直播間,劉靖教授作為主持人與張宇清、徐標兩位教授針對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預防中的作用,從科學研究到臨床實踐展開了多方位的探討。

張宇清教授認為,阿司匹林確實不負這樣的高度評價。迄今為止從來都沒有這樣一個藥物可以持續幾十年一直引起醫生們的研究興趣和關注。目前的指南仍然將阿司匹林推薦為二級預防的基石,無論ASCVD患者、腦卒中患者、TIA患者還是冠脈搭橋術後患者,還沒有藥物能夠取代阿司匹林。

徐標教授指出,阿司匹林在一級預防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尤其是合併糖尿病、高血壓,或是患者存在吸煙、超重等高危因素時,阿司匹林無論是單用還是聯合其他藥物,都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及安全性。近年來一些研究使人對阿司匹林的獲益產生困惑,但其實我們需要具體進行分析。

劉靖教授最後對兩位教授的意見進行了總結。在抗血小板領域,阿司匹林仍然是臨床用藥的首選,這是毋庸置疑的。最近的一些大型研究結果給阿司匹林的獲益打上了問號,這是因為這些研究入組患者通常為中低危患者或低危患者,或者是一些已經將其他危險因素進行良好控制的患者。目前我國對心血管相關疾病的防治,還不足以讓阿司匹林一級預防、二級預防的地位產生動搖。

房顫篩查、監測與可穿戴設備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李毅剛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陳韻岱教授、中國香港瑪嘉烈醫院Ngai Yin Chan(陳藝賢)教授、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郭豫濤教授

網際網路科技、移動設備的飛速發展,讓我們的生活也仿佛插上翅膀。醫療健康能否搭助網際網路+移動設備的順風車呢?

陳韻岱教授介紹,正如大家所期盼的,在醫療領域,我們已經將房顫的篩查與網際網路+智能設備相結合起來。在今年的ESC大會上,我們彙報了中國原創房顫智能篩查工具——Huawei Heart Study。可能有人知道,在此之前美國蘋果公司已經推出過用於房顫篩查的智能工具Apple Heart study,會認為我們在走別人走過的路,但事實上,我們華為的智能設備在整體應用上是超過蘋果的Apple Heart study。無論科技發展到什麼程度,醫療仍然是以人為本的一個學科,不管多先進的智能設備,最終目的要為患者服務。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除房顫篩查的智能設備外,還設計加入了後續的處理系統。我們篩查到潛在的房顫患者後,還增加了後續約見醫生、指導用藥這樣的操作。另外,我們在後續的工作中,還將開發這個設備的其他功能,以實現對患者的全方位綜合評估。

在房顫篩查的黑科技方面,李毅剛教授也有很大的發言權。他們的團隊在很早之前就開始了房顫篩查工作。在很多基層醫院,房顫的診斷從心電圖的採集到心電圖的判讀都較為困難,不僅僅是無症狀的房顫不能被識別,甚至典型的房顫都難以確診。因此,李教授團隊聯合科技企業,開展遠程房顫篩查工作。目前已經覆蓋了11個省市1320多家醫院,診斷量達到100萬份/年,房顫的診出率達2.5%。另外,團隊還開發了可穿戴設備,延長了房顫篩查的監測時間,可以將房顫的診出率提高到4%。

來自中國香港的Ngai Yin Chan(陳藝賢)教授在房顫智能篩查方面也有許多年的寶貴經驗,並且他將這項工作直接在社區進行推廣拓展。根據調查顯示,在患者就診時不是所有醫生都有意識地對患者進行房顫篩查,這樣的機會性篩查的比例通常在50%以下。因此,陳教授將批量的篩查工作集中推向社區,結果證實確實有很多潛在的房顫患者平時並沒有被篩查出來。

最後,郭豫濤教授對三位教授的工作進行了總結。陳韻岱、李毅剛、Ngai Yin Chan三位教授是房顫智能篩查的先行人,他們的實踐證實了應用智能設備對房顫進行篩查的可行性。兩位陳教授的工作如果能夠合二為一,則會更加顯著提高房顫篩查的效率,加上李毅剛教授的遠程管理,相信中國的房顫管理一定能夠飛速發展。我們也希望有越來越多的科技成果能夠應用於醫療當中,及早實現健康中國2030的宏偉目標。

艾相守,為凝行——艾多沙班經典研究對抗凝治療的臨床啟示

中日友好醫院孫藝紅教授、北京清華長庚醫院張萍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劉震宇教授

隨著人口老齡化進展,房顫的發病率越來越高,所以抗凝治療對於房顫至關重要。新型口服抗凝藥物(NOAC)已經上市很長時間,其療效及安全性到底如何?如何進行藥物選擇?張萍、孫藝紅和劉震宇三位教授相約,帶來了一場關於抗凝藥物的頭腦風暴。

張萍教授向我們介紹,眾所周知,房顫具有三大嚴重危害——提高全因死亡、影響心功能、引發卒中,對人體的健康造成極大的影響,其關鍵在於血栓栓塞的預防。目前房顫抗凝的治療主要應用華法林和NOAC。房顫抗凝的管理在歐美一些國家已經非常普及,但在我國的應用效果還不理想,這就需要提升我們國家醫生和患者對房顫抗凝治療的整體認識。

孫藝紅教授是首先推動NOAC應用於房顫抗凝的先驅者,她向我們介紹,我們應用華法林進行房顫抗凝已經有很多年的歷史了,但華法林一直存在一個致命的缺憾,那就是難以控制出血風險與缺血風險的平衡。而NOAC很好地解決了這方面的問題,尤其是新藥艾多沙班,其相關研究ENGAGE AFTIMI-48用更詳實的數據更全面地展示了NOAC作為房顫抗凝藥物的優越性。

劉震宇教授NOAC的看法基本與兩位專家一致。NOAC首先在療效方面已經顯示出不劣於華法林的效果,並且在安全性方面,藥物的出血風險比華法林容易控制得多,另外像艾多沙班這樣最新的抗凝藥物採取了一天一次的服藥方式,更是極大提高了患者用藥的依從性。希望大家能夠提高對NOAC的認識、提高對艾多沙班的認識,更好地使用NOAC和艾多沙班,為患者造福。

了如「脂」掌——從2019 ESC/EAS血脂異常管理指南談中等強度他汀在中國血脂管理中的應用

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彭道泉教授、北京大學第一醫院劉梅林教授、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李艷芳教授

最新的ESC指南更新了關於血脂異常管理的推薦,有哪些亮點值得一讀?我們要不要向ESC指南看齊?在第一直播間,劉梅林、彭道泉和李艷芳三位教授,對這些問題進行了討論。

劉梅林教授指出,2019年ESC指南更新的最大亮點在於血脂目標的更新,對血脂異常患者進行了更為嚴格的管理。新的指南對老年人也進行了更積極的推薦,這對維護居民整體健康水平產生了非常積極的作用。

彭道泉教授表示,本次降脂目標的改變,不單單是絕對目標的下降,而是對不同危險分層的患者都做出了相應的降低。新指南還一如既往的延續了對他汀類藥物的推薦。另外,對非他汀類藥物的推薦由II類推薦轉變為I類推薦。臨床研究逐漸證實,非他汀類藥物比如依折麥布在降脂治療中沒有損害,只有獲益。因此,臨床醫生可以放心使用這類藥物。

李艷芳教授非常同意兩位教授的觀點。大量的研究投入讓依折麥布走進指南,走向降脂的一線治療,這讓我們醫生在血脂管理中有了更多更好的選擇。我們可以繼續堅持使用他汀來控制血脂,在他汀類藥物無法滿足要求時,也可以選擇PCSK9進行治療。

超級觀點,共領前沿——實現2030年全球心血管風險降至30%的高血壓管理策略

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謝良地教授、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孫英賢教授、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楊旭教授

高血壓作為心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險因素,一直以來都是心血管領域會議的一個重要內容。楊旭教授在第一直播間邀約孫英賢、謝良地兩位教授,對高血壓的管理策略發起了挑戰。

孫英賢教授表示,今年ESC提出了全球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目標,而我們國家也正在為健康中國2030砥礪奮進。這對我們的慢病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大量調查數據顯示,心腦血管事件目前是居民生命健康的主要威脅,而高血壓正是心腦血管風險事件的重要因素,所以,高血壓的防控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議題。目前我們更加青睞多藥聯合的治療方式,多藥聯合具有更好的降壓效果且減少了副反應的發生。並且,像奧美沙坦和氨氯地平的復方藥物,不但具有多藥聯合的優點,還減少了服藥次數,間接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

謝良地教授指出,高血壓管理著名的「知曉率、治療率、控制率」經過廣大心血管醫生多年來的宣傳,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但是「革命尚未成功,同志還需努力」,我們要繼續保持這樣的科普宣教,讓更多的患者能夠知曉、控制高血壓。目前我國的血壓目標值仍然是140/90mmHg,而不是美國最近更新的130/80 mmHg。國內外指南推薦的差異存在很多方面的因素,對於我們來說,跨步追求130/80 mmHg的目標值目前很難完成,我們需要考慮的是讓更多的高血壓患者能夠首先保證140/90 mmHg的達標、降低其他心血管危險因素。

楊旭教授對兩位專家的觀點高度認可,高血壓的防控和治療是保證居民健康的永恆議題。我們的首要任務是讓更多患者的血壓得到控制,更早地開啟靶器官保護。我們現在有很多好藥可以使用,也有網際網路先進技術幫助我們科普,我們有信心將高血壓的管理更上一層樓。

房顫治療的現狀和發展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黃曉波教授、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周緯教授

房顫是對居民健康威脅較大的一類心律失常,臨床上通常採取藥物抗凝和消融手術進行治療。周緯教授與黃曉波教授做客第一直播間,對房顫消融術的發展和現狀進行了回顧與展望。

周緯教授從電生理手術的歷史、設備耗材的發展、年輕醫生的培養、新手術設備的應用、電生理未來的發展方向、射頻消融術可以改進的方面、針對不同房顫患者的術式、手術技術細節等很多方面,對黃曉波教授進行了全面的訪問。

黃曉波教授介紹,我們國家過去在射頻消融術方面很薄弱,設備也不好用,醫生操作起來非常困難。經歷了電生理技術蓬勃發展的20年,現如今的手術設備已經得到了極大的改善,為現在醫生手術提供了很大幫助。過去的操作主要依靠醫者的經驗和直覺,而現在的設備可以通過三維成像直觀地為醫生展示患者心臟的結構,還可以提供精準的數據和患者信息,大大提高了手術的安全性、有效性。

如何減少手術中射線

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安貞醫院吳永全教授、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周緯教授

一個好的醫生可以維護很多患者的健康,但做一個好醫生的前提首先是維護自己的健康。介入手術的發展為很多患者帶來重生的機會,但介入手術的發展也讓介入醫生受到更多的輻射。如何在介入手術中減少手術射線的傷害?周緯教授與吳永全教授做客第一直播間為醫生健康呼籲。

周緯教授從輻射的危害、綠色電生理技術、降低輻射元素、三維繫統的應用、新技術新產品、綠色電生理應用現狀、年輕醫生的培養等多方面向吳永全教授提出了自己的問題,也是心血管介入醫生切身相關的問題。

吳永全教授在很多年前就跟隨胡大一教授進行介入手術。他指出,我們每天都生活在射線當中,但大部分的射線都是無害的。而高強度的輻射,會對人體皮膚、組織、器官造成不可逆的損害,甚至引發腫瘤或基因突變相關的重大疾病。因此,我們需要倡導綠色電生理的廣泛應用。

醫脈通-GW-ICC2019專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pOE0G0BMH2_cNUgoVa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