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製:ROOT
2020年一開年,電影行業就受到了一記爆錘。
原本都指望著靠春節檔搏一搏,單車變摩托。結果影院關門,影片撤檔,從業者都騎回了永久牌自行車。
遙想去年,業內人士還在抱怨影視寒冬。今年,他們才恍然大悟:原來臘月才剛剛來臨。
凜冬將至為了進一步探求從業者們的生存狀況,我們分別採訪了電影宣發、院線以及製片環節的工作人員。
他們的回答,編織出一副寒冬之中個體艱難求生的圖景。
首位受訪者是某影視宣發公司的工作人員包醬。
以下是她的自述:
我手上原本有個大年初一上線的營銷項目,主要是短視頻營銷。
本來資金投入和轉化都完成了大部分,結果影片官宣撤檔,營銷項目也就停了,不過後續儲備項目還在跟進中。
就目前來看,宣發這行大規模失業倒是沒有。而且我們公司本來就有網劇製作和投資業務,院線不行還有線上。
但身邊有一些年前提辭職和年後入職的人,這就很尷尬了。
我跟同事們這陣子更多都是在群里聊天、出段子,心態還算比較積極。
我覺得自己還是要有應對變化的準備和自我規劃,在這種狀態下愛有更多反思工作和儲備學習的機會,可以藉機提升自己,迎接之後的挑戰。
總不能等著天上掉餡餅吧。
我對中國電影也比較樂觀,疫情是場挑戰,也是機遇。
03年非典時,電影業也是損失慘重。不過到了第二年,就迎來了重大發展。
非典期間停業的電影院
香港電影人北上,都是良好的變革。
所有的行業都是在變化中成長的,不能一直依存於現狀,且明知道現狀也不是太良性發展的狀態。
目前我在家基本上就是看電影看劇,做做飯,刷各種資訊平台。
前幾天看了韓國電影《流感》,感覺韓國電影真是敢拍,有很多現實映射。
雖然後期主角光環有點重,但片中反映的那種人性的善與惡確實讓人震撼。
例如政客毫無人性的強勢管制手段另外,我還看了《傳染病》。最神奇的是,最近每天新聞事件都跟片中的情節高度類似。
例如政府發布隔離令,封閉城市。
再如有意向民眾隱瞞消息。
所以說藝術來源現實,有時候更能預見現實。
我叫老陳,在北京朝陽區某大型影城的負責運營工作。
先來談談疫情對中國電影的影響吧。
在2019年,整個中國電影業的頹勢在整體經濟,就已經暴露得比較明顯了。
在《流浪地球》、《復仇者聯盟4》、《哪吒之魔童降世》等幾部爆款電影的強力加持下,中國電影的票房才勉強超過了2018年。
2020年的這場疫情,對中國電影的打擊應該是毀滅性的。 因為在2019年11月和12月,中國電影票房就已經很冰了。電影院沒什麼人,來不了客流。
2019年年底,影院的收入基本只能靠《誤殺》和《葉問四》兩部中體量影片勉強維持,但兩部電影票房加起來勉強過20億,其他影片的票房更是慘不忍睹。
大家本來都很期盼2020年春節檔,畢竟這波片子的質量和人們的預期都挺好的,也許能給中國電影和院線帶來一針強心劑。
但這波疫情來的太是時候了。
我感覺,2020年上半年,電影行業都不會有什麼起色了。就算疫情緩解,影院重新開門,觀眾來公共場所的信心也不一定能恢復。
況且,疫情導致的影院關門,也埋下了人員流失的隱患。
原因很簡單,一是影院長久不營業,難以有足夠的積蓄用來發放工資,員工離職或被裁的風險加大。
另外,長時間不開工還可能打消員工對這份工作的熱情。
如此一來,返工季可能就成了裁員季和離職季。
再聊下我對徐崢讓《囧媽》線上上映的看法。
我覺得從信義上來講確實不太地道,因為這個片在拍的時候確實是計劃在院線上映,宣傳也都是圍繞院線做的,在影院做過看片會。
《囧媽》超前觀影會
院線之所以反映強烈,是擔心《囧媽》開了個壞頭,破壞掉窗口期的行業約定,之後會導致混亂的局面。
窗口期指一部電影從公映開始,只在影院放映、不以其它任何形式(視頻網站、家庭音像、電視台等)播放的期間。
是世界電影行業的普遍規則,國內的窗口期為影片在電影院線首輪上映檔期的2倍
這幾年的院線本來就不好過。
一半以上的影院票房不足500萬,刨去房租水電維護費和工資,基本就是在燒錢
《囧媽》那邊雖然有自己的話術和理由,但實際上弄得各方「都很尷尬」。
浙江電影行業從業者聯名抵制《囧媽》
就我了解,《囧媽》的口碑和受關注度其實在春節檔里沒那麼亮眼。最近的豆瓣評分也說明了問題。
沒及格,慘包括前兩天甄子丹主演的《肥龍過江》也是把上映放到了線上。但我是覺得,對影片質量沒有自信或是有其他特殊情況的片方,才會這麼干。
更慘院線還是有優勢在的,它還是掌握著高流量大片的第一手主動權。而且中國人的觀影習慣還是在形式化大於內容化的消費階段,他們覺得去電影院這個事兒,比看得什麼片更重要一些。
這種觀念和模式在二三四線城市更為明顯。
去電影院仍是一件「有面兒」的事兒
所以我認為將來中國可能會誕生網飛那種巨型流媒體平台,但肯定不會那麼的快。
現在我們的狀態吧,就是都現在賦閒在家。我們管理組的話,會每天統計員工的健康狀態。
我們這個行業平時就是早晚班顛倒,再加上節假日會忙,所以跟家人朋友度過的時間都很短。
疫情雖然不是什麼好事,但好歹這段時間可以用來跟家裡人多呆一陣子吧。
前段時間,以橫店為首的影視基地紛紛關門,一種劇組暫停拍攝。
在製片人李師(化名)看來,其中製片人受到的衝擊最大,畢竟要承擔更多的損失和責任。
採訪中,他講道:
本來我預計,今年春節檔會成為行業從低慢慢往高走的拐點。
但是很不巧,疫情的出現對春節檔的打擊是毀滅性的,這個拐點不在了。
這次疫情的出現不僅僅毀滅了春節檔,也對正在建立的電影工業生產體系的造成打擊,疫情對中國經濟的重大影響,還會進一步縮減電影的投資與拍攝。
不過我們也不用過於悲觀,疫情過後,國家應該會出台相關政策扶持電影業,到時又會有很多好機會。
另一位獨立製片人呼籲政府扶持電影業
從我以及身邊來看,疫情的影響倒不算太大。
我的一個項目往後延了,不穩定性增加了。不過因為還沒開機,經濟損失倒可控,跟劇組相關工作人員一說大家也都理解。
但是對企業來講有些損失應該還是比較大,比如影院,營銷公司,停拍的劇組,包括正在播出的大劇,可能沒法大肆營銷而造成播出不及預期投入的情況。
前段時間,網上流傳著張劇組都去做口罩的圖。
那當然是玩笑,像我就已經開工了,我熟悉的幾個創作公司也都沒閒著,編劇們都在線上開會,都在儲備項目。
工作之外,我們也會做些自己愛好的事兒。比如我主要就是看看影視劇,打打遊戲。
最近電影倒看得很少,都在補劇。
這兩天在看《戰長沙》時有些感觸,戰時人的內心狀態才是人的根本底線,社會動盪所帶來的無奈與恐懼比當下要難一萬倍。
精品抗戰劇《戰長沙》普通人如何能在危機之下不偏激不崩潰,需要的是信念。
中國經過了經濟飛速發展,人的內心一躍成為了和平享樂狀態,中間發展期的內心信念建設是比較少的,對我個人而言經過這一次疫情所帶來的思考,希望能加強到信念上來。
疫情期間,我覺得我最關心的還是疫情的情況吧,每天都在傳謠闢謠。畢竟還有很多武漢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想要開開心心的看個劇或電影都有點沉靜不下來。
B站UP主「林晨同學」拍下的封城後的武漢
不過這場疫情,也給創作者的觀念帶來了影響。
這幾天就有創作者朋友跟我探討創作更溫情更真實的生活。
這可能就是疫情對他創作觀念的影響。回歸生活,回歸家庭,可能是他自己的深刻感受。
關於以後會不虧考慮投拍以新冠肺炎為背景的電影,我的回答是不會。理由嘛,文字越短想說的越多,你應該懂的。
李師發來的消息
設計/視覺:YAN
中國電影沖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