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馮麗妃
焦念志
大氣二氧化碳增加導致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成為當今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最嚴峻挑戰。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排放國,但作為發展中國家,「發展才是硬道理」。
中國科學院院士焦念志認為,中國不能以影響國民經濟命脈為代價來進行硬性減排。
「我們國家之所以有現在的政治地位,和經濟條件有直接關係。」近日,焦念志在接受《中國科學報》專訪時說。
然而,進一步發展必然會有排放,必然承擔國際責任。對此,他認為,增加碳匯(即二氧化碳的吸收和儲藏),尤其是海洋碳匯,有助於實現「不減產的減排」。
海陸統籌 有效儲碳
在世界上,每年通過光合作用捕獲的碳即「綠碳」,由海洋生態系統捕獲的碳被稱為「藍碳」。
「海洋占地球表面積71%,平均深度達4000米,其儲碳量相當於陸地的20倍和大氣的50倍。」焦念志說。
據聯合國《藍碳》報告,包括浮游生物、細菌、海藻、鹽沼和紅樹林等在內的海洋生物固定了全球55%的碳。
但相較於海岸帶,焦念志表示,海洋是更好的固碳場所。
「海洋碳匯要陸海統籌考量。」他解釋說,由於我國農業施肥超量,1/3甚至一半以上的化肥隨淡水進入海洋。
海洋的刺激效應讓淡水裡的惰性物質再次激活,將在陸地上儲存的大部分碳釋放出去。
與海岸帶相比,海水有著非常大的溶解性有機碳(DOC)的儲存能力。
因為海洋中充滿微生物,可以把活性有機碳轉化為惰性有機碳,長期保存在水體里。這正是焦念志等提出的海洋「微型生物碳泵」(MCP)的儲碳機制。
自2008年以來,「微型生物碳泵」引起國際社會廣泛關注和認同。
《科學》雜誌評論文章稱此為「巨大碳庫的幕後推手」。國際海洋研究委員會(SCOR)為此設立了MCP科學工作組。
「這個概念是我們提出的,我們擁有話語權。這有助於讓我們在減排方面從被動走向主動,由跟從走向領跑。」焦念志說。
生態工程 立足科研
在焦念志看來,把陸海統籌考量與海洋生態工程結合,可以讓海洋固碳事半功倍,而開展海洋生態工程必須基於科學研究。
以海洋養殖產業為例,更好的做法是將動植物養殖相結合,否則就會出現偏差。
如在貝類養殖中,碳酸鈣沉積形成貝殼是人眼可見的,但每沉積1摩爾碳酸鈣釋放出等當量的二氧化碳卻是隱形的。
加上貝類會呼出二氧化碳,這使得貝類養殖成為排放源,而非碳匯。
同時,海洋植物的養殖也應在外海,而非近海。
「近海是要減少陸地營養鹽的輸入,外海則是要把營養鹽提上去。」焦念志強調,這不是通過人工干預在海水中加入外源物,而是在生態系統的內部進行調節。
「海底的營養鹽就像『定時炸彈』,一次颱風就可以讓它爆發,在颱風過後形成赤潮。而人工釋放的上升流會慢慢地釋放海底的『炸彈』,同時補給養殖區。」焦念志比喻說。例如,可以把海底的營養鹽「借」到海水上部,讓海帶長得更快更多。
「要想充分利用海洋這個巨大的碳庫,就要了解其背後的運行機制。」焦念志說。據介紹,我國已實施五項有關藍碳的重點研發計劃,還有兩個項目準備實施。這些研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人們對海洋藍碳的認識。
藍碳交易 呼之欲出
在相關研究推進的同時,當前我國海洋藍碳交易也呼之欲出。
「碳交易,簡單講就是給廠礦企業一個排放的基準,用碳匯交易解決企業超出基準的生產額度,把它們生產的碳儲存起來。」焦念志解釋說。
海洋儲碳具有存儲量大、時間長等特點,其存儲周期平均約為5000年。而且,惰性DOC不易被海水溶解,不用擔心海洋碳匯會導致海洋酸化問題。
「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生物學、地球化學、地質學研究結合在一起,實現大規模碳儲藏。」他說。
早在十年前,國際上就在倡導藍碳交易,但由於受金融危機的衝擊,以及此後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一直未能推進。
焦念志認為,這也給中國領銜藍碳交易提供了一個機遇。
「如果把藍碳交易做實,就能給中國的發展、中國的排放提供一個出口。」焦念志說。
《中國科學報》 (2019-11-05 第7版 生態環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FcSO24BMH2_cNUgZ8Q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