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官比子彈還可怕?排隊槍斃時代里,前排士兵靠什麼克服恐懼?

2020-05-28     看北朝

原標題:長官比子彈還可怕?排隊槍斃時代里,前排士兵靠什麼克服恐懼?

冰雪傳奇這段時間又重溫了《拿破崙》、《滑鐵盧戰役》、《戰爭與和平》這些電影。看了發現裡面沒有太多描寫如何訓練士兵,特別是對前排或者前幾排打頭陣的士兵的訓練。感覺這又是十分重要的,特別是對前排士兵的心理素質要求極高,要保持清醒冷靜頭腦執行軍官命令。又要冒著槍炮前進,而且以那個時候的醫療技術水平來說被擊中非死即殘。當前排士兵到了有效射擊距離時,又要準確射擊快速裝彈,如果前排士兵因恐懼而逃跑,幾乎對整場戰鬥造成嚴重危害。有一說法是前排是經驗豐富的老兵,但是前排士兵的傷亡高,如果前排是老兵和精銳的話,打光了,只有新兵豈不是會更糟糕。還有人提到過有督戰隊和督戰軍官會槍斃逃兵,而且前排士兵的薪水是比其他人高好幾倍,但是在生死之間,金錢和軍規的作用估計也有限。還是要靠平時的訓練。那麼當時是如何訓練士兵的?有誰可以科普一下?謝謝。

eumenes讓士兵害怕班長的棍子勝過敵人的子彈。十八世紀的時候前排士兵已經不是特意挑選的了,再說第一排交火的時候是蹲下開槍的,恐怕比第二排還安全點。

冰雪傳奇:打頭陣的前幾排士兵傷亡率都很高啊,不見得蹲下身子射擊就會更好,而且那時炮彈對方陣士兵的殺傷也很可怕。維繫軍紀靠軍棍和鞭子,不怕士兵窩裡反啊。

劉夢龍:可以定期讓他們去殺人放火,隔一段時間送死一部分,然後讓他們賭博嫖娼把錢花光,就又能維持一段。不是走在最前面的其實是上校嗎?就像索姆河那樣,貴族軍官自己要帶頭走在最前面,踢著足球前進。

有進無退哀木燈:大索賭博這兩個法子湘軍也會啊,也有機會練出排隊槍斃的兵嗎?

冰雪傳奇:感覺排槍時代的士兵真是勇敢,穿著漂亮的軍服,站的筆直聽著鼓點聲和軍官的命令迎接死亡。

武裝野狼01:精神加成啊,那誰誰不說過嘛:站直了那只不過是子彈。那個年代軍官可都是走在最前面的,還要在炮火中保持優雅的姿勢。

Gustavus高的站第一列,矮的站第二列,其餘的第三列 當時法軍最常用的是兩列射擊,即前兩列士兵同時站立射擊的方式。另外, 校當然不在最前面,索姆河也不是。

lzgadsl2高的站第一列,矮的站第二列,其餘的第三列。看著像賣水果的,有啥講究麼?

Gustavus各國均是如此,道理或許真和賣水果一樣……

冰雪傳奇:如何選排在最前面的士兵?是抽籤還是其他什麼?沒有特殊原因或者獎勵你如何讓人站在最前排?

實事求是我趙高:前排兵除了射擊還擔負肉搏任務啊,當然要身高體大的。

haiboisbest1對射兩輪打下來第一排還能剩多少人參與肉搏?

實事求是我趙高:多了去了……要是兩排排槍就能把第一排打得不剩幾個,那這個連隊早就崩了,這種命中率別說拿破崙時期,就是南北戰爭,美國人這種二流軍隊都能列隊冒著線膛槍和大炮跟有掩體的敵軍對射到子彈基本耗盡才撤退,其傷亡率也不過才50%不到。

深海魚類還有一槍未發就衝鋒的。

BarracudaFilter按照《皇帝的刺刀》的說法,要讓後排的士兵從前排士兵的間隙處開火,而不是在他們的耳邊開火。因為這會驚嚇到前排的士兵,損傷到他們的耳朵,所以會把個子最高的放在第一排,最矮的放在第二排,從而使射擊的高度遠離前排士兵的耳朵

When infantry formed up it was a universal practice that this was done in three ranks. The British two-rank exception (and a French exception) will be discussed later, but it should be noted that even their regulations, right through to 1815, speci-fied that they be formed up in a three-deep formation. In all armies the tallest men were placed in the front rank. They were ranked from right to left in most armies but the British ranked them from the flank to the centre. The next tallest were plac~ in the third rank and the shortest were in the middle or second rank.

This might seem illogical, because it would have short men trying to fire over the heads of taller men, but this was not the case. In this period very tall hats were worn,and the fire was ?etween the front rank's soldiers, not over their heads. By placing the shorter men behmd them the muskets of the second rank would be as far as possible from the ears of the taller front rank men. The idea of having a musket detonate right next to one's ear is enough to cause one to flinch with anticipated pain, so logic would suggest that if the men were not to suffer ear damage, and if they were to hear the commands of their officers, the noise of the firing needed to be kept as far away from their ears as possible.

又不是大縱深的長矛方陣, 線性戰術一個橫隊一共就三排,有時甚至是兩排,還要怎麼挑選呢?

軍隊最小的單位是file,一共3個人,分別來自第一排、第二排和第三排。

The ultimate unit was the fIle, which consisted of three men, one from the first rank,one from the second rank, and one from the third rank.

沒啥證據能證明這個file內的人有著不同的訓練、待遇或團體生活,至於這三個人誰站第一排,大概真的是由身高來定吧,而且第一排還很容易被後面誤傷,按照聖西爾的說法,可能有1/4的傷亡事件來自第三排的盲目射擊。

至於特殊原因或者獎勵,我認為應該去了解當時人的想法,而不要替當時的人去思考他們需要什麼。一直到現代,也沒有一條戰線上前面的人要領更高工資的說法(何況近現代有漫長的供給制時期,士兵沒有薪金的說法),這既無法控制也沒有意義。

豬灣的spy這個前排的士兵拿更高薪水,我知道的也就是華倫斯坦麾下有這種事,還有其他的例子嗎?

BarracudaFilter在大家都還在使用長矛兵的時代比較常見吧,比如馬克西米利安組建的德意志傭兵里,前排月薪10盾長矛兵穿半身板甲,但大部分長矛手都是月薪4盾的普通士兵,喜好穿著鮮艷而破爛的衣服。

而且某種程度也是一種經濟上的補償,因為鎧甲主要是靠士兵自己準備的,這是一筆不小的花費,也說明該士兵入伍前就有較好的經濟條件和社會地位。

風前幾人老蘇沃洛夫說:子彈是笨蛋,刺刀是好漢。在排隊槍斃時代,排槍的殺傷力實際是不如威懾力的。

wsrg那個時代除了當兵,窮苦人家的男人還有啥更好的出路嗎?有漂亮的軍服,有吃的,還有各種保障,還能搶戰利品,還有各種隨軍的妓女可供玩樂。前提是遵守軍紀,排著隊跟對手對射和肉搏,反正那時候的窮人壽命也就那麼回事,還不如放手一搏。

深潛者如果真是這樣,那徵兵怎麼要靠拉壯丁、綁架等套路呢?

zi_那是海軍,水耗子條件太差,死亡率太高。 過一次赤道,空出多少吊床,過一次好望角,又空出多少吊床,實在太可怕。

縱橫天地普魯士和沙俄徵兵也好不了多少。您討論問題時,總喜歡局限在英國,問題是,英國軍隊待遇算相對較好的。

eumenes普魯士陸軍也一樣,徵兵官甚至跑到鄰國綁架丁壯充軍。

當兵根本不算啥好出路——絕大多數歐洲軍隊既不像英軍那樣薪餉高待遇好又不像革命後的法國那樣有很多出人頭地的機會。在俄國和普魯士絕大多數士兵根本就是連長的農奴——他們在家當農奴起碼不會象軍隊那樣被頻繁和野蠻的體罰。

所以哪怕俄國農奴被抽去當兵十有八九都是不情願的,他們從軍前的惡劣生活無非是讓他們的抗拒心理不那麼強烈罷了。

wsrg當時出身底層的,離開自身生活環境的方法,當兵外,好像就只有當匪了。

eumenes他們為啥要擺脫自身生活環境?對諸如俄國普魯士貧民來說當兵是比當農奴更可悲的命運,軍隊這個新環境相比他們給老爺種地毫無吸引力,別忘了俄國和普魯士的很多連長們素來以「野獸般」的虐待士兵而著稱,新兵自殺逃亡非常普遍。而在「連經理」制度下,連長剋扣糧餉以及驅使士兵為他個人勞動極為普遍,士兵的貧困和辛勞相比平民生活毫無改善——如果不是更糟的話,唯一看起來光鮮的也就那身制服了。

大革命後的法國士兵憧憬元帥杖或者英國士兵拿著比俄國士兵高11倍的薪水那是全歐洲的特例,其他絕大多數國家當兵的生活比農奴更悲慘——起碼當農奴不會象軍隊那樣被頻繁和野蠻的體罰。

否則普魯士之流的軍隊怎麼會把防止士兵逃跑當作頭等大事,搞出一堆甚至不利於作戰的規定。

縱橫天地英國士兵能拿這麼多錢?!指文圖書有一期講南北戰爭時美軍後勤時,提到了美軍當時理論上的配給和歐洲列強的對比,裡面英國幾乎是其它列強的兩倍。

eumenes英國物價比俄國高,所以論購買力達不到11倍差距,不過反正也很驚人。

而且英軍士兵不僅薪水高,平時的供應也好——「被牛肉和啤酒滋養的肥肥壯壯」——為這待遇去冒戰死和挨鞭子的風險當兵對窮漢而言還是有吸引力的。

mars英國士兵的薪水並不高,上面的例子只是說明俄國士兵的薪水更低而已。1806年時, 服役少於七年的英國士兵的薪水是每周7先令7便士,同時期英國一個有「手藝」的工人每周工資是28先令。不但士兵掙得少, 冒的風險卻大得多, 戰爭中的傷亡不算, 即使不打仗,每年死於疾病的人數就相當多 , 一個例子是駐西印度群島的幾個島嶼上的英國駐軍不過萬餘, 在1796-1805年間, 在沒有戰爭的情況下, 島上駐軍死亡人數為25000。想像一下什麼樣的人會拿這麼少的錢干這麼危險的工作,你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威靈頓公爵叫他們scum of the earth

縱橫天地可按照前面的科普,英軍士兵的話,至少比貧民好些,而其它很多國家則是還不如當貧民。

BarracudaFilter:英軍的士兵只是待遇比其他國家的士兵好,在自己的國內仍然不如當貧民。

1810年左右,英國士兵的周薪大約是一個砌磚匠或者木匠的1/3左右,裁縫、印刷排字工或者男性紡織工人的1/4左右。農業工人的收入也比士兵高,約克郡東區1811年的農村長工的周薪在9-15先令之間,整體在12先令上下,包食宿。

而且他們的生活條件比士兵好的多,至少能過正常生活,不用承受軍營里的嚴酷紀律和各種慘無人道的虐待,更何況陸軍那讓每個平民都望而生畏的漫長服役期。

威靈頓稱為他贏得勝利的士兵為「賤民」和「世上的渣滓」,他還說:「一般來說,招募到英國陸軍里的人大部分都是酒鬼,是所屬行業或者他所在村鎮里那些最糟糕的傢伙」。

整個社會包括軍官都對士兵有一種厭惡,有一名叫亞歷山大的炮兵寫到:

「無論走到哪裡,作為士兵,我們都受到憎恨,蔑視和侮辱,人們把最骯髒的詞句都用在我們身上。在投宿的地方,我們處處受到歧視,好像我們身上帶有瘟疫,我們的到來就帶來搶劫和掠奪」。

即使在下層社會,對士兵的厭惡和歧視依然是根深蒂固的,1795年,阿賓登的居民向陸軍大臣請願,「以上帝的名義」,把軍隊從他們中間撤走,「否則」,他們警告道,「後果將是極為可怕的事情,因為這幫惡棍以前從未到過這個城鎮。」艾爾斯伯里、森蘭德等地區都先後發生過這樣的申請。

英國陸軍經常鎮壓地區騷亂也引起了人們的痛恨,有一名福克斯的政客曾說:」他寧可身處暴徒而非常備軍的統治之下「。

英國陸軍的形象改善的契機來自於克里米亞戰爭,這是因為這次戰爭戰地記者發揮了重要作用,英國媒體對軍隊和政府醜聞,以及士兵駭人聽聞的苦難的大肆報道,讓英國民眾為之震驚,並且激發了對士兵的普遍同情。7個月的時間內英國遠征軍喪失了35%的力量,大部分是因為疾病、營養不良和飢餓寒冷而非戰鬥減員,南丁格爾在前線護理士兵時發現,醫療衛生部門對士兵傷病員提出的最起碼的護理要求,比如乾淨的被褥和一定的食品,都被軍官和政府官員視為是」荒謬的奢侈」,並認為她「要把這些野獸寵壞了」。英國各界開始憤怒的質問,前線士兵出生入死,英勇作戰,為什麼要得到這種非人的待遇。

1870年,英軍開始模仿大陸國家縮短兵役,將現役和預備役的總期限固定在12年以內,又為新兵安排了每周5小時的學校學習,並於1881年廢除了臭名昭著的鞭刑,士兵的地位才有所提高,再加上一系列正面的宣傳,逐漸成為雜誌、廣告、戲劇、明信片的主題之一,開始在民間得到正常的尊重。

小白之友即使在俄羅斯農奴也是不願意當兵的,農奴不是奴隸,他本質還是個莊稼人,留在老爺的村子裡有自己的房子、有土地,沒有遇到欠收的年份他吃得還不錯,善於經營的人家能過得「相當不壞」。有的農奴手藝好,去當了匠人、商人,生活水平就更好些。

去從軍,且不說軍隊里的嚴酷的紀律,惡劣的服役條件和傷病情況--軍官和地主不一樣,從不關心士兵的死活。最慘的是,俄羅斯軍隊幾乎是無限期服役的,一個年輕人在軍隊里無法成家,不會有自己的孩子,當他年老體衰終於可以退役的時候,回到家鄉就是一個舉目無親的孤老頭子,唯一能作的事情就是等死。俄羅斯文學裡有大量老兵的形象,他們幾乎全是嗜酒如命的孤老頭子的形象,有很多人即使可以退役也留在軍隊里直到老死,不是他們喜歡軍隊,而是離開了軍隊他們無處可去。這種終身服役的殘酷性對底層百姓也是毫無吸引力的。

善於經營或者「有良心」的地主,在徵兵的時候,都是寧可出代役錢買人去當兵,也不要自己的農奴去當兵。

BarracudaFilter其實我覺得要說當兵改變命運,最好應該是在傭兵時代:

16世紀末,戰爭成了國際間的交易,隨著武裝的擴展,軍隊中貴族占的比例逐漸縮小,各階層中愛冒險的人與生活絕望的人比例增大。由於當兵要自己準備武器與裝備,最貧窮的人便被排除在外;但只要一旦能受到錄用,一名意志堅強、野心勃勃、無所顧忌的青年人爬到社會階梯的上層去的前景是頗為光明的。報酬是有彈性的,如果他能通過打仗、傷病活下來,也未遭同事的搶劫,也不酗酒、不賭博,那麼,戰利品、贖金、繳獲物都有他的份,他可以攢一筆資金去經營一片企業。

而且當時大多數戰鬥的烈度很低,馬基雅維利就諷刺他們打的都是不流血的戰爭,兩邊互相裝裝樣子表演幾年,僱主的錢騙到手就行了。所以從入伍到退休的死亡率並不高

但在更多的時期,士兵是真正的底層階級,低於一般平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Er1X3IBiuFnsJQV6Vg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