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整版報道:濰坊發展有實招,很多經驗走向全國!

2019-09-12     智慧濰坊




濰坊發展有實招

濰坊發展,異彩紛呈,很多經驗走向全國。記者在一個多星期的採訪中,深切地感受到了這裡的發展活力,濰坊的亮麗令人鼓舞!


緊緊抓住創新這個關鍵。傳統產業是濰坊產業體系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近年來,濰坊市立足工業基礎優勢,在產業發展導向上,制定了高端化工、汽車製造、高端裝備、新材料、海洋裝備製造、海洋新材料、海洋化工等7個產業發展專項方案和紡織服裝、食品加工、造紙包裝3個產業集群轉型提升方案。在轉型升級路徑上,制定了綠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技術改造3年專項行動方案和股份制改造方案。建立起「創新平台+創新項目+高端人才+產學研合作」四位一體的技術創新工作推進體系,全面推動企業上雲,上雲企業突破3000家,數量居山東省首位。


不遺餘力招才引智。人才是企業創新發展、產業轉型升級的智力支撐。近年來,濰坊市加大高精尖人才引進和培育力度,落實鳶都產業領軍人才專項配額制度,加強新舊動能轉換重大項目和重點企業人才支持。推動招才引智信息化、柔性化、常態化,建立「十大產業」人才需求庫、智力柔性引進平台,定期更新人才需求目錄,發展「星期六工程師」等柔性引智模式。支持濰柴、豪邁、歌爾等龍頭企業職業院校建設,推進高等、職業教育精準匹配產業需求,提高人才培育的針對性和靈活性。日前,濰坊再放大招,發放首批鳶都惠才卡,為高層次人才開通綠色通道。


千方百計夯實項目。經濟發展離不開項目建設,產業轉型更需要項目支撐。一切圍繞項目轉、一切圍繞項目干。今年,濰坊市集中力量抓好10個市級重大項目和170個市級重點項目建設,建成企業和重大項目智能化管理服務平台,在企業服務、項目管理、問題解決、進展調度、政策運用等方面實行智能化管理。實行市縣兩級領導包靠,逐個項目組成工作專班、服務隊,建立市級重大重點項目落地機制,為項目落地提供部門會商、特事特辦、快速高效的綠色通道。統籌推進機場遷建、軌道交通、港口、公路、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為新舊動能轉換提供有力支撐。


持之以恆優化營商環境。好環境是生產力,也是競爭力。濰坊市不斷創新體制機制,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實行簡政放權,先後分13批動態調整行政權力事項3525項,大力推行「一枚印章管審批」,深入落實「一次辦好」改革,「證照分離」「四十五證合一」改革加快推進,推出《優化營商環境十項措施要求》,嚴格落實國家、省減稅降費政策,配套出台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稅收政策實施細則、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財政政策等意見措施,促進減稅降費政策細化落地。





轉型升級案例一:民生事業讓百姓「叫好」

在濰坊安丘市輝渠鎮,記者見到了山東學海農林集團公司董事長李學海,這位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致富不忘桑梓,採用「黨支部+企業+合作社+貧困戶」的幫扶模式,通過升級打造生態旅遊、觀光旅遊、高效農業等產業平台,讓貧困群眾「抱團」搭上脫貧致富的「直通車」,帶動謀家河村及周邊12個村共68戶、123人穩定脫貧,周邊11個村集體年均增收10多萬元。


像這樣的例子在濰坊並不少見。作為鄉村振興齊魯樣板先行區,如何利用自己的優勢開拓思路、創新方法、凝聚合力,變「輸血」為「造血」,以產業轉型升級帶動民生髮展,濰坊市積累了大量經驗,也交出了成績優異的答卷。


在發展中實實在在幫助群眾解難題、為群眾增福祉。翻開該市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濃墨重彩的一筆,從就業到教育,從健康衛生到文化事業,從社會保障到社會治理,涵蓋百姓生活方方面面的32件民生實事項目件件都很接地氣,而且大多是市民廣泛關注的大事、要事、急事。


民生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和動力,愈是發展,愈要體現在人民生活改善上。全力推進道路提升改造項目,提高道路暢通能力;加快雨污分流改造,加快補齊城市排水防澇設施短板;大力開展落實全民基本醫保計劃集中行動,開發具有濰坊特色的醫保監管信息平台;不斷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擴大保障範圍、提高救助標準,「兜底」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今年以來,大批民生項目和民生實事在濰坊紛紛落地。


給民生「加碼」,就是在為發展「賦能」。該市脫貧攻堅戰果纍纍,目前最後1288名貧困人口實現兜底脫貧,另外9.92萬名已脫貧仍享受扶貧政策人口做到了脫貧不返貧,337個省定扶貧工作重點村全部摘帽;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城鄉環衛一體化、廁改後續管護、天然氣鎮鎮通工程等工作卓有成效,農村人居環境面貌得到明顯改善;深入開展「清潔城市」專項行動,積極開展生活垃圾分類試點,城市功能品質持續提升、基礎設施不斷完善……一項項民生政策落地開花,不僅讓群眾有了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在為發展起著促進作用,進一步激發了發展的內生動力。


經濟社會在發展,人民需求在變化,民生服務也應該立足新時代新要求,不斷創新形式,彰顯新風貌、新氣象。該市做實「雙報到」,機關企事業單位黨組織、在職黨員到社區共商共辦為民服務項目,在為社區辦實事、為群眾解難題中,繪出了基層治理同心圓,唱響了為民服務主旋律;不斷豐富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內涵,找准與群眾利益的「共鳴點」,讓服務進門、送愛心到家,打通了關心群眾、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里」。


轉型升級案例二:一枚印章管審批


「我們只用了一天時間就簽訂了土地出讓合同,辦好了規劃、土地、圖審、施工『四證一書』,而且土地成交公示等法定程序一個都不少,第二天我們就開工建設了。」恆信集團昌樂分公司相關負責人申洋告訴記者。


一般情況下,企業簽訂土地出讓合同,拿到土地不動產權證後,需要用130天左右時間辦理各項審批手續,然後才能開工建設。正因如此,濰坊市昌樂縣今年創新推出的建設項目「拿地即開工」審批模式在當地建設領域「炸了鍋」。申洋說,節省的這130天時間,單從資金占用和融資成本上計算,就為企業增加了1.5億元效益。


好環境就是生產力,也是競爭力。近年來,轉型升級進程中的濰坊市提出,要對標最高最好,以自我革命的勇氣、捨我其誰的銳氣,敢於對瓶頸制約實行改革突破,為創新發展播撒「陽光雨露」。


今年3月份,濰坊市組織黨政考察團赴嘉興、泉州、寧波、蘇州、南通5市考察學習,推出了《優化營商環境十項措施要求》,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盡全力為企業「鬆綁」、為群眾「解絆」、為市場「騰位」。


濰坊在簡政放權上出實招,先後分13批動態調整行政權力事項3525項。推行「一枚印章管審批」,審批服務效能實現大提速。向基層一線、重點領域下放權限,採取直接下放、設立窗口或派人辦理、發放「2號公章」等形式,探索將市級214項行政許可事項下放濱海經濟技術開發區辦理,實現33枚市級公章由該區審批局一個部門管。


深入落實「一次辦好」改革,「證照分離」「四十五證合一」改革加快推進。出台《關於支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若干財政政策》,配套財政體制激勵、「十強」產業集群發展、稅收政策引導、科技創新服務、金融配套聯動5個具體實施意見。嚴格落實國家、省減稅降費政策,配套出台了支持新舊動能轉換稅收政策實施細則、支持民營經濟發展財政政策等意見措施,促進減稅降費政策細化落地,今年1月份至7月份,全市累計新增減免稅額69.2億元,預計全年可新增減免稅額130億元。


高端人才流向哪裡,發展制高點和經濟競爭力就轉向哪裡。在轉型升級中,濰坊緊緊盯住人才這個「第一資源」,新引進科研院所合作項目62個,新增省院士工作站15家、省級工程實驗室和工程研究中心14家。


以思想大解放激發發展新活力。根據濰坊市發改委數據,今年1月份至7月份,全市新增各類市場主體10.1萬戶,總量達101.6萬戶,市場主體數量居全省第2位。新技術、新經濟、新業態快速發展,為濰坊產業轉型升級、高質量發展注入了新動能。




轉型升級案例三:現代農業新模式

濰坊市是山東省乃至全國現代農業建設先行區。濰坊市用全國1.7‰的土地、1‰的淡水,貢獻了全國7.2‰的糧食、15.7‰的蔬菜、12.7‰的花生、19‰的農產品出口額。

濰坊市重視農業科技創新能力,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5%,良種貢獻率達到47%,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92%。濰坊不斷提高農業對外開放水平,農產品遠銷120多個國家和地區,蔬菜、禽肉出口貨值分別占全國的八分之一,有9個縣市區創建為國家級出口農產品質量安全示範區,14家企業為全國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有「三品一標」農產品品牌1219個。

濰坊市以打造國內一流農業現代化基地為目標,深化國家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點,加快建設國家農業開放發展綜合試驗區和國家級品牌農業示範區,並依託龍頭企業,加快技術改造,發展高端產品,加快打造智能農機裝備生產基地,在全國率先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

濰坊突出開放引領、綠色興農、三產融合、科技支撐,加快搶占現代農業發展制高點。大力發展農業「新六產」,推動「三鏈重構」「四型發展」,加快培育農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農村三次產業融合發展。在現代種業、智慧農業、高端農業等關鍵領域全力突破,提高了農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國際競爭力。

在雷沃阿波斯智慧農業示範基地,記者了解到,雷沃重工作為國內唯一能夠為現代農業提供全程機械化整體解決方案的自主品牌,積極投身鄉村振興建設,規劃建設了雷沃阿波斯智慧農業示範基地,通過智能化作業模式、數據採集和管理,為農業生產提供規模化、標準化、產業化發展的新模式。

轉型升級案例四:動能轉換靠創新

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應把重點放在哪裡?濰坊市委書記、市人大常委會主任惠新安認為,要結合濰坊實際,完善落實十大產業發展推進體系,加快重點產業項目建設,加強產業創新能力建設,全面推開工業企業綜合評價。

立足現代農業、高端化工、汽車製造、現代物流、文化旅遊、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醫養健康、現代金融十大產業,濰坊市實行頂層設計,落實好產業規劃,建立健全產業協會、產業聯盟,做實用好新舊動能轉換、濰柴產業發展等專項基金,保障動能轉換向縱深推進。

以產業引項目,以項目聚產業。濰坊市在項目引進、落地、開工上抓實,在項目保障、服務、推動上抓細,一批創新型、補鏈型、終端型優質重大項目落地。今年,濰坊已確定180個市級重大重點項目。

為搶占發展制高點,濰坊市加快實施新舊動能轉換,轉型升級步伐全面提速。以濰柴為例,濰柴狠抓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速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的創新,最終蝶變為國際化集團。目前,濰柴正全力推進新能源氫燃料電池製造基地項目建設。

深入推進國際創新型城市、山東半島國家資助創新示範區建設,濰坊市圍繞產業鏈打造創新鏈,一手抓技術研發,一手抓成果轉化。加快科技創新平台建設,實施高新技術企業「育苗造林」計劃,進一步壯大高新技術企業規模,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比。

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濰坊市加快淘汰落後產能,在全省率先開展工業企業綜合效益評價,倒逼過剩和落後產能退出,重點行業產能利用率穩定在80%以上。

在山東天維膜技術有限公司生產車間,荷電膜材料及電滲析器裝置正在加緊生產。這套裝置主要應用於化工、醫藥等行業中含鹽廢水處理。「我們把綠色改造作為實現傳統產業轉型導向,就是由污染轉向清潔、由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公司總工程師傅榮強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B6NpJW0BJleJMoPMr01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