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時代的大變局時刻 曾毓群的風口過去時?

2019-07-31   首條財經

導 讀

《增廣賢文》中說到,「得寵思辱,居安思危。念念有如臨敵日,心心常似過橋時。」無論做人還是做事,常懷安危、憂患之心是成功關鍵。

聚焦企業,也面臨類似抉擇。成功的經驗打法,能成就其快速成長,也能導致其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消亡。比如聯想、康得新、富力地產等企業的困局表現,即是力證。

一直產品說話、快速奔跑的寧德時代,正在進入發展的深海區,能否擺脫「盛極必衰,月盈必虧」的規律呢?面對毛利下降、企業合作隱憂、政策紅利消失、關聯交易、產品質量、內外競爭加劇等問題,這家龍頭企業似已進入憂患時刻。如何維護行業地位、如何抵禦強勢競品?如何消化種種利空?無疑,曾毓群的安危過橋時,看點頗多。

作者:陸宸

來源:首條財經——首條研究院

潮起潮落、風雲變幻!中國經濟的無限活力、張力,給從業者帶來種種驚喜、也帶來諸多挑戰。如何久立潮頭、保持生命力,是企業常思的大問題。

比如新能源電池產業,政策、資本、市場一再加持,讓其迅速成為藍海。同時,補貼消退、產能過剩、新入者攪局等影響,也讓其顯示出紅海徵兆。畫風切換之下,行業變局正在醞釀,該如何應對呢?

寧德速度

這對寧德時代來說,是個大問題。

公開資料顯示,寧德時代成立於2011年,是中國最大的動力電池供應商。

憑藉與寶馬技術合作的一戰成名,寧德時代開始開始快速發展。2015年,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爆發,在200多家企業的激烈競爭中,寧德時代和比亞迪搶占近八成市場份額。其中,寧德時代的鋰電池增長率同比增加八倍。

2017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出貨量高達11.84GWh,同比增長50%,一舉超過比亞迪,電池裝機量位列世界第一。2018年,寧德時代在深交所成功上市。24天過會速度刷新歷史記錄,創業板最大規模的IPO,也讓其風光無限。

短短數年時間,寧德時代崛起為行業領軍者,坐上業界的頭把交椅。強悍的成長力,被外界譽為「寧德速度」。

不過,成功登頂後的寧德時代,也正在駛入行業的深海區。面對變化的環境,如何坐穩頭把椅?如何不讓引以為豪的速度,淪為失速。是寧德時代的一道新考題。

這不是空穴來風,就在兩日前,2018年度中國電池行業百強企業名單公布,天能動力以345.52億元營收,第三次蟬聯中國電池行業百強企業第一名。寧德時代以296.11億元營收位居第二。

顯然,一些變局力量正在醞釀。這引發了外界,對寧德時代的重新審視。

圖片來自網絡

表象業績

首當其衝的,自然是業績。

公開數據顯示,2017年,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出貨量高達11.84GWh,同比增長50%,超過比亞迪、松下,躋身中國「電池大王」,甚至成為全球第一。

2018年,我國動力電池裝機總電量約56.89GWh,同比增長56.88%。其中,寧德時代裝機量23.54GWh,占市場總額的41.2%。

2019年上半年業績預告顯示,寧德時代上半年預計實現凈利潤20億至22.78億元,同比增長120%至150%;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是17.43億至19.52億元,同比增長150%至180%。

總體來看,寧德時代的業績表現亮眼。不過,一些關鍵數據仍值得考量。

相關資料顯示,寧德時代2018年前三季度,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比同期下降9.16 % 至5.74 %。

毛利率也呈下滑趨勢。從2015年至2018年,寧德時代毛利率分別為38.64%、43.7%、36.29%、32.79%,2019年一季度降到28.71%。在2018年半年報中,動力電池系統同比下滑4.38%,鋰電池材料同比下滑11.30%,儲能系統同比下滑27.23%。

同時,持續高企的應收帳款,也是一個重要問題。財報顯示,2015~2018年其應收帳款餘額分別為23.94億元、73.16億元、69.19億元和62.25億元,且帳款分布較集中。

2018年財報顯示,按欠款方歸集的期末餘額前五名應收帳款匯總金額達32.66億元,占比50.29%,其中4.196億元做出50%~100%的壞帳計提準備。

比如,截至2017年12月末,寧德時代來自合作夥伴普萊德的應收票據帳面餘額合計19.02億元、應收帳款帳面餘額合計4.15億元。這樣一筆大帳單,隨著普萊德的突發暴雷,變得危機重重,能否全額回收成為懸念。

這些問題,暴露出寧德時代強大表象下的另一面:作為市占率第一的行業龍頭,寧德時代的應收帳款管理能力和議價能力仍有待提升。

這種衝突感,也引發了外界對寧德時代第二個新審視:核心競爭力。

圈地式合作

梳理寧德時代的發展路徑,不難發現,除了強大研發力、踏准三元鋰電池,

快速圈地式的大體量合作,是成就其行業競爭力的重要引擎。

從宇通客車、吉利、戴姆勒、大眾,寧德時代在發展早期藉助此戰略,及時搶占了市場先機。進而與一汽、北汽、廣汽、東風、上汽、長安六大國有車企,合資建廠、股權層面進行深入合作。

此外,寧德時代還與蔚來、愛馳、拜騰、電咖、雲度、威馬等新晉勢力,和寶馬、大眾、通用等國外巨頭開展合作。

2019年7月17日,寧德時代發布聲明稱:寧德時代已與豐田汽車,在新能源動力電池的穩定供給和發展進化領域,建立全面合作關係。

隨著豐田加入,寧德時代的圈地合作還在繼續。對此,有媒體報道,寧德時代的目的是想通過捆綁車企,構築圈層,保住自己的龍頭地位。

而車企之所以願意與寧德時代合作,是因動力電池對新能源車至關重要。與汽車製造一樣,動力電池也是一項高技術門檻行業。即便車企在研發上獲得突破,製造上的技術門檻也不易邁過。

同時,其還是資金密集型產業。比亞迪王傳福曾說過,一個配套20萬輛產能的動力電池工廠的造價,會是汽車工廠造價的2倍。

也基於此,寧德時代的圈地運動能夠迅速開展。不過,此核心競爭力隨著其他競品的相即覺醒、快速布局,開始出現削弱態勢。

圖片來自網絡

競爭激烈

早在2017年,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就產生了危機意識。他說,「當颱風來了,豬都會飛。但是豬是在飛嗎?颱風走後豬的下場如何?」

現在來看,屬於曾毓群的風口正在過去。眾所周知,寧德時代短短數年間,成為行業巨頭。

得益於市場的空白期。一方面,相關政策保護將日韓等電池巨頭擋在門外,一方面,比亞迪的長期封閉、戰略失誤,給了寧德逆襲機會。

目前,這些空白利好已蕩然無存。曾經友好的市場,更多顯露出猙獰、血腥的一面。

從國內動力電池市場來看,比亞迪是寧德時代最大的競爭對手。

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初,比亞迪宣布開放電池供應,開始與車企合作;此後,又啟動剝離動力電池業務,計劃2022年前尋求獨立上市。與此同時,王傳福也開始頻繁拜訪友商、建立自己的供應圈層。

2018年6月到8月,比亞迪在青海、重慶新建多個動力電池項目,年產達到54Gwh,總投資額超過百億元。

2018年7月5日,比亞迪與長安汽車在深圳簽署戰略合作協議。雙方擬成立動力電池合資公司,聚焦動力電池生產、銷售等業務板塊,產能按照10GWh規劃,分階段實施。

2018年9月份,比亞迪又在西安簽約動力電池項目,該項目年產能為30GWh,計劃總投資120億元,建成後將成動力電池業中又一「超級鋰電池工廠」。

種種跡象表明,比亞迪正強勢進入動力電池市場,並使用了與寧德時代類似的圈地式大體量合作戰略。

這無疑,加重了寧德時代的競爭壓力。

其次,國際巨頭的返場,也再次加大了寧德時代的危機。

2018年5月,工信部發布《汽車動力蓄電池和氫燃料電池行業白名單》,包括三星、LG、松下等外資電池廠商在列,從而拿到了市場入場券。

並且,2019年2月1日,發改委、商務部就《鼓勵外商投資產業目錄(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鼓勵外資動力電池企業來華投資。

值得注意的是,2019年6月,工信部宣布廢止《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範》。取消了動力電池的「白名單」。

由此可見,隨著國內電池市場的開放,政府補貼消退,以LG、松下、三星為代表的國際電池巨頭,正在快速回歸中國市場,搶占國內電池市場份額。

更遺憾的是,與日韓電池巨頭相比,寧德時代仍然存在許多差距。

2018年,瑞士公布了一份關於全球動力電池的研究報告,在能量密度上,松下的21700電池單體密度可達340wh/kg,寧德時代目前為300wh/kg。在成本上,松下電池成本為111美元/kWh, LG化學的成本為148美元/kWh,三星SDI和寧德時代的成本均超過150美元/kWh。

對此,專家表示,短期來看,寧德時代一直在大範圍布局車企,擁有一定的體量規模優勢。

但隨著市場的開放,密度高、成本低的電池廠商顯然更有話語權。

事實上,已有車企高管表示,「為了應對未來的動力電池需求,我們已經與外資電池企業達成了投資建廠計劃,一旦政策放開就立即啟動。」

以此來觀,寧德時代的龐大客戶關係並未牢不可破。實際上,寧德時代的圈地式合作也並非完美。為不受動力電池企業制約,維護產業鏈話語權,防止寧德時代一家壟斷,許多車企還選擇了一些「備胎」。

例如,除與寧德時代合作外,北汽還與國軒高科有股權合作;長安的供應商中還有孚能科技;奇瑞與欣旺達合資建廠;江淮與華霆動力合資建廠;豐田還與比亞迪、東芝、湯淺和豐田自動織機結盟。

而作為寧德時代最大客戶——北汽,在2018年宣布,與韓國的CT&T成立電動汽車合資公司,後者的動力電池由韓國鋰電池廠商SK創新提供。

可以預見,隨著競品競爭加劇,寧德時代如何平衡車企關係、為何維護核心的車企圈層,成為一個嚴峻挑戰。

行業變局不止來自國內。寧德時代的「國際旅程」,也充滿坎坷。

據媒體報道,德國政府為守住動力電池自主權,計劃提供10億歐元,支持本土電池生產商。而且隨著整體產能提高,德國本土的鈷、石墨、鋰、錳等原材料都將面臨短缺。

潛藏隱患

變局之下,寧德時代的其他隱患也逐漸浮出水面。比如產品方面。

電池成本分為正極材料(鎳鈷錳三元或者磷酸鐵等材料),負極材料(石墨),電解液和隔膜材料等。

作為動力電池的生產企業,寧德時代生產成本受礦產價格制約。據測算,目前其主營的三元鋰電池中鎳、鈷、錳的成本占正極材料成本的90%。

相關資料顯示,最初,三元鋰電池正極材料成本,在整個電芯中占比約35%,現在已上升到50%。

其中,鈷金屬的價格漲幅明顯。據數據顯示,2017年鈷金屬從32美元/公斤上漲至75美元/公斤,年增長114%。2018年一季度價格達到95美元/公斤,漲幅達26%。

如何掌控電池成本,成為一個行業難題。特斯拉CEO馬斯克曾表示,為獲得足夠的電池原料,特斯拉可能會進入採礦業。

同樣,寧德時代也面臨類似困境。在2019年一季報中,寧德時代表達了自己的擔憂:若未來市場競爭加劇,或國家政策調整等因素,使公司產品售價及原材料採購價格,發生不利變化,公司毛利率存在下降的風險。

從市場來看,若想進一步提升市場空間,降低新能源車的價格是關鍵。有行業人士指出,目前一款電動汽車的價格中,三電成本占據50%,而電池又占據三電成本的70%。

由此,降低電池成本的呼聲日益高漲,這對寧德時代來說不是一個好消息。一方面,政策補貼退坡,一方面降成本壓力巨大,如何保持持續的盈利能力,成為一個重要考量。

圖片來自網絡

關聯事件

寧德時代還有衍生的外患。一場26.45億元的業績補償事件,將其推至風口浪尖。這和前文提到的普萊德關係密切。

相關資料顯示,2016年7月,東方精工從北大先行、寧德時代、北汽產投、福田汽車和青海普仁等5位股東手中,購買普萊德100%股權,交易價為47.5億元。

而這一交易價是東方精工2015年資產總額的1.9倍,資產凈額的5.22倍,且經此收購,東方精工的商譽達到41.42億元。

對於這個收購,普萊德曾做出業績承諾,即2016至2019年,實現扣非後凈利潤分別為2.5億元、3.25億元、4.23億元和5億元。

進入2018年後,普萊德業績沒有達標。由此引發糾紛,東方精工在年報中稱,普萊德與寧德時代存在關聯交易,且價格不公允;而且,普萊德向寧德時代購買動力電池產品,再銷售給福田汽車,產生的收入不滿足企業會計準則規定的確認條件,不予確認。

隨後,寧德時代發公告稱,東方精工對公司的指責是「誤導投資者與社會公眾」。據此,東方精工表示,公司收到中國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上海分會送達通知,後者已受理申請人東方精工,與北大先行、寧德時代、北汽產投、福田汽車、青海普仁等5位被申請人的仲裁申請。

受仲裁影響,包括寧德時代在內的五家業績補償義務人,持有的東方精工股份全部被司法凍結。

此外,另一個話題蔚來汽車自燃召回事件,也將寧德時代的產品質量問題推至前台。

據媒體報道,2019年,蔚來汽車發生多起汽車自燃事故。對此,公司已召回ES8汽車高達4308輛,約占2018年蔚來汽車交付總量的三成。

值得注意的是,蔚來官方發布的說明中提到,ES8汽車動力電池的供應商是寧德時代。之前,其也曾表示將採取更換電池的方式來消除安全隱患。

蔚來汽車及行業專家調查組,對自燃車輛分析驗證,發現這批召回汽車電池包內低壓採樣線束,在極端情況下擠壓磨損將存在短路的安全隱患。

對此,寧德時代官方回應:對此次召回事件帶給用戶的不良影響深感歉意,對於調查顯示的線束磨損是傳統車都會出現的問題。對蔚來汽車召回的車輛將採用定製化設計,同時將使用新開發的柔性電路板技術代替傳統的普通線束設計,該技術將消除線路短路存在的安全隱患。

中關村新型電池技術聯盟秘書長於清教表示,近期頻現的事故給行業敲響警鐘,應引起產業鏈內企業注意。電動車市場競爭增大,使新產品的研發速度變得越來越快,部分企業為贏得先發優勢甚至採取將安全放至後位。尤其是電池、電機與電控系統,作為電動汽車研發及生產的至關重要的一點,一直以來卻沒能引起足夠重視,成為安全問題的重要根源。

當家人困局

如何脫離上述憂患、居安思危,考驗著寧德時代,更考驗著企業核心高層的管理智慧,特別是當家人——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

曾毓群,福建寧德人,1989年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船舶工程系,後被分配至福建一家國企。三個月後,曾毓群辭職南下,在廣東一家電子廠做工程師。憑藉紮實的專業知識、出色的能力,豐富的經驗,其成為了最年輕的工程總監。

1999年,曾毓群與梁少康、陳棠華等人,在香港成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簡稱ATL),並在廣東東莞成立首家工廠。2011年,曾毓群看到動力電池的商機,將ATL的汽車動力部門剝離出來,成立寧德時代。憑藉過硬技術,在與寶馬的合作中,一戰成名。

值得注意的是,在《胡潤2018百富榜》上,曾毓群曾進入福建富豪榜第二位,身價達到400億元。

圖片來自網絡

不過,身處事業巔峰的曾毓群,也在面臨種種刺手問題。如何進行破局,顯示出了急迫性。

縱觀整個行業,醞釀著大變局。在補貼歸零,市場集中的背景下,國外動力電池企業將加強與國內車企合作,加劇寧德時代的國內競爭。

業內專家表示,當國際品牌進入國內市場後,會對整個行業標準起到一個提升促進作用。其次,行業競爭也將趨於白熱化。和其他行業一樣,未來動力電池市場資源會向頭部品牌集中,這是一個大趨勢。

還有專家認為,動力電池作為技術密集型產業,技術對產品具有決定作用,從研發投入角度來說,2017年LG化學、三星SDI、松下的研發投入分別為35億元、28億元、20億元,而寧德時代同期研發費用僅10億元左右。國內動力電池企業應持續加大產品研發力度,以高技術產品建立壁壘,這樣才會取得先發優勢。

同時,燃料電池也是一股顛覆力量。工信部正在牽頭開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編制工作。新規劃提出將兼容多種技術路線發展,氫能源開始備受關注。

值得注意的是,充電五分鐘,續航600公里的氫電池已經誕生。在業界,氫電池是行業終極解決方案的呼聲也日漸高漲。

顯然,這些變局對寧德時代來說,挑戰巨大。

政策的保溫室已成歷史,內憂外患蜂擁而至,技術攻克也任重道遠。如何捍衛自己霸主之位,寧德時代似已進入了自己的憂患時刻。競爭日益白熱化,老舊的打法已不再適合。對於寧德時代亦或曾毓群而言,需要探尋新的突破口。

值得慶幸的是,寧德時代的研發能力依然強悍。2018年,研發金額超過20億元。這讓其有更多實力來發力產品端。在2018年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車型有效目錄中, 3800餘款車型中有1100多款為寧德時代擁有。此外,新產品NCM 811/石墨體系電芯等也正在量產之中。

從此來看,作為領頭企業的寧德時代,依然有強大的潛力空間。這是其面對暗潮、荊棘前路的底氣所在。這些底氣潛力,能否消化種種利空,照亮寧德時代前行的方向,無疑是各方的一大看點。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大變局,亦有大智慧。曾毓群該如何表現,首條財經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