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路原名探尋,「炮台路」上的炮台尋蹤

2020-02-20     青島城市記憶

據民國十七年出版的《膠澳志》載稱炮台路,1970年始改稱鎮江路,新路名沿用至今,何稱炮台路無從查考,應該與此之前的這條路曾因擁有二、三、四號炮台,而在民間被稱為「炮台路」吧。


1897年11月14日,德國政府藉口「巨野教案」,在棧橋強行登陸,侵占青島。德占青島時期,在島城建有6公里長的步兵防禦線,期間分布有小湛山堡壘、小湛山北堡壘、中央堡壘、仲家窪炮台和台東鎮堡壘、海岸堡壘。在1914年德日青島爭奪戰中,這些工事發揮了極大的作用。老青島也習慣把這五大堡壘,叫做一到五號炮台。

「炮台路」上的炮台尋蹤——雲溪路12號·仲家窪炮台遺址探尋

德軍在第二號步兵防禦堡壘和第三號步兵防禦堡壘之間的第五號警戒哨所的後側修建了兩座大型步兵掩蔽部,以供德軍在防禦塹壕後面進行休整之用。該掩蔽部在習慣上被稱為仲家窪炮台。該炮台未配備火炮,只建有8個炮座,德軍支援前沿的永久性軍事工事。該炮台的建設屬德軍第二期要塞防衛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建成,德軍前沿的支援火力將大大增強。火炮本預計在1915報告年度安裝,應裝備8門150mm炮,可惜還沒來得及安裝戰爭就開始了。

位於今雲溪路12號大院的兩座掩蔽部呈南北排列,依小土坡而建背東面西半埋於地下,兩座半地下式掩蔽部各為單層構造形式,頂部附近有眾多的排氣孔做通風之用,建築兩邊採用雙門形式,上圓下方的大鐵門總厚度為40毫米,是使用3-4層厚度在10毫米鋼板疊加並用鉚釘結合而成,異常堅固,不但能抗任何子彈、甚至可以抵禦小口徑火炮的攻擊。牆壁上有多個小方窗,以前帶有20毫米厚的鋼板,戰時可以作為射擊窗口。該掩蔽部牆壁厚度在80-100厘米以上,為了防止地下水的滲入,採用建築外圍和地基部位設置排水系統。整個掩蔽部的構造大致完好。






2007年10月5日,島城著名植物專家于濤先生在雲溪路附近發現一棵近百年樹齡的無刺槐樹,順著古樹的蹤跡,又發現了一處德占時期的德軍建築,經專家探查,這處位於雲溪路12號院內的建築就是一直以來未曾發現、廢棄多年的「仲家窪炮台」。

進入內部後發現空間寬廣,室內高度約4米,牆體的厚度也達1米多。室內共有6間大房間、2間小房間,面積至少有700平米。堡壘由獨立的兩部分組成,中間被一座居民樓隔開,加上居民樓另一側的小堡壘,總面積應在1000平米以上。









由於這裡的掩蔽部的結構堅固並遠離市區,在日軍占領青島時期和國民黨統治時期,據說這裡曾經被作為軍火庫使用過。到了解放後則一直屬於海軍部隊管轄,當作彈藥庫的一部分使用到文革時期。80年代初部隊撤出,這裡被規劃成民居小區,後期又陸續建起了大量的高層建築。當時還曾經因掩蔽部妨害樓層建設,曾一度試圖爆破拆除,只是由於掩蔽部過於堅固再加上其他原因,僥倖躲過一劫。現在則作為某單位的物資雜物倉庫在使用。後期由於形式的需要,因其特有的功能,這裡又成為人防的避難場所。


百年歷史遺蹟常年隱沒於居民小區內,十年前的發現,對於青島近代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老台東隨著城市發展改造,很多歷史遺蹟不斷地消失,仲家窪炮台遺址因現處位置原因,加強保護也是目前根本所在。

文章部分內容參考引用衣琳《1914年青島日德戰爭風雲錄》,部分照片攝影者李永林,其他圖片源自城市檔案論壇及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AVTL-XABrZ4kL1ViQX5g.html





黃島路的記憶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