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德國,總會被德國人「大塊吃肉,大口喝酒」所震撼。據說,德國人好吃肉,雖說牛肉、雞肉、鵝肉也很多,但是尤好豬肉——每年德國人均豬肉消耗量65公斤,居世界首位。
除了近乎傳奇般的豬腳外,自然是以香腸最為知名,香腸種類至少有1500種,全皆由豬肉製成。而德國人烹制香腸,通常是鍋煮或燒烤,很少用油煎。這時往往要搭配上燉煮過的胡蘿蔔、馬鈴薯、洋蔥、生菜、捲心菜、青豆等——不過更多時候是德國酸菜。
德國南部很少吃魚,烹制魚類那是德國北部沿波羅的海諸州的拿手戲——雖說拿手,也不及天朝的煎炒烹炸來的色香味俱全。德國北部彼岸的波羅的海盛產鯡魚(herring),德國人通常會用鯡魚和蔬菜卷製成魚卷。如果有興趣,推薦試試當地用奶油和腌鯡魚製成的菜品。內陸地區魚肉來自萊茵河等河流的淡水魚。
香味撲鼻的烤香腸。(圖源:gcardinal/Wikimedia Commons)
德國烘製麵包的歷史已超過800年,種類據說超過400種。境內隨處可見麵包作坊,而以粗鹽、麵粉烤制的8字麵包和黑麥與小麥製成的農夫包最能代表德式麵包。
有肉豈能無酒!德國為世界第二大啤酒生產國,境內共有1300家啤酒廠,啤酒種類高達5000多種。據官方統計,每個德國人平均每年啤酒消耗量為138升。大致上德國啤酒可以分為白啤酒、清啤酒、黑啤酒、科什啤酒、出口啤酒、無醇啤酒這六大類。
不同種類的啤酒。(圖源:Letiha/Pixabay)
很多人到德國,總是對當地的豬腳津津樂道。其實,德國香腸一點兒不遜色於豬腳呢!粗粗算來,能夠掛在嘴邊的就有巴伐利亞白香腸、德國咖喱腸、德國豬肝腸、德國下午茶香腸、德國油煎香腸、施華力腸、法蘭克福腸、圖林根原味烤香腸等等。
跟著小編,來看看有哪些香腸品種吧!
1
巴伐利亞白香腸
巴伐利亞白香腸(Weißwurst、Weisswurst)是巴伐利亞一種傳統香腸,由剁碎的小牛肉和煙豬肉製作,加入香芹(又稱beiderl)、肉豆蔻、小豆蔻、蔥、姜、檸檬和洋蔥等調味。香腸大約長四五英寸長,粗約一英寸。按照當地傳統,巴伐利亞白香腸應在早上儘快準備,在早餐或早餐後的加餐吃。當地有說法,這種香腸不應該在中午聽見教會的鐘聲。烹制巴伐利亞白香腸十分簡單,在沸水中加熱大約十分鐘,上菜時香腸放在裝有熱水的罐子中,免得很快冷卻。巴伐利亞白香腸通常佐以甜芥末醬食用,配上8字麵包、小麥啤酒,記住:不吃腸衣。
2
德國咖喱香腸
德國咖喱香腸(德語Currywurst)是一種風行於柏林等地的德國快餐食品,堪稱德國的國民飲食,其實就是經過汆燙再油煎的切塊香腸澆上咖喱番茄醬——這種醬汁被視為整道小吃的精華,一般是加入大量咖喱粉的番茄醬或番茄膏,此外也可以用任何番茄醬為基底的醬汁搭配咖喱或其他香料製成。據德國咖喱香腸博物館的估計,德國人每年大約吃掉8億根咖喱香腸,僅柏林一市消費量即達7000萬根。
追溯咖喱香腸的歷史,一般認為是西柏林的赫塔·夏洛特·霍伊韋爾女士於1949年創製的——當時盟軍占領下的西柏林食品匱乏、黑石猖獗,她從駐德英軍士兵手中換得辣醬油及咖喱粉等英式調味料,並將兩者與其他香料混合,再淋到烤豬肉香腸上面。
之後,霍伊韋爾選擇了英國占領區內的夏洛滕堡,在街頭開設路邊攤,供應給參加修復二戰破壞的重建工程的工人們,因其價格低廉、分量充足,很快大行其道。1951年,霍伊韋爾替自己研製的咖喱番茄專用蘸醬「Chillup」註冊了專利,這種蘸醬名稱來自辣椒(Chili)和番茄醬(Ketchup)的組合。鼎盛時期,她的攤位每周可賣出一萬份咖喱香腸。此後她轉往腓特烈皇帝大街(Kaiser-Friedrich-Straße)59號開設一家快餐店,售賣德式咖喱香腸,業務最繁忙時曾雇用了19位員工,一直營業到1974年歇業為止。
除柏林外,漢堡及魯爾區兩大都會區也曾爭奪過「咖喱香腸起源地」。魯爾地區有傳說稱,咖喱香腸的蘸醬是埃森一個香腸小吃攤主不小心將一罐打開的咖喱粉倒入番茄醬中而偶然發明。而根據廣為流傳卻無法證實的漢堡起源的傳說,德國作家烏韋·提姆1993年發表了小說《咖喱香腸的發明》(Die Entdeckung der Currywurst),後於2008年改編成同名電影,最終,柏林起源說還是占了上風。
2009年8月15日,柏林市中心開設了一座咖喱香腸博物館,以紀念咖喱香腸誕生60周年。館長馬丁·洛韋爾表示:「沒有一道德國國民料理能(像咖喱香腸)這樣激發如此多的歷史、吸引這麼多的愛好者」。該館離查理檢查站不遠,參觀民眾可以在館內了解咖喱香腸各方面的信息,入場券還贈送一條咖喱香腸供人品嘗。
位於柏林康德大街101號的赫塔·霍伊韋爾的紀念牌,紀念這位咖喱香腸創始人
現在在街頭購買的咖喱香腸通常搭配薯條或圓麵包,裝在紙餐盤或紙盒裡,配上木製或塑料制免洗叉,以便購買者邊走邊吃。各地的咖喱香腸做法總有些不同之處,有的會加入辣椒粉或洋蔥絲,或是搭配蛋黃醬。喜歡在家製作咖喱香腸的朋友還可以到超市裡購買德國食品巨頭美卡推出的「咖喱王」香腸(CurryKing)。
大眾汽車設在沃爾夫斯堡的總部附設一家大眾專屬的香腸製造廠,每年產出350萬份咖喱香腸,其中160萬份供應給大眾車廠員工。阿富汗戰爭期間,德國聯邦國防軍駐阿富汗東北部的昆都士基地里也提供咖喱香腸。如今,咖喱香腸已經成為德國飲食文化中的地標性產品食品,前德國總理格哈特·施洛德最著名的咖喱香腸愛好者,柏林還形成了一套不成文政治傳統——每位角逐柏林市長候選人都會到咖喱香腸攤前拍一張照片以示親民作風。
3
德國豬肝腸
德國豬肝腸(德語Leberwurst、荷蘭語Leverworst)是德國和荷蘭當地一種香腸。有趣的是,雖然叫豬肝腸,但主料都是豬肉,豬肝實際重量的10%-20 %,以保證香腸有足夠的豬肝口味。德國每個地區有自己做豬肝腸的方法。與之類似,德國還有一種Kalbsleberwurst香腸——直譯為「小牛肝香腸」,但通常不含小牛犢的肝臟,而是添加入小牛肉而成。
4
德國下午茶香腸
德國下午茶香腸(Teewurst)得名於人們吃下午茶時,愛將這種內含30%至40%脂肪的香腸肉醬擠出塗抹在三明治上吃。這種香腸誕生於19世紀中葉波美拉尼亞Rügenwalde(今波蘭的Darłowo),其製法並不複雜:由兩份未加工的豬肉(有時是牛肉)混上一份煙肉剁碎,用山毛櫸木熏制後,將肉塞進腸衣,然後放7到10天使香腸成熟即可。
5
德國油煎香腸
紐倫堡中央廣場上的攤位出售的德國油煎香腸
德國油煎香腸(德語Bratwurst)是一種由小牛肉、豬肉或牛肉製成的德國香腸,其名稱源自古高地德語"brätwurst",由「brät-"(絞肉)和"-wurst"(香腸)組成,這生動地說明了香腸的製法。不過,如今德國人多將"brät-」和德語動詞"braten"(油煎、烤)聯想在一起。
德國總理默克爾親自品嘗德國油煎香腸
德國油煎香腸多以油煎或燒烤,有時用高湯或啤酒一起烹煮,搭配德國酸菜、薯泥和烤洋蔥食用,是最常見的德國快餐食品。切碎的德國油煎香腸也可以加辣的或甜德國芥末和番茄醬(如德國咖喱腸),佐以一片吐司食用,有時佐以硬德國卷和小麥啤酒。
6
思華力腸
思華力腸(Cervelat)是流行於德國及瑞士的一種以豬肉和豬腦製成的香腸,起源於拉丁文cerebrum(「腦子」)一詞,不過今天的思華力腸已經不含有豬腦了。德國思華力腸是一種未加工的香腸,由剁碎的豬肉、牛肉和煙肉冷熏一天製成,通常用來製作烤香腸。
7
法蘭克福腸
法蘭克福腸(德語Frankfurter Würstchen)是德國一種由豬肉(有時會混合其他肉類)摻入腸衣製成的香腸,因起源於法蘭克福而得名。一般只需用水烹煮八分鐘至熟即可食用。有時候,人們也用法蘭克福腸製作熱狗食用,因此法蘭克福腸又有「熱狗腸」之稱。
說起來,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啤酒節還有不到一個月就要開始啦!
這個已有二百多年歷史的啤酒節可是慕尼黑一年中最盛大的活動,每年九月末到十月初在德國的慕尼黑市中心舉行,持續兩周。
不如,趁著假期奔嚮慕尼黑,
一手啤酒,一手地道的德國香腸,美哉美哉。
是不是......蠢蠢欲動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