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門的時候遇上一份擺地攤甩賣大蘿蔔的,兩元一個,有青皮的有紅皮的,我一直很喜歡用紅蘿蔔做餡,所以今天就決定用它做個薄皮餡餅了。
小時候,我家裡父母都不擅長做飯,關於餡餅,有兩次特別深刻的記憶,都不是家裡做的。
一次是大概四五歲的年紀,在農村,鄰居家烙了餡餅,特意端了幾張給我家嘗嘗,記得很清楚是韭菜餡的,沒有肉,油也沒放多少,但我們家三個人越吃越香,愣是沒吃夠,然後倆大人一致決定派我再去討要幾張,我傻了吧唧咧著嘴就去了,後來每次想起來,那時候好無恥啊!估計當天鄰居家沒吃飽!這麼多年,再吃韭菜餡餅,無論多好吃,就是找不回當年那個味了。
另外一次,是上小學了,過年的時候跟著大人走親戚,在路邊等公共汽車,車站旁邊是夫妻倆賣餡餅的,於是就順便在那裡吃早餐,那個餅是純肉餡的,我看著兩人十分熟練的用手揪下一個個小麵糰,那手就像是電子的,麵糰大小出奇的一致,包餡更是快,幾乎是在手裡轉了三兩下,就啪的一聲甩到案板上了,看的最饞的是將餅按扁下鍋,鍋底的油滋滋啦啦一陣響,輕煙升起,原本白色的麵餅很快就金燦燦的飄出香味,一時看得入神,就把手裡拎著的兩瓶酒給忘了,手一晃悠,「砰」的一聲悶響,瓶子撞路邊石頭上了……家裡珍藏了大半年的好酒打算送親戚的!
後來我一手舉著餡餅啃,一邊看著老爹又從路邊商店裡買了兩瓶稍差的酒出來。兜里錢不多,但總不能空手去。他是溫和樂觀的人,雖然心疼,卻並沒有責怪我,然而這一次的吃餅經歷,我卻是過了三十幾年都沒能忘!
如今的我,是個愛做飯的媽媽,我希望我的孩子無論以後飛得多高,家裡的飯菜永遠是他記憶中最好吃的,家在他心裡永遠是最溫暖的地方。
食材:
麵粉
肉末、蘿蔔、香菜
雞蛋、蔥、姜
鹽、醬油、蚝油、花椒粉
做法:
首先說一下我今天用的餡:紅皮大蘿蔔(重1200g,實際用了半個)、豬肉末350g、香菜兩棵。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我本人一直很喜歡這個搭配,但肯定不是所有人都喜歡,各人按自己的口味隨意吧。
300克麵粉,加少許鹽(大約2g)。
慢慢加水,這個面是要軟軟的,我這裡加了大約270ml,也就是說面跟水的比例都快接近1:1了。
不同的麵粉吸水性是有差別的,小夥伴們做的時候看情況調整,通常我們做麵食都是在這一步先攪成面絮,但今天這個面你如果是攪成絮狀,那就是水還不夠,要繼續加到感覺已經揉不成團了。
用筷子一直攪至光滑無顆粒,面太軟,根本揉不成團的,所以一直用筷子攪就行。然後找個蓋子蓋好或者包上保鮮膜,讓它充分醒發,至少半小時吧。
我們都知道外面賣的餡餅特別好吃,我曾經觀察過他們的面,感覺比這個還要更軟,在大大的盆里軟趴趴到幾乎都要能流動的樣子。
醒面的時間正好調餡。大蘿蔔去皮,擦成細絲,因為絲稍有點長,所以用刀簡單地切幾下,不用切得太碎。切好後給蘿蔔絲撒少許鹽拌一拌,腌上一會兒,腌出水分後,攥干備用。
肉餡里加入各種調味料,蔥花、薑末、鹽、醬油、蚝油、花椒粉和一個雞蛋。
用筷子順著一個方向攪拌均勻。
擠去水分的蘿蔔絲和切碎的香菜,一起加進去,攪拌均勻。
要注意的是這一步不要進行得太早,等即將要包的時候再加蘿蔔,因為肉餡現在是鹹的,蘿蔔過早加入容易出湯。
加一勺油攪勻,可以更好的鎖住水分。
醒好的面倒在案板上,因為面軟,所以要提前在案板上多撒些乾麵粉,在乾粉中滾一滾,再上手就沒有那麼粘了。
不用揉,直接整理成長條狀。
分成若干個小面劑子,我做餡餅喜歡小個兒薄皮兒,所以每個面劑子大小基本都是和餃子皮差不多,只稍大那麼一點點。這些食材大約是能做十五六個吧。
取一個小劑子,用手整理一下,成圓形。
然後可以用擀麵杖擀開擀薄,也可以直接用手按開,放上餡,我一般都是用手按。
餡要多放點,不用怕包不上,儘管將餅的邊緣抻抻拽拽,將將能包起來就行。
按扁。
平底鍋或者電餅鐺預熱刷油,放入做好的餅坯。
蓋上蓋子燜一會兒。如果直接蓋電餅鐺的上蓋,我覺得做出來的餅稍稍有點干,所以通常都是自己另找個蓋子。
三分鐘左右翻個面。
感嘆一下,電餅鐺最大的妙處就是火候比較均衡好掌握,省心。
再烙個兩三分鐘,餅中間高高鼓起又落下,另一面也金燦燦的,就可以了。
皮很薄,剛出鍋時候是酥的,即使放涼了,也是軟軟的,不會硬邦邦。
如果你也有想咬一口的衝動,那就趕快做起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