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金壁:也說「坐甲」

2023-08-10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富金壁:也說「坐甲」

《左傳·文公十二年》:「秦軍掩晉上軍,趙穿追之不及。反,怒曰:『裹糧坐甲,固敵是求。敵至不擊,將何俟焉?』」此「坐甲」究為何義?

清光緒壬辰年寶善堂刻紅印本《春秋左傳》

舊注的第一種意見,是坐於甲上。

孔穎達疏:「甲者,所以制御非常。臨敵則被之於身,未戰且坐之於地。」日竹添光鴻會箋:「坐甲猶曰衽金革也。衽,臥席也。坐臥不離甲,故曰衽。但彼言身安金革之意,此則直藉甲於地而坐其上耳。藉甲而坐之以待敵,使及敵至可亟擐也。」

第二種意見,謂披甲坐以待敵。

惠棟補註:「昭廿七年傳云:『吳王使甲坐於道。』《荀卿子》云:『庶士介而坐道。』故云坐甲。」(按,王念孫《讀書雜誌·荀子》謂「坐道」當從呂本作「夾道」,披甲夾於道側,以御非常)。惠棟補註、楊伯峻注與趙生群《左傳疑義新證》、《詞源》《漢語大詞典》皆主此說,亦即《墨子間詁·迎敵祠》「百甲坐之」孫詒讓引俞樾雲「言守門者皆甲而坐也」之意。

筆者以為,「坐」以「蹲踞」為本義,又有「止息」等引申義;「甲」以「皮甲」為本義,又有「甲士、軍隊」等引申義:故「坐甲」亦有多義。

前所討論者,乃何為「坐甲」之本義;「坐甲」尚有多個引申義。《辭源》僅釋其本義;《漢語大詞典》列本義與一個引申義「置設警衛」,比《辭源》有進步而未臻完善。

《辭源》第三版

今分述如下:

一、「坐甲」本義為「披甲坐以待敵」,表示緊張待戰。

為什麼「坐甲」表示準備隨時出戰?因為古人著的是皮甲,戰前必得用一番功夫,一絲不苟地披掛,故古小說常說「披掛上馬」是也;皮甲束縛身體,俯、臥、伏皆受限制,故「介冑之士不拜」也(《左傳·成公二年》「韓厥執縶馬前,再拜稽首」是特例);岑參詩「將軍金甲夜不脫」,是夜臥亦著甲,《禮記·中庸》所謂「衽金革」,故可「鎧甲生蟣虱」也。

因著甲、解甲都很麻煩,所以為了能隨時投入戰鬥,甲士寧可克服這種束縛身體的不便,少憩息時則著甲蹲踞於地,而不暫解甲。

日竹添光鴻箋中前一段倒是對的:「坐甲猶曰衽金革也。衽,臥席也。坐臥不離甲,故曰衽。」而坐不離甲,即是著甲而坐(坐甲);臥不離甲,即是著甲而臥——「坐臥不離甲」,豈是坐臥於甲上乎?那又何必?又何能使「鎧甲生蟣虱」也?

且其後一段「但彼言身安金革之意,此則直藉甲於地而坐其上耳。藉甲而坐之以待敵,使及敵至可亟擐也」,更為曲說,因為「及敵至」方「亟擐」甲,根本來不及。且又何必故作從容,冒險而倉促其事?縱敵未至前,百步之外,強弓勁弩,矢如飛蝗,猝然而至,甲坐於股下,士何以自御?《漢書·鼌錯傳》「甲不堅密,與袒裼同」,況無甲乎!

《漢語大詞典》

再說,古人「裹糧坐甲」「枕戈坐甲」表示準備隨時出戰,兼形容求戰心切。是「藉甲而坐之以待敵,使及敵至可亟擐也」,還是著甲坐而待之,更能表現緊張備戰、迎戰心切的情勢,而與岑參詩「將軍金甲夜不脫」之情致相類呢?此必有能辨之者。

並且《晏子春秋·內篇諫下·景公獵休坐地晏子席而諫》「臣聞介冑坐陳不席」、《左傳·昭公二十七年》「王使甲坐於道」,《左傳·襄公十八年》「(齊殖綽、郭最)皆衿甲面縛,坐於中軍之鼓下」杜預注「衿甲,不解甲」,皆證明古人有時著甲而坐。這是我們不取《左傳》「坐甲」孔穎達疏與竹添光鴻箋說的原因。

披甲坐以待敵,之所以視為「坐甲」的本義,是因為其中兩個詞素「坐、甲」皆用其字本義;且《左傳·文公十二年》「裹糧坐甲」為已知文獻中「坐甲」的較早例句。

不過「坐甲」兩個詞素間的結構關係,並非「坐於甲」,而是「以甲坐」(披甲而坐)。類似的用例是「坐盜」——因盜竊罪而坐在嘉石上示眾(《漢語大詞典》雖未收此詞,但筆者以為當收。見《周禮·秋官·朝士》及《大司寇》文、鄭玄注、孔穎達疏,茲不贅)。

《漢語大字典》

「坐甲」的這個本義「披甲坐以待敵」為古來多數學者所公認,使用較廣。《左傳》之外,又如:

1. 劉義慶《世說新語·方正》「此必辛佐治也」劉孝標註引《晉陽秋》曰:「而擁大軍禦侮於外,不宜遠露怯弱之形,以虧大勢,故秣馬坐甲,每見吞併之威。」

2. 《周書·文帝上》:「枕戈坐甲,指日相見。幸圖利害,無貽噬臍。」

3.又《武帝下》:「帷幄獻兼弱之謀,爪牙奮干戈之勇,贏糧坐甲,若赴私讎。」

4.《北史·周本紀上》:「銳師百萬,彀騎千群,裹糧坐甲,唯敵是俟。」

5.《舊唐書·薛收列傳》:「大王親率猛銳,先據成皋之險,訓兵坐甲,以待其至。」

6.《金史·完顏仲元列傳》:「今將坐甲待敵,則師老財殫,日就困弊。」

8.清李元度詩《除夕前二日,得笛人兄肅州來信》:「竟獲添丁喜,渾忘坐甲勞。玉門關外路,未合老班超。」

諸例皆說披甲坐以待敵,其中3.說「若赴私讎」,指《禮記·曲禮上》所謂「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即隨時做好報仇的準備;8.說「坐甲勞」,明「坐甲」不輕鬆也。

《禮記正義》

二、駐軍,屯兵(古常作「頓兵」),是由「坐甲」的 「披甲坐以待敵」本義引申出來:

9.《晉書·食貨志》:「此後關東遇水,民亡產業,而興師遼陽,坐甲江甸,皆以國乏經用,胡可勝言。」

10.《南齊書·蕭穎胄列傳》:「今坐甲十萬,糧用自竭。」

11.又《沈文季列傳》:「緣邊戍卒,坐甲千群。故宜盡收地利,因兵務食。緩則躬耕,急則從戰。」

12.《梁書·武帝本紀上》:「公御此烏集,陵茲地險,頓兵坐甲,寒往暑移,我行永久。」

13.《舊唐書·李光弼列傳》:「河東節度副大使、薊國公光弼,全德挺生,英才間出,干城禦侮,坐甲安邊。」

諸例皆指長期駐兵。

清同治十一年浙江書局刊《舊唐書》

三、陳列兵士,設置警衛。

此義從「駐軍,屯兵」義引申而來,但這「坐甲」往往是臨時的、專為行某事或警戒不虞而陳兵或伏兵,與「駐軍,屯兵」義顯然有別。《漢語大詞典》增設此義項是正確的:

14.《宋史·王超列傳》:「太后崩,有司請衛士坐甲。德用曰:『非故事也。』不奉詔。」

15.又《儀衛志三》:「車駕至青城,則周衛行宮及壇內外。其青城坐甲布列三百三十六鋪。」

16.《周禮·天官·宮正》「國有故,則令宿」王安石《周官新義》:「則若今坐甲。」

17.宋周密《齊東野語》卷三:「彥逾遂以內禪事語之,……杲矍然而起曰:『敢不效使令。』遂與區處發軍坐甲等事。」

18.元馬端臨《文獻通考·王禮考》:「嘉佑八年三月,仁宗崩,英宗即位於東階。是日小斂,命衛士坐甲東門三日。」

此類「坐甲」與《史記·吳太伯世家》「四月丙子,光伏甲士於窟室,而謁王僚飲。王僚使兵陳於道」的「伏甲士、使兵陳」事相類。此事《左傳·昭公二十七年》作「王使甲坐於道」。

坐甲,又稱「坐組甲」。因「組甲」也是甲,是用絲繩連綴皮革或金屬片而成。「組甲」

也指甲士。《左傳·襄公三年》:「使鄧廖帥組甲三百,被練三千,以侵吳。」杜預註:「組甲、被練,皆戰備也……被練,練袍。」

清永懷堂刻本《春秋左傳》

此「組甲、被練」指披組甲、被練之甲士。晉左思《吳都賦》:「觀鷹隼,誡征夫,坐組甲,建祀姑。命官帥而擁鐸,將校獵乎具區。」此「坐組甲」亦(為田獵)「陳列兵士,設置警衛」之意。

例16.「國有故」,強調此類「坐甲」用於發生國家大事(國君或太后死亡、皇位交接、君王出行等非常狀況)時採取警戒措施。

「則令宿」之「宿」,《漢語大詞典》釋為「指夜間守衛」,引鄭玄注引鄭司農曰:「宿,宿衛也。」《漢語大字典》則釋為「值宿守衛」,正舉《周禮·天官·宮正》「國有故,則令宿」例,並引鄭玄注引鄭司農曰:「令宿,宿衛王宮。」而吾人當知,鄭司農之所謂「宿衛王宮」,正釋「宿」字,則「宿、衛」一義,「宿」亦「衛」也。

《漢語大詞典》與《漢語大字典》的編者拘泥於「宿」(夜止)之本義,而未注意到「則令宿」之「宿」已是其引申義「守衛」,故或釋為「指夜間守衛」,或釋為「值宿守衛」,皆將「宿」理解為「夜晚」,是既不知「宿」(夜止)之本義與其引申義「守衛」之區別,又誤解文義:以為「宿衛」只是夜間守衛。殊不知一旦「國有故」,則無論白日黑夜皆須戒備警衛也。

宋舒繪王安石像

王安石釋為「若今坐甲」,正說明宋代「坐甲」仍為「宿衛」(守衛)義,亦說明王安石確知「國有故,則令宿」中「宿」的意義是「戒備警衛」,而非守夜或「值宿」,故以「坐甲」釋之,因「坐甲」(派兵戒備警衛)實無論白日黑夜也。

四、止兵,按兵,息兵。

因「坐」有「休止」義,故「坐甲」有「止兵,按兵,息兵」義:

19.《南齊書·東昏侯本紀》:「眾皆怠怨,不為致力。募兵出戰,出城門數十步,皆坐甲而歸,慮城外有伏兵。」

20.《魏書·李寶列傳》:「諸軍皆坐甲城下,欲以不戰降賊。」

21.又《羌姚萇列傳》:「太祖知興氣挫,乃南絕蒙坑之口,東杜新坂之隘,守天渡,屯賈山,令平水陸路絕,將坐甲而擒之。」

22.《南史·江子一列傳》:「東宮直殿主帥子五并力戰直前,賊坐甲不起。子一引矟撞之,賊縱突騎,眾並縮。」

23.《孫子·虛實篇》「攻其所必救也」何氏註:「唐馬燧討田悅……燧乃坐甲,令無動。」 24.《資治通鑑·唐紀六十九》「淮南節度使高騈遣其將張璘等擊黃巢」胡三省注引《續

寶運錄》:「於是高駢乃引淮水繞江都城三重,坐甲不討,黃巢自此轉盛。」

25.《古本董解元西廂記》卷三:「又曰:『軍中不叛者,東向棄杖坐甲;叛者西向作隊,以備死戰。』言迄,軍眾皆棄杖向東坐甲。」

《董解元西廂記》

例25.「東向棄杖坐甲」正與「西向作隊,以備死戰」相對,明「坐甲」即是「不戰」。此類「坐甲」,與「休甲、按(案)甲、息甲」「按兵、寢兵、偃兵」等用法同,則其義益明矣:

26.《史記·春申君列傳》:「王之功亦多矣。王休甲息眾,二年而後復之。」

27.又《淮陰侯列傳》:「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鎮趙撫其孤。」

28.《晉書·載記·石勒上》:「今宜班師息甲,差選良守。」

29.《史記·周本紀》:「王案兵毋出,可以德東周。」

30.又《匈奴列傳》:「北州已定,願寢兵休士卒養馬,除前事。」

31.《淮南子·齊俗》:『故當舜之時,有苗不服,於是舜修政、偃兵,執干戚而舞之。」

有以「坐甲」為「坐陣」者,古確有 「坐陣」,是「坐甲」而成,但「坐甲」非「坐陣」。我們尚未確認有證明「坐甲」為「坐陣」之例,其文「坐甲」例句分析歸類亦多有舛誤,故暫不從其說。

清嘉慶藤花榭仿宋刻本《說文解字》

又,其文謂「又或因《說文》古文字形像兩人對坐訴訟,『坐』又有『辯訟曲直』義,可引申為『因……獲罪』之義」,亦非允當。「坐」古文字形像兩人對坐於土上,故其本義即為「一種止息方式」,類似於今之「坐」。

因古代獄訟,控辯雙方對坐於廷中爭辯是非曲直,故法庭辯訟也叫「坐」。而上文已提及,古人犯輕罪,常被罰坐在朝廷外嘉石上示眾數日,故「坐」又引申為「因……獲罪」之義(見《周禮·秋官·朝士》及《大司寇》文)。

結語:

綜觀史籍,「坐甲」之例甚多,然或屬其本義「披甲坐以待敵」,或屬其引申義「駐軍,屯兵」「設置警衛」「按兵不戰,息兵」,蓋不外上述四種。

富金壁:「因勢利導」與「人自為戰」

富金壁:何謂「徼福於某」

富金壁:點金成石——錢文忠整理《尚書古文疏證》失誤舉例

富金壁:《論語》識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f0ee6d385626a933dc30cffa8587bc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