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戰略對接 中國與東協雙向投資超3800億美元

2023-12-18     中國經營報

原標題:深化「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戰略對接 中國與東協雙向投資超3800億美元

本報記者 索寒雪 北京報道

「我們正在跟隨中國企業『走出去』,在『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承擔更多的項目。」參與雅萬高鐵數字孿生技術的企業負責人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雅萬高鐵採用最新的數字孿生技術,節省了1.85億美元的施工成本,並將施工周期縮短了6個月。」

雅萬高鐵被認為是中印尼共建「一帶一路」合作的「金字招牌」。共建「一帶一路」以互聯互通為核心,破除各種壁壘,暢通內外循環,形成了物暢其流、政通人和、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近日,國家發改委對外公布的6本共建「一帶一路」系列藍皮書,系統總結了我國與共建國家統籌推進「硬聯通」「軟聯通」「心聯通」的合作成效。

十年來,基礎設施「硬聯通」碩果纍纍,我國與東協、非洲以及拉美和加勒比國家互聯互通水平明顯提升;規則標準「軟聯通」穩步推進,在推動綠色標準、中醫藥國際標準制定等方面邁出堅實步伐;與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持續深化,構建了多元互動、百花齊放的人文交流大格局。

在東協設立6500家投資企業

據了解,雅加達至萬隆高速鐵路將緩解這兩座城市之間的交通擁堵狀況,該項目路線全長143公里,沿途設計了多種建築,中外團隊開發了互聯數字化生態系統,該集成式解決方案簡化了工作流,提高了效率、設計質量和計算能力,節省了1.85億美元的施工成本,並將施工周期縮短了6個月。

「這項技術將引導我們邁向數字化施工,實現可持續交通的新時代。」參與雅萬高鐵數字孿生技術的企業負責人向《中國經營報》記者表示。

12月15日,國家發改委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介紹共建「一帶一路」系列藍皮書有關情況,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承擔著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的職責。

雅萬高鐵對共同推進全方位互聯互通起著示範帶動效應。

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開放司司長徐建平表示,我們將共同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持續釋放《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紅利,以中國—東協自貿區3.0版談判為契機,進一步提升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共同推進全方位互聯互通,持續釋放中老鐵路、雅萬高鐵示範帶動效應,推動西部陸海新通道全面提質增效,積極構建智慧物流網絡,為全方位拓展互利合作、維護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暢通提供有力支撐。

他表示,將不斷推進互聯互通。統籌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深化規則標準「軟聯通」,鞏固與共建國家人民「心聯通」,構建高水平立體互聯互通網絡,夯實民心民意根基。

近年來,中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一道紮實推進健康絲綢之路和綠色絲綢之路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

記者從發改委獲得的數據顯示,中國和東協已成為相互投資最活躍的合作夥伴。截至今年7月,中國與東協累計雙向投資額超過3800億美元,在東協設立直接投資企業超過6500家。中國與東協10個國家簽署了雙邊投資協定,與柬埔寨、寮國、越南等國簽署了產能合作文件,共同建設了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經濟特區、泰國中泰羅勇工業園和中馬、中印尼「兩國雙園」等產業園區,雙方產業鏈供應鏈聯接更加緊密。中國—東協博覽會和中國—東協商務與投資峰會已經成功舉辦20屆,成為了中國—東協深化和擴大經貿合作的重要平台。

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中國醫療隊

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會同中央對外聯絡部、科技部、生態環境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門分別研究編制了共建「一帶一路」民心相通、創新絲綢之路、綠色絲綢之路、中醫藥國際合作、中國東協發展、中非發展、中拉發展7本藍皮書,系統闡述了共建「一帶一路」在這些重點領域和重點區域合作的發展成效、啟示和未來展望。

其中,《創新絲綢之路發展報告》藍皮書已於11月6日在首屆「一帶一路」科技交流大會上公開發布;其他6本藍皮書近日正式發布。

藍皮書指出,衛生健康是全球面對的共同課題,健康絲綢之路為維護人類生命健康作出了積極貢獻,共同應對公共衛生挑戰。

國家發展改革委區域開放司司長徐建平表示:「中國已與16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了衛生合作協議,發起和參與中國—非洲國家、中國—阿拉伯國家衛生合作等9個國際和區域衛生合作機制,與共建國家持續加強傳染性疾病聯防聯控合作。新冠疫情暴發後,中國向120多個共建國家提供抗疫援助,向共建國家提供20多億劑疫苗,與20餘個共建國家開展疫苗生產合作,提高了疫苗在共建國家的可及性和可負擔性。」

中國幫助共建國家培養數萬名衛生管理、公共衛生、醫學科研專業人才,向76個國家和地區派出中國醫療隊,赴30多個國家開展「光明行」「愛心行」「微笑行」等活動。中國已與14個共建國家簽署傳統醫藥合作文件,建設了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推動百餘種中成藥在共建國家以藥品身份註冊上市。越來越多的共建國家在本國法律法規體系內對中醫藥發展予以支持。

15億成立生物多樣性基金

據了解,中國同共建國家一道,實施了一批綠色、低碳、可持續的風電、太陽能發電項目,為共建國家能源供給向高效、清潔、多元化方向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中國與共建國家合作開展的蒙內鐵路、中老鐵路、印尼青山工業園、寮國萬象賽色塔低碳示範區等一批標誌性項目中,廣泛融入了綠色理念和中國技術,這對減少污染和溫室氣體排放、帶動當地經濟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共建國家政府和民眾的廣泛讚譽。

徐建平說:「下一步,我們將與共建國家攜手提升綠色發展合作水平,全面夯實綠色發展合作基礎,拓展綠色發展合作空間;強化綠色發展夥伴關係,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增效;共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共同提高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記者從生態環境部了解到,中國與39個共建國家簽署48份氣候變化南南合作文件。與寮國、柬埔寨、塞席爾、巴布亞紐幾內亞合作建設低碳示範區。與衣索比亞、巴基斯坦、薩摩亞、智利、古巴、埃及等共建國家開展70餘個減緩和適應氣候變化項目,援助應對氣候變化相關物資包括氣象衛星、光伏發電系統和照明設備、新能源汽車、環境監測設備、清潔爐灶等。開展應對氣候變化南南合作能力建設培訓項目,為120多個共建國家培訓2300餘名應對氣候變化領域的官員和技術人員,幫助共建國家提升應對氣候變化能力。

生態環境部國際合作司二級巡視員崔丹丹介紹,中國率先出資15億元人民幣,成立昆明生物多樣性基金,支持發展中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同時,中國企業在投資建設境外項目時,充分考慮生態環保因素,有效保護當地生物多樣性。比如在巴基斯坦,中國企業承建喀拉蚩至拉合爾公路時,在公路沿線植樹近30萬棵,植草500多萬平方米,為當地環境綠化和生態環境保護作出貢獻。在加納,中國企業在建設特馬港新貨櫃碼頭時,專門建立了「海龜孕育中心」,實現海龜就地保護。

據了解,中國作為主席國,成功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推動達成具有歷史性的、兼具雄心又務實平衡的「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中國開啟了全球生物多樣性治理的新篇章,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認可。」她說。

(編輯:郝成 校對:顏京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dbcdce9a63f015974d043dff0fde1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