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某一天,一則普通的銀行防詐騙微博下突然被罵聲淹沒。
如果不明就裡,一定會覺得很匪夷所思。
仔細一看,倒是跟銀行無甚關聯,原來大家的矛頭直指某個人。
究竟這個劉某做了啥天理難容的事,搞得大家這麼憤怒?
仔細了解後,簡直毛骨悚然。
一天,某小區居民聽到一戶人家裡不斷傳出大喊大叫的聲音,不堪其擾的鄰居報了警。
結果發現,製造出這麼大動靜的是一名17歲的少年,他的媽媽聲稱孩子患有「焦慮抑鬱症」,大喊大叫,是因為發病了。
這個媽媽,就是開頭微博下大家都在罵的劉某。
劉某兩口子都在銀行工作,擔任管理職位,在外人看來是妥妥的精英人士;
但他們唯一的兒子卻患有如此嚴重的心理疾病,實在令人唏噓。
到底是什麼原因,讓這對「值得同情」的精英父母被罵得體無完膚?
早些時候,在劉某一家所住的小區里,有居民曾經撿到過一隻受傷嚴重的緬因貓,生命垂危沒能救活。
社區寵物店主有點印象,劉某曾帶這隻貓來寵物店做過驅蟲,並且劉某之前領養過的一隻貓咪也不知所蹤。
大家早就覺得不對勁,借著這次報警的契機,在社區工作人員的見證下,劉某迫於壓力承認了自己一直通過領養、購買等手段搜羅來貓咪,供有焦慮抑鬱症的兒子虐殺的事實!
該社區愛寵人士曝光的一些視頻里,小貓被剝皮、眼球爆裂、下顎骨被掰斷……被折磨得不成樣子,殘忍程度令人髮指:
很難想像一個17歲的男孩能惡劣到這種程度。
而面對兒子的此種變態行為,身為父母的劉某夫婦不但不想制止,反而助紂為虐,幫兒子找貓來虐,事後料理殘局並想盡各種辦法為兒子遮掩。
這就導致了17歲的兒子更加有恃無恐,變本加厲,虐貓成癮……
這次也是因為正好家裡無貓可虐,無法滿足病態慾望的他抑制不住自己的情緒,最終鬧出了擾民的大動靜。
人前光鮮亮麗銀行高管,人後放縱兒子虐貓成癮。
這種極具衝擊力的扭曲事件很快被送上了熱搜,被廣大愛心人士怒火洗刷的劉某稱:
「所有的報應都放在我身上,我很痛苦……」
如此痛苦,可見她也明白兒子這種行為是有很大問題的,她也不想如此;
可想出的辦法卻如「飲鴆止渴」一般,能讓孩子舒服一會兒是一會兒,此刻先安靜了再說,絲毫沒有考慮過更長遠的問題。
或許,這對父母也跟某些人的想法一樣:
「不就是只貓嘛,又沒殺人放火,至於這麼情緒激動,小題大做?
人不比貓重要?」
非也,大家還記得今年5月,北京一名16歲男生張某造成2死4傷的惡劣案件嗎?
在張某的課本上,就發現了「虐待」和「暴力」等元素的塗鴉。
國外曾有一項調查統計數據,大多數暴力犯罪的罪犯,都有早年虐待動物的經歷,其中很多甚至還是未成年人:
而他們中幾乎所有人,都有不幸的童年經歷。
這至少向我們證明兩件事——
其一,對於「父母放縱17歲兒子虐貓」這件事,有必要引起足夠的警惕和重視。
雖然「未成年人虐貓」這件事本身不見得能被法律制裁,但這樣漠視生命,沒有敬畏之心的一家人,很難不讓其身邊的同事、鄰里等感到恐懼不安,他們身上的不確定因素太大了。
在面對網友指責時,這個虐貓的男孩就非但沒有一點悔過、恐懼,反而表示「罵吧,越罵我越興奮」。
讓人不寒而慄。
其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
這個17歲的少年所受的家庭教育出了問題,而且是長期的、甚深的問題。
虐貓男孩是否真的有焦慮抑鬱症,他從小到大經歷了什麼,我們無從得知。
但這種「變態行為」都具有一些共通的底層邏輯。
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
虐待行為其實是個體無法消化挫折的一種外部表現。
當受挫折程度超過個體的控制水平,伴隨著明顯的心理宣洩,他們只能借虐待其他弱小來表明自己的「強大」,以尋找畸形的內在平衡。
童年能經歷的「無法消化的挫折」,不僅僅指明晃晃的「粗暴教育」,還可以有很多種形式……
或許,是像我們曾經寫過的女星狄鶯,和她的兒子孫安佐那樣——
孫安佐從小到大,狄鶯每天花七個小時盯著他吃飯;
一直到孫安佐15歲,母子倆仍然同床共枕,媽媽寸步不離照顧兒子的衣食起居。
表面上看對孩子十分「溺愛」,實際上這種密不透風的關愛侵占了孩子的身心,是一種可怕的吸食和變相的虐待。
一具身體只能容納一個靈魂,被吸食的孫安佐到18歲,仍然生活不能自理,甚至都無法獨自出門。
孫安佐只能想其他辦法來建立和真實世界的聯結感,刷自己的存在感,終於——有一天他聲稱要去學校射殺,隨後他身上被警方搜出一把手槍和1608枚子彈。
或許,是像《狗十三》里的李玩那樣,失去最珍愛的夥伴的痛苦,生命中最真摯的感情,因為丟的僅僅是一隻小狗,而被視而不見,被冷漠踐踏。
「情感需求」,似乎永遠不如外在現實需求那麼重要,因而這種「虐待」更隱蔽,更容易「積弊成疾」。
曾經就有一位媽媽問過這樣一個問題:
「大女兒有嚴重抑鬱症,一度鬧到想要自殺的地步,為了哄她開心養了只小狗。
小狗的陪伴確實讓大女兒狀態好了不少,可小女兒有點狗毛過敏,沒法繼續養了。
我該怎樣說服大女兒把狗送走?」
不想想其他辦法,而是直接作出「犧牲大女兒」的選擇,不難猜到為何大女兒會病得如此嚴重了。
「我也是沒辦法,情緒生(大)病哪有身體生(小)病重要啊!」
這位媽媽大約是這樣想的吧,不能說不對,只能說本末倒置,主次不分。
近幾年,在家庭教育中流行著各種各樣的「教育」:性教育、挫折教育、自驅力教育……
其中還有個「生命教育」,旨在引導孩子珍惜生命,懂得生命的價值。
可什麼樣的教育,都比不上父母的身體力行。
有這樣一個故事:
戰亂年代,一個爸爸送給孩子兩條小金魚。
沒過多久,孩子爸爸在戰亂中以身殉職了。
媽媽帶著孩子們逃難,戰火紛飛中,仍然不嫌麻煩放棄了一些財物帶上了兩條小金魚。
因為這不僅僅是爸爸送給孩子的禮物,更是兩條鮮活的生命。
其實啊,根本就沒有什麼單獨拎出來自成一套的「XX教育」,所有的教育,都是散落在這樣的小細節當中,被一個孩子自行整合成未來的處世哲學。
可以不愛,請別傷害。
對小動物是這樣,對孩子亦是如此;
對待生命的態度,大抵都是相通的。
作者介紹
阿怪,尹建莉父母學堂原創內容編輯,育兒工作者,不斷學習和傳播育兒知識。養娃路上,我們一起成長。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尹建莉父母學堂ID:yinjianlifumuxuetang」,轉載本文請在公眾號發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