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啥體檢時只需做心電圖?哪些心臟檢查會有副作用?做還是不做?

2022-05-23     荊山浮屠話健康

原標題:為啥體檢時只需做心電圖?哪些心臟檢查會有副作用?做還是不做?

老張最近一段時間總是覺得胸口悶得慌,為此他去醫院進行了幾次檢查,醫生讓他做心電圖,不過結果都是正常的,過了一周左右的時間這種狀況依然沒有改變,他再次諮詢醫生,醫生告訴他可以考慮做一下24小時心電圖或者運動心電圖來了解心臟情況,必要的時候也可以考慮心臟彩超等檢查。

醫生的建議讓老張有點茫然,為什麼需要做這麼多的心臟檢查?為啥體檢的時候只需要做個心電圖呢?如果想完整地了解心臟問題,是不是這些檢查都要做呢?什麼情況下做其他的心臟檢查呢?

體檢都會做心電圖檢查,可以檢查出什麼?什麼狀況下要做運動心電圖?

心電圖檢查主要是檢測心臟的電活動。由於心電圖的設備簡單且容易獲得,檢查時又無輻射,能在短時間內發現問題,因此經常在體檢中拿來檢測是否有心房或心室變大、傳導異常、心律不齊(如早期收縮、傳導阻滯、心房顫動)等問題,目前也是大眾體檢的必要項目之一;此外,如果曾發生過心肌梗死或有缺氧情況時,也能從心電圖上看到相對應的變化,甚至於臨床診斷心臟問題,但無法由問診與聽診發現問題點時,也能從心電圖上進一步了解。可以說,心電圖可以對心臟的基本的情況有所了解,也能夠檢查不少心臟疾病,但心電圖有局限性,就是如果患者當下沒有異常,可能在心電圖中不會有顯示,那麼就需要進行其他的檢查了解疾病了。

一般來說,當病患主訴有心臟病症狀如輕微心悸、頭暈、胸痛、氣喘、疲倦時,臨床上為了了解症狀與器官的關聯性,就會建議進行壓力測試,也就是給心臟一定的壓力,更容易發現問題所在,因為在壓力情況下心臟更容易表現出異常,也就是運動心電圖,做進一步的確定;再者也可藉此觀察病患於運動時心臟的缺氧變化過程。通常運動心電圖會在病患出現胸悶情況前就發現異狀,因此有預警的作用。

過去運動心電圖是為了要檢查冠狀動脈心臟病,但如今已逐漸被其他檢查取代,目前運動心電圖檢查主要是檢查運動時誘發出的血壓變化、耐力、心肺功能與心律不齊等。

心臟超聲波可以檢查什麼?

心臟超聲波是以超聲波來看心臟的結構,但同時也能檢查心臟血流的速度,以及各部分心臟肌肉收縮的情形,它最大的好處是沒有輻射,幾乎沒有副作用,而且可以反覆操作、可以即時觀測心臟跳動的情況。

再者,超聲波是所有影像學中每秒能掃描張數最多的,看到的圖像也是最生動的。又因為能夠同時看到肌肉與血流的情況,可根據超聲波的情況來判斷心臟大小,每次收縮可以把多少血送出去,以及心臟瓣膜的功能,等於可以立即知道心臟的功能與結構。

目前心臟超聲波主要是做心臟彩超,影像更為豐富,對於疾病判斷更佳。

什麼情況下建議要做心臟冠狀動脈CT檢查?

心臟冠狀動脈電腦斷層檢查(也就是心臟CT),因為必須要打顯影劑來觀察,而且有一定的輻射顧慮,通常是做過詳細問診及心電圖等初步檢查評估,在審視病患接受此次檢查的利弊效益後才選擇。另外顯影劑可能會給患者腎臟帶來負擔,可能會出現一定的損傷,所以如果患者有腎臟問題,也需要進行利弊的評估;原則上,所有檢查都是醫生先評估患病的可能性或是疾病所帶來的風險,如果該檢查所得的信息足以影響處理方式時,才有執行該檢查的意義,如果感覺患者患病幾率並不大,那麼這種有損傷性的檢查沒有做的意義。

通常,當醫生懷疑有心臟冠狀動脈問題需要處理、且經評估患者屬於高危人群時,會直接進行心導管。相反地,如果是患者的心臟病症狀不典型、風險度又低,預期不需做介入治療,就可以通過此非侵入性又有足夠精密度的心臟冠狀動脈CT檢查來確認沒事,這時,檢查的價值就比較高。

心臟冠狀動脈CT除了可看到血管的狹窄度外,也能看到鈣化情況。一旦從該檢查中看到病患的心臟血管狹窄並不嚴重,但鈣化情況卻很普遍,足以認定該患者是冠狀動脈粥狀硬化負荷量高的人,這時會建議要更注意健康風險管控,例如更嚴格的控制三高等。

什麼情況下要做侵入性的心導管檢查?

一旦患者的心臟症狀典型、可能性高且具高度危險性時,或在心電圖、超聲波圖像下發現狀況不好,或有缺氧變化時,就建議要做侵入性的心導管檢查。

一般認為,如果已經做了心電圖或運動心電圖後,沒有發現異常,且日常生活的運動量高,症狀又不典型時,單靠藥物即可控制,除非在藥物控制下仍未獲得改善,臨床可見已經往高風險進展時,才會進一步建議做心導管檢查。

針對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需要做的完整心臟檢查及建議檢查時機?

嚴格來說,健康檢查的信息只針對每個時間點,但什麼時候會達到危險的臨界點無法預測;再者,心臟疾病並非早期介入就會有好的效果,能及早介入預防的,只有通過控制高血壓,血糖與膽固醇等危險因素,而這些項目也是完整心臟檢查中的必選項目。

以高危人群而言,如果不積極解決疾病的危險因素,就永遠處於危險狀況下。而這群人除了要定期量血壓、定期測心率外,還必須要積極調整生活作息、控制危險因素、規律運動,才能降低發病風險;

如果不是極高危的人群,而保有良好生活習慣,持續規律運動,其實可以觀察症狀,如果典型又發作頻率逐漸增加,此時再考慮接受完整的心臟檢查。

換一個角度來看,通常必須要規律做完整的心臟檢查的人群,是當病患已經有瓣膜問題,有並發肺動脈高壓等其他病程進啊站所帶來併發症、或是曾出現過冠狀動脈阻塞,為了要預防再次發生,就必須定期且規律的跟蹤以觀察其變化,各樣的疾病病程,有相對的觀察目標及最適切的檢查方法,可以和患者的心臟科醫生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21a3f05798df56d7bc8c18bed9df72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