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灣與《紅樓夢》有什麼關係?一個重大發現證明,曹雪芹葬於此

2023-09-26     少讀紅樓

原標題:張家灣與《紅樓夢》有什麼關係?一個重大發現證明,曹雪芹葬於此

2023年9月16日至17日,一場主題為「超越時空話紅樓」的紅學雅集活動在張家灣古鎮張家灣公園隆重舉辦,給全國廣大紅迷帶來了一場視聽文化盛宴。

張家灣鎮位於北京市通州區,為何這次由87版《紅樓夢》賈寶玉扮演者歐陽奮強發起主持的這場紅學雅集活動會將舉辦地選擇在張家灣古鎮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它距離北京城較近?

當然不是,這是因為張家灣古鎮和《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家族有很深的淵源,這裡的風土人情也對曹雪芹的小說創作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說起張家灣鎮和《紅樓夢》的淵源,還要從1968年秋冬時節開啟的那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平整大會戰說起。

當時的張家灣古鎮所在的張家灣村,有5個生產隊。其中第五生產隊位於村西面,這裡地處蕭太后河的北岸,地勢高風水好,墓地較多,此處土地面積廣袤,全村每天都出動上千勞力,在此熱火朝天開展土地大平整。

有一天,一個名叫李景柱的社員在蕭太后河附近無意間挖出了一塊青色墓碑石,碑石上刻的文字是「曹公諱霑墓壬午」。這下,社員們紛紛來了興趣,大家一致認為這裡可能有大戶人家的墳墓,於是繼續往墓碑所在地的地面深處挖去。果然,很快又從朽壞的棺木中挖出一具男性骸骨,可惜的是,除了一具死人的骸骨,一塊字跡模糊的石碑,掘地三尺,大家也沒能找到任何值錢的東西,於是,一眾社員們大呼失望,紛紛掉頭而去。

因為一無所獲,在社員們眼裡,這具死人骸骨自然也就沒有任何用處了,於是便被眾人隨意扔進旁邊的河溝里,那骸骨全身的骨頭架子,經這麼一挖一翻一扔,徹底散架了,零碎骨頭散落各處,自然也無人問津。

那位名叫李景柱的社員,些許識得幾個字,覺得墓碑或許還有些價值,於是,這天的日落時分,和堂弟李景泉二人將這塊墓碑用獨輪車運回了家中存放。

第二年春天,李景柱準備蓋新房,這塊墓碑就被當作房屋基石,字面朝下的壘在了東山牆下。這一塵封,就是22年。直到1991年的春天,李家再次翻新舊房,這塊墓碑石又被翻了出來。

這一次,這塊重見天日的墓碑條石,終於等來了自己的知音——著名紅學家馮其庸。

馮其庸先生自1981年來到張家灣,就曾多地實地考察留存在當地的曹家當鋪、舊時碼頭等遺址,對在這塊土地上出土及發現的古蹟,一件件都格外關注,自然也包括這塊墓碑石。

墓碑石重見天日之後,馮其庸多次來到張家灣,對其仔細觀察研究考證。

但見此石長100厘米,寬40厘米,厚15厘米,系沉積岩,左下處略有殘缺,碑文為楷書,陰面無記無序無立碑人姓名,非常符合明清時期文人為知己故交立碑的慣例,也符合晚年的曹雪芹窮愁潦倒的生活景況。

曹雪芹,名霑,字夢阮,號雪芹,《脂硯齋重評石頭記》第一回眉批雲,「壬午除夕,書未成,芹為淚盡而逝」,這些記述,都與墓碑上的七個字一一吻合。

又,墓碑所在的土地區域為扇形,當地人俗稱為「大扇地」此地北面為蕭太后河,西面為大高麗莊,方圓面積加起來,約有六百畝之多,當地人又呼之為「曹家墳」,恰與曹頫在給皇上的奏摺中所述相符:

江寧織造主事曹頫奏:奴才到任以來,亦曾細為查檢,所有遺存產業,惟京中住房二所,外城空房一所,通州典地六百畝,張家灣當鋪一所,本銀七千兩。江南含山縣田二百餘畝,蕪湖縣田一百餘畝,揚州舊房一所。此外並無買賣積蓄。(康熙54年7月16日)

1992年8月,經著名文物專家史樹青、金石專家傅大卣等確認此墓碑不是現代人偽造,碑是真的,沒問題。馮其庸老先生更大膽推證,曹雪芹確係在壬午年葬於張家灣曹家祖墳地無疑。

那麼,當年曹家為何要選擇在張家灣開當鋪、置產業呢?

這是因為,始建於明朝的張家灣古城,在明朝至清朝前期,商號林立,經濟繁榮,有「大運河第一碼頭」之稱。據明朝的《張家灣城記》記載:

自都門東南行六十里,有地曰張家灣。凡四方之貢賦,於士大夫之造朝者,舟至於此,則市馬僦車陸行之會,而百物之所聚也。

由這段記載可知,此地是水陸重鎮、交通要道。地以人興,自然商業發達,商鋪林立。至清初,此地有大小商鋪30餘家,當鋪3家,其中就包含曹家在此地開設的當鋪。

清嘉慶之後,漕運改走海道,張家灣自此走向衰落。這是後話。

曹家在張家灣開當鋪、置田地、又有曹家墳地在此,這些曹家的家事,在小說《紅樓夢》第十三回,作者通過秦可卿託夢給王熙鳳,隱約曲折地表現了出來:

趁今日富貴,將祖塋附近多置田莊房舍地畝,以備祭祀供給之費皆出於此。便敗落下來,子孫回家讀書務農,也有個退步,祭祀又可永繼。

另外,《紅樓夢》第五十七回,作者通過邢岫煙之口,交待薛家在京城鼓樓西大街開了一家名叫「恆舒典」的當鋪,也很容易讓人聯想到現實里曹家開在張家灣的當鋪。

曹家投資七千兩銀子開在張家灣的當鋪,如以清代當鋪月利三分的純利潤計,年收入約為一千八百兩,如加上變賣死當所得,年收入約為二千五百兩,收入還是可觀的。

曹家當鋪位於張家灣古城花枝巷內,有七間臨街正房和東西廂房,出門左右便是兩棵高大的棗樹。至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曹家當鋪仍留有三間破舊老房,如今的張家灣,曹家當鋪早已不存,空餘一片古樹荒地,留給後人無限感嘆。

據考證,曹雪芹曾於雍正六年春,隨家人來到北京城。當時由南京至北京都走水路,所以年少的曹雪芹隨家人進京,也一定會經過張家灣,沿路的大運河和張家灣碼頭,都給曹雪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在《紅樓夢》小說里,被多次隱約提及:

且說黛玉自那日棄舟登岸。(第三回)

我們那年上京來,那日下晚便灣住船,岸上又沒有人,只有幾棵樹,遠遠的幾家人家作晚飯,那個煙竟是碧青,連雲直上。(第四十八回)

原來邢夫人之兄嫂帶了女兒岫煙進京來投邢夫人的,可巧鳳姐之兄王仁也正進京,兩親家一處打幫來了。走至半路泊船時,正遇見李紈之寡嬸帶著兩個女兒。(第四十九回)

除了走水路被多次提及,《紅樓夢》小說里提及的多處地名和街市,都能從張家灣古城內找到原型。如葫蘆廟,在張家灣本就有此廟,因寺廟布局形似葫蘆而得名;鐵檻寺,在張家灣則有鐵牛寺;櫳翠庵,在張家灣則有櫳泉庵;花枝巷,在張家灣古城南門。至於小說里的十里長街布局,則與張家灣古城完全一樣。由此可知,年少時期的曹雪芹,進京後應當在張家灣生活過一段時間,晚年落魄老死時,又歸葬張家灣祖墳。

紅學家馮其庸老先生1996年退休後一直居住在張家灣芳草園,直至2017年去世,在此居住長達21年之久。在他的多方建議下,曹雪芹雕像落成了,歸夢亭建成了,收藏於張家灣公園的那塊曹雪芹墓碑石頭——曹石印記,更是吸引無數紅迷前來駐足觀賞。這裡有詩詞牆,有落花橋,還有秋水軒,都帶你一點一滴回味懷想著黛玉的美麗與哀愁。小橋流水,風景依稀似當年,只是,再不見書中人。

時空流轉,日光之下,都是新人新事,只是,當熟悉的場景再現,熟悉的音樂響起,熟悉的詩詞歌賦被一一吟哦,我們才知道,人間雖展眼已過三百年,在曹雪芹曾經生活過的張家灣,有些東西,卻從未改變。

因為一部書,我們記住一座城。

作者:午夢堂主,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1435618f3e2f08e13ff18191e82b1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