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中式快餐到底進步了沒有?

2020-01-01     壹路吃

近日,李小龍之女李香凝將國內知名連鎖餐飲「真功夫」告上法庭,起訴其LOGO「功夫龍」侵犯了李小龍的肖像權。


作為吃瓜群眾,暫且不論孰是孰非,真功夫近些年在中式快餐的市場占有率越來越高確是有目共睹。在2018年發布的「中國快餐企業70強」排行榜上,真功夫排名第六,僅次於肯德基、麥當勞等洋快餐,很有成為「中式快餐代言人」的野心。

中國快餐企業七十強,前十強上榜名單。排名第一本土品牌是安徽的「老鄉雞」。圖/網絡

實際上,近十年正是中式快餐蓬勃發展的十年,地方品牌異軍突起。在整個餐飲業市場份額上漲的盤子裡,中式快餐承包了七成。如果你對位列前十的安徽老鄉雞、重慶鄉村基等本土品牌感到陌生,那麼肯定也至少聽說過永和大王、李先生牛肉麵、嘉和一品粥、慶豐包子鋪等等。

另一方面,與這種規模擴張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食物的品質和味道,用「雞肋」形容再恰當不過——當人們選擇走進快餐店時,期待的可能是標準化的服務、相對低廉的價格、整潔舒適的環境,卻很少有人期待「美味」的食物。中國向來以美食大國自居,可對於群眾基礎最為龐大的中式快餐來說,為何總難與「美食」掛鉤?

中式快餐,為何與「美食」二字無緣?

這裡面既有快餐自帶屬性的先天問題,也有中式快餐較西方起步較晚的後天因素。

要知道,當我們談論中式快餐時,首先談論的是「快餐」。這是個比較年輕的詞彙,傳入中國也就三十年的時間。快餐即英文的「fast food」,核心競爭力就在於「快」,而這種速度的背後,多少是以犧牲一部分口味為代價的。「重速度而輕內涵」是快餐最大的特點,也是它誕生的初衷。某種程度上來說,購買者在選擇快餐的同時,就等於默認接受了這樣的規則。不光是中式快餐與「美食」無緣,快餐誕生之初,主要就不是奔著「好吃」去的,註定不及費時費力的傳統烹飪來的可口。

當我們談論「中式快餐」時,首先談論的是「快餐」。圖/網絡

那麼,為什麼中式快餐給人的整體印象不如麥當勞、肯德基這樣的洋快餐呢?一個原因是,中式快餐起步較晚,作為西式快餐的模仿者,形式照搬,流程化和細節管理做的不夠。

1992年,北京第一家麥當勞開業,「快餐」這個詞才慢慢進入到人們的視野。在此之前,國內還沒有快餐、盒飯這類詞彙,更沒聽說過外賣和送餐服務。但這種立等可取的用餐形式帶來的便捷是毋庸置疑的,此後十五年,中式快餐嶄露頭角。在2002年的一篇關於中國快餐業的報道中,作者指出「洋快餐一統天下,中式快餐發展步履蹣跚」,說明當時中式快餐的地位要遠落下風。那一年我十五歲,還在上中學,對於能叫上名字的中式快餐印象寥寥,只記得馬蘭拉麵、李先生牛肉麵。對於跟同學去麥當勞解饞倒是印象深刻,用今天的話說還有點「輕奢」。

1992年4月,北京第一家麥當勞在王府井大街開業,「快餐」的概念悄然來到中國人身邊。圖/網絡

至於流程化和細節管理方面,也有需要克服的「中國特色」。單說服務意識,就夠中國人學習一陣子了。北京作家阿城在《閒話閒說》里說了這麼一件事:「1986年,北京我家附近有一個飯館,在牆上貼了一條告示:本店絕不打罵顧客。」在今天來看,這實在像個段子,但對於經歷過八十年代的人來說,多少都對國營飯館或百貨大樓服務員那副「愛買不買,愛吃不吃」的嘴臉印象深刻。麥當勞當年的「微笑服務」帶給老百姓的衝擊力並不亞於薯條漢堡本身。這也從根本上迫使中國的服務行業扭轉自己的態度。

洋快餐帶來的不僅是漢堡薯條,還有讓當時的中國人如沐春風的「微笑服務」。圖/網絡

即便在中式快餐進入快車道以後,流程化上也有很大欠缺。三年前一次觀影前的用餐經歷,讓我切身感受到了中式快餐與西方的差距。在距電影開始只有半個小時的情況下,我去電影院附近的一品三笑吃飯,卻因為出餐時間比預計晚了十五分鐘,險些誤了電影。從那以後學乖,凡是趕時間的飯寧可選擇西式快餐,至少在標準化上,麥當勞、漢堡王的保險係數更高。

外在流程出問題,內在的飯菜品質也不會很出色。

不得不承認,中餐的確比西餐更難做到標準化。中餐在烹飪過程中的變量更多,不同地域間也存在很大的口味差異。比如一道宮保雞丁,四川、東北和北京做的完全是不同版本。就算在同一地區,不同館子間也有差異;就算在同一家館子,不同廚師炒出來的味道也不一定相同,甚至同一個廚師的出品都可能不穩定。

要做到標準化,就需要付出更高的管理成本,而企業都以追求利益為目標,只有擴大連鎖,通過規模化來降低這種管理成本。比如由中央廚房統一生產,再將半成品配送到各個門店。中國地域廣闊,還有個供應鏈覆蓋程度的問題。於是中式快餐的蓋澆飯,最常出現的就是那幾個不受地域限制的「國民菜譜」:宮保雞丁、麻婆豆腐、西紅柿炒雞蛋,紅燒肉……而且乾貨沒多少,全靠懶洋洋的湯汁下飯。

中式快餐,缺少的就是那麼點「煙火氣」。圖/網絡

如果流程化做的不錯,半成品在門店由廚師簡單加工後呈現在顧客面前,但作為食物最重要的東西——「煙火氣」卻在預製、運輸和保存的過程中丟失了。要知道,煎炒烹炸、現做現吃才是中餐的靈魂所在。為什麼大排檔被譽為中國的「深夜食堂」?因為那裡有飄著煙火氣的市井人間,而窗明几淨的快餐店,只能稱職的填飽肚子,卻難以取悅你的舌頭。

這些年,中式快餐到底進步了沒有?

儘管人們很少將中式快餐與「美味」聯繫到一起,但不得不承認,近十年快餐業的發展和市值都有突飛猛進的增長,中國餐飲業年均增速已經遠超人均國民收入增速,可見其勢頭之猛。消費者從來不是傻子,在這樣的增長背後,說中國本土快餐沒有進步你敢信嗎?

那麼,做的好的本土企業,都把功夫下在了哪兒?

主要還是管理理念向西式快餐看齊。這種看齊不是最初的形式上的模仿,而是根據中餐的特點去制定策略。中餐為什麼不好標準化?因為烹飪都是由廚師來完成的,要想標準化,就要降低「人」的因素,提升「烹飪設備」的參與度。真功夫最早的定位「蒸」就是一個依靠烹飪設備擺脫廚師參與的經典策略。蒸菜本就是中國烹飪的一大手法,比較出名的有湖南的瀏陽蒸菜,湖北的沔陽三蒸,北方如河南也有蒸菜。相比於「炒」需要廚師高度參與,蒸的準備工作完全可以量化,剩下的只要控制好設備的氣壓和時間就好,既突出了中餐的特點,又實現了標準化管理。

在「中國快餐企業70強」的榜單上,除去「西式快餐三巨頭」,中式快餐的領頭羊屬於一家叫「老鄉雞」的安徽企業。對於安徽人來說,老鄉雞就像慶豐包子鋪之於北京人,魏家涼皮之於西安人一樣耳熟能詳。在安徽一省,老鄉雞的門店數量是當地所有洋快餐總和的兩倍之多。創始人說,他的底氣來自於從創業之初積累到現在的24本標準化操作手冊,從一隻雞的養殖、屠宰、加工、冷鏈、配送、解凍,再到烹飪的每一個步驟都有嚴格的把控。這很難不讓人對這家開滿800家門店的「中餐第一連鎖」產生興趣。

老鄉雞的食堂選餐模式。圖/官網

中式快餐的進步,也體現在創始人與國際接軌的視角和策略。作為一家本土餐飲企業,老鄉雞能關注到「米其林注重用戶體驗」這個層面,還是頗讓人感到意外。為了提升客人的用餐感受,有些門店甚至在洗手間增設了化妝鏡,以照顧女性顧客在用餐後有補妝的需求——「進軍國際」的目標,並不是說說而已。曾經的麥、肯為適應本土化推出「安心油條、麻辣嫩牛五方」,未來的老鄉雞會不會憑藉主打「雞肉」的優勢來個「中西合璧」,也是件令人期待的事情。

我對中式快餐的改觀,是從威海一家叫「神龜餡餅」的連鎖品牌開始的。除了滿足當地人的日常用餐需求,出差和旅行的外來者也是中式快餐的受益群體。在威海吃膩了海鮮與韓餐(威海是離韓國最近的中國城市,所以韓餐頗多),腸胃也想念起落胃的家常味道了。一個牛肉餡餅、一碗荷葉粥,兩個小菜,還可以雙拼。說起自家的菜品,服務員一副成竹在胸的樣子:「你放心,我們這裡的菜是全市餐飲業最低價,再也找不出第二家了。」她沒有騙人,十幾元的花銷,吃得卻比上百元來的舒服。

威海本土連鎖「神龜餡餅」,十幾元吃的心滿意足。圖/西夏

如果說網紅店和遊客餐廳是一個城市的「面子」,那麼這樣一家低價又放心的連鎖快餐就是藏在霓虹下的「里子」,是一個城市的福氣。這個時候,你甚至會對它心懷感恩,畢竟對於處在異鄉的人來說,還有什麼比「吃的舒服」更奢侈的體驗呢。

快餐的發展,與「經濟」俱進

現代快餐形成今天這種標準化和流程化的形式,眾所周知美國人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但如果往前追溯這個概念,中國早在唐宋時期就有相關記載。唐代有一種叫做「立辦」的酒席,「三五百人之饌,可立辦也」。到了飲食進一步發達的宋代,在都城汴京、臨安等地,市場上出現了供應主食和各種小吃的「葷素從食店」。饅頭、糕餅、熟食等品類提前烹飪好,隨時可以供應給客人。「任便索喚,不誤主顧」的經營理念,與今日快餐的宗旨非常接近。

雖然「低價」是現代快餐吸引顧客的一大法寶,但快餐概念流行之初,是離不開強大的經濟基礎作為支撐的。往遠了說,唐宋是中國歷史上經濟和飲食發展的鼎盛時期,只有先解決吃飽,才會出現宴請和有閒錢去外面吃一口的需求。食物做出來備好,在過了最佳賞味期限之後才被吃掉,這顯然不是窮苦年月會發生的事情。

外賣行業的興起,加速了快餐的發展。圖/網絡

往近了說,中國快餐業蓬勃發展的十年,離不開經濟的快速增長和外賣行業的興起。中式快餐的主要消費群體是上班族,中午工作餐,晚上加班狗,至少有一頓飯需要在外解決。價格不能太貴,架不住天天都要吃,口味不要求驚艷,但起碼不能難吃。能提供標註化服務的快餐,便成了同時滿足這些條件的首選。人們選擇快餐,買的就是個「明白」——你知道你的付出,能換來什麼樣的味道和環境。在一切都充滿變化和未知的時代,快餐提供的標準化服務,是為數不多的讓人在掏錢之前,就能感到心安的事情。

人們對於用餐形式多樣化的需求,也反映著一個城市的生活節奏。節奏越快、發達程度越高的城市,人們在吃飯上花費的時間就越短,快餐文化也就越發達。

日本的立食文化由來已久,也反映了這個國家快節奏的工作生活。圖/網絡

在日本、英、美等已開發國家,早已出現了比快餐更精簡的「立食」。譬如日本的「立食店」內就不設置座椅,只有長桌或圓桌。在繁忙的車站和白領居多的辦公區,許多學生、上班族為了節省用餐時間,會選擇「立食」的方式,在最短的時間內吃一頓熱乎飯。在歐美國家的酒吧,也不難看到三五個人倚靠在一張小圓桌旁,邊喝酒邊聊天的場景。放眼國內,或許只有邊走路邊「過早」的武漢人能與之一戰。繁忙的碼頭文化,練就了武漢人傍身的絕活兒,也詮釋出了人們為適應快節奏而改變的生活習慣。

當下頗受矽谷上班族歡迎的代餐粉soylent,隨沖隨喝,體現了「速食文化」的未來。圖/網路

作為時代的產物,快餐——或者說「速食文化」也在進行著更新疊代。據說矽谷的IT人士已然習慣了有能量棒和代餐粉陪伴的一天,花時間吃飯被忙碌的上班族視為負擔。有專家預言,未來的飲食將分成兩種:功能性和社交性,前者為了生存,後者負責生活。對於快餐,何不且吃且珍惜,也許未來的某天你會發現,能單拿出時間來吃一頓飯,也是一種奢侈的體驗。

參考資料:

明略:《中式快餐如何叫板洋快餐》,引自《中國質量技術監督》,2002.8

李磊:《中式「蒸」功夫叫板洋快餐》,引自《中國質量萬里行》,2008.7

詹姆斯·華生主編:《金拱向東:麥當勞在東亞》,2015.3

太原晚報:《唐代「快餐」酒席「立辦」》,2019.10.16


- END -

文 | 西夏

獨家原創,嚴禁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0h6am8BMH2_cNUglLR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