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說的北京牛肉麵,八成都是假的

2019-08-02     壹路吃

說起中國的牛肉麵,名頭最響的無外乎蘭州和台灣;再進一步的話,四川內江、湖北襄陽也一定榜上有名。

但要說起「北京牛肉麵」,就難免讓人猶豫了——北京人真有拿得出手的牛肉麵嗎?

當然有!

作為一個北京人,我就從個人角度來擇一擇我眼中的「北京牛肉麵」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老北京牛肉麵是什麼樣的?

說牛肉麵之前,要先說說北京「醬牛肉」這個概念。南方人講究的「鹵」,在老北京語境里一般要用這個「醬」字。

牛肉怎麼燉,跟調料的關係很大。內江牛肉麵的澆頭,要放四川的豆瓣醬炒香;台灣受四川的影響,在調味上與之一脈相承;蘭州則比較特殊,面和湯的地位都要高於肉,比之其他地區,燉肉這個環節反而不算重點。

襄陽牛肉麵。圖/sina.com

「醬」字算是道出了北京牛肉麵在調味上的精髓。醬牛肉,比較特別的調料就是黃醬。黃醬要先加水瀉開,用紗布濾去其中的渣滓,只留液體部分,再加上牛肉、醬油和各種香料去燉。

香料的使用沒有一定之規,十幾味,甚至幾十味都有,家家有各自的習慣,味道自然也有出入。

儘管如此,大抵的方向還是差不多的。

首先,牛肉的大小約定俗成,一定要切成「塊」,而不能是「丁」,更不能是「片」。既然是家庭美食,肯定是怎麼痛快怎麼來,切的太小太碎,吃起來不過癮,也不符合「家常」二字的人設。(在蘭州吃牛肉麵,我就總忍不住要單加一份肉)

醬牛肉一般是瘦多肥少七三開。圖/西夏

再者,肉的配比和燉到何種程度也有默認之規,一般是瘦多肥少七三開。全瘦的,嚼起來塞牙嫌柴,肥的多了又怕膩,老北京講話叫「糊(hū)嘴」。

連湯帶肉盛一小碗,從外觀上看,肉能辨出形狀,用筷子一戳一撥,要軟爛能散,也就是一定要燉到爛乎。板筋可以帶一點,但蹄筋那種,不說入口即化,也絕對不能彈牙。恰當的火候就是,牛肉嚼起來不能太費勁,又有吃肉的滿足感。

小時候就盼著家裡醬一鍋牛肉,湯和肉是一樣寶貝的。牛肉麵入不入味,吃起來香不香,就全靠它了。

北京牛肉麵的湯,跟蘭州講究的「清」不同。因為加了黃醬和醬油去燉,呈深醬油色。肥瘦相間的牛肉,筋頭巴腦連帶著湯,往面里一澆,撒上香菜,再來點醋。那個香味,就連炸醬麵的人氣王地位都要動搖了!

哪家牛肉麵館最能代表北京?

說完我對老北京牛肉麵的理解,就要說說市面上的牛肉麵館了。

有點遺憾的是,牛肉麵遠沒有「北京小吃四大天王」有來頭,算不上人氣小吃,靠譜的牛肉麵館並不多——當然,我指的是「北京牛肉麵」館,而不是隨便哪家吃牛肉麵的館子。

打開點評網,搜索「北京牛肉麵排行榜」,得到的前十名,除了蘭州牛肉麵及各種店家的自創,能跟「北京牛肉麵」掛上鉤的只有兩家。

一個是從甘家口起家的老北京柴氏,另一個是勁松居民區里的宇飛。二者都算名冠京城,在不同的人口中,輪流成為過「最好吃的北京牛肉麵」。

我曾慕名去過一次宇飛。小店藏在居民區里,交通稱不上方便,但並不妨礙門外的隊伍盤成蚊香。

個人認為這家的面,從外型上來說就跟北京牛肉麵不大沾邊——牛肉小而碎不說,麵條的種類也充滿了迷思。北京人家裡吃面,圖省事的話直接買切面,講究的自己做手擀麵,而宇飛家的麵條,完全遵循了蘭州的風格,有毛細、二細等可供選擇——自家吃牛肉麵,是不可能有拉麵這種選項的。

北京人覺得更偏向蘭州風格,而蘭州人覺得更偏向北京風格的宇飛牛肉麵

諷刺的是,換作蘭州人,同樣不會買這碗面的帳——「醬油湯到底是個什麼鬼?嗯,北京牛肉麵才這樣。」

然而,作為一個北京人,我想說這至少不是我從小吃的那種牛肉麵。你可以說它是北京和蘭州牛肉麵的合體,也可以說二者都不是。

順便吐槽一下,亂提供配料真是個硬傷。宇飛的那個真空滷蛋,透著一股速食品的味精味,放到面里相當違和。就算是自家做的滷蛋都跟牛肉麵這玩意不搭嘎(gà),何況還是真空包裝的攤兒貨。

就算你要去吃,也千萬別加滷蛋……

給北京牛肉麵挑大樑的擔綱,我投給柴氏。柴氏做的是清真牛肉麵,不過已經不再是蘭州風格,而完全北京本地化了。

甘家口最早的柴氏風味齋

最早立下家業的老爺子,從清末售賣醬牛肉起家,這門手藝傳下來,後人便在甘家口附近支了個小攤,專賣牛肉麵。醬牛肉的老湯已逾百年,和重慶火鍋的老油是一個道理,越滾越香。

傳承下來的小碗牛肉,味道不是蓋的

麵條是機器壓的餄餎面,軟硬合適,直接配好了牛肉老湯,需要再單點一小碗牛肉,澆到面里混著吃。牛肉看似軟爛,實則風骨尚存。我最喜歡帶著板筋的牛腩,肥瘦得宜,被老湯浸透以後極其入味,香料和老滷的魅力,從一塊牛肉里就可見一斑。

小碗牛肉倒進面里吃,醬牛肉也可以單買

說到口味這回事,其實有一家連鎖店很有「低配」北京牛肉麵的意思,就是「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後改名為李先生)——是的,你沒看錯,就是遍布大街的、title很迷的「加州」牛肉麵。

90年代紅極一時的加州牛肉麵大王,後來的logo和店面變得我都不知道真的是什麼樣了

名為「加州」,只是因為註冊地在美國,吃過的人都知道,是十足的中國味。別看現在的李先生出沒於火車站附近,但在90年代,它可仗著這個洋名字「混淆視聽」的紅火了好幾年。

我有個老北京的吃貨朋友回憶說,90年代他上高中,第一次吃「美國加州牛肉麵」,感覺就是牛肉沒燉爛,偷工減作料又少肉汁的北京牛肉麵。

美國加州牛肉麵大王。圖/dianping.com

這個概括相當貼切了。加州牛肉麵大王的創始人曾生活在北京,後輾轉去了美國。這碗只學到了皮毛就被迅速商業連鎖化了的牛肉麵,也算北京牛肉麵一個「有形無神」的版本了。

即便是這樣,如果讓我就「哪個更接近北京牛肉麵」排名的話,個人答案還是:柴氏>加州>宇飛。

北京牛肉麵是怎麼來的?

北京牛肉麵的店鋪之少,之所以沒有像滷煮和炒肝兒一樣,讓北京人一提起來就帶著特別的底氣和感情,個人認為,跟這種食物語焉不詳的來歷有很大關係。

一方面,麵食就是北方人家的「家常飯」,自己會做,就沒必要去外面吃。同理,要問一個老北京,炸醬麵、打滷面、疙瘩湯和糊塌子,這幾樣吃食哪家館子做的最好,對方保准一瞪眼,一撇嘴,誰去外面吃它呀!答案清一色是:我家(以及我家的各種親戚)就做的不錯。

糊塌子+蒜醬,再熬一鍋小米粥,很典型的北京家常飯。圖/douguo.com

另一方面,也說明牛肉麵在北京確實沒有傳統作為強大的支撐。個人推測,它可能是一種通過家傳手藝演變而生的食物。

怎麼推測出來的呢?就從北平的「羊肉床子」。

所謂「羊肉床子」,就是以前屠宰和售賣牛羊肉的店鋪,尤其是夏天賣的燒羊肉,極受歡迎。

20年代位於西四萬松老人塔下的肉鋪。圖/網絡

梁實秋在《燒羊肉》里特別提到:買燒羊肉的時候不要忘了帶碗,因為他會給你一碗湯,其味濃厚無比。自己做抻條面,用這湯澆上,比一般的牛肉麵要鮮美得多。

彼時的牛肉麵,更接近於蘭州「一清到底」的樣子,在二葷鋪(相當於現在的小飯館)里有賣。二葷鋪也分等級,最低的一等便是切面鋪了,專售煮麵條、炒餅等吃食。

二葷鋪中最低一等的切面鋪。圖/網絡

我從小吃的那種牛肉麵,也許就像往燒羊肉的湯里加麵條一樣,是老百姓在二葷鋪里買完肉,連湯一起端回家,自己在廚房裡鼓搗出來的美味。所以,這種食物在老百姓廚房裡的流傳度才遠遠高於市面上的飯館。

一種食物不知道經歷了多少流變才呈現出今天的樣子,嚴格來說,北京牛肉麵大概也分不同的派別,但至少在我的記憶里,柴氏那種才是從小吃到大,不負「正宗」二字的北京牛肉麵。

-End-

文 | 西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6wvIXmwBUcHTFCnfn2s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