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奕蓉:初識胡纘宗——編纂文人之感想

2023-09-12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陳奕蓉:初識胡纘宗——編纂文人之感想

時隔一月,再次憶起那段編寫大作業的時光,常常覺得仍在眼前,令人感觸頗多。

伏羲廟與天地准匾

說實話,在做這次大作業之前,我並不知道胡纘宗是誰,甚至一開始連他名字中的「纘」字該怎麼讀都不清楚,我曾經去過天水伏羲廟,也許也看到過那塊門匾「與天地准」,但是當時的我並不知道寫下這塊我曾匆匆一瞥的牌匾的人,是我要用三個月乃至以後更長的時間去理解的人,現在想想,其中似乎也有些命運與緣分的安排。

站在現在的角度回看,我似乎並不是在書面的字字句句中研究部分來講述他,而是在過程中與他逐漸立體的他成為了朋友,我想這段經歷可以分成「初識——理解——再會」三個部分。

和胡纘宗的相遇也許是緣分,我並沒有查詢到在近幾十年發展起來的家鄉里的文人遺蹟,但幸運的是,在家人的幫助下,我將目光看向了老家天水的文人,於是,我在《隴右文獻集》里與胡纘宗初識,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在歷史中,在老家的山水裡,曾經有過這樣一位文人,所以當時的我決定走向他,撥開盛大的歷史,去聽聽這位生於西北,最後也歸於西北的文人聲音。

胡纘宗畫像

我記得選定要研究的文人的那天十分暖和,春天在一點一點展露,那就是我們初識的日子。但是,儘管有著美好的初識和要干一番大事業的壯志,我們接下來的相處卻讓我有些犯難,研究並不等於將網絡上的零碎信息粘連,當我真的查閱一部部古籍時,我感受到的只有慌亂,內容的繁雜、理解的差異、資源的獲取困難……

很多都成為了我頭上的「烏雲」,時刻提醒自己今天也要去圖書館「報道」,那段日子裡除了上課的空閒時間,我就會去圖書館翻看古籍,現在想想居然也覺得很幸福,每天似乎因為這樣變得充實起來了。

所以,我和胡纘宗的相識是美好中夾雜著一些煩惱,是我一次次氣餒又一次次整理好心情向他再次靠近,是不解他的作品卻也無法找到他人解讀的無奈,但是,最最重要的是,在2023年的初春,在每周的古代文學課的督促下,我宿命般地認識並走進了胡纘宗。

作者設計胡纘宗講座海報

在這段旅程中,我並不覺得我在研究胡纘宗,更多地我覺得我是在理解他,在傾聽他的聲音,就好像歷史的煙雲總是會遮蓋住他的聲音,但他還是始終如一站在那裡訴說著他的故事,所以我成為了他的傾聽者。

史料中記載,胡纘宗是家中長子,性格恭謹,但是在沒有史料記載的背後,我想少時的他生活在秦安縣興國鎮邢泉村裡,一定也有著孩童的靈氣與頑皮勁,會和孩子們一起在院子裡玩耍,和街坊鄰居親切地交談,在小小的年紀里待在書房背誦儒家篇目,再大一點聽夫子將書本中的道理……

我在這一過程中自然而然用想像補齊了他文字未曾記錄過的童年。他勤奮苦學,在29歲那年中進士,隨後在四川、南京、安慶、浙江、山東、蘇州、山西、河南等地輾轉任職,造福百姓,晚年回鄉著書立說,如果沒有那場突如其來的詩禍,胡纘宗的一生就會在他歸田之後以頤養晚年結束,就像大部分在史書中寥寥一筆寫下或只能在任職地方方誌中找到的官員一樣,他們勤勤懇懇,在一開始能夠被一些人記住,但是最後隨著時間而消失。

胡纘宗蘇州虎丘刻石

在越來與理解他的過程中,我總是會感嘆「不應該啊」,因為我總覺得這樣一個在政治、文學、方誌、書法、出版等諸多方面都有成就的人不該像現在一樣被埋沒,他應該得到更多人的關注才對。

但我又清楚地知道,胡纘宗所處的明嘉靖年間,文壇上湧現出了前後七子、唐宋派等人,「什麼都不錯」的胡纘宗在他們面前,光亮被自然而然地削弱了,即使是我,也是因為老師布置的任務才知曉胡纘宗其人。

意識到這一點的我其實有些痛苦,我一方面為胡纘宗的掩埋而困惑,一方面又自覺地認可著同時期其他文人的非凡成就,我似乎找不到有力的證據為歷史的不公吶喊,但看著甘肅方誌中被列成表格的科舉中士者,他們在當時一定也是名震一方、意氣風發的文人,但是在現在對於我來說只是一個個相對陌生的名字,第一次這麼真切感受到歷史磅礴盛大的我不禁有些發愣,在內容上完成大作業的好幾天,我都沒有緩過來,真切得感受到了這項作業對於一個研究入門者來說的後勁之大。

《鳥鼠山人胡纘宗詩選》

其實本來我的感觸大致的就只有上面這些,但是時隔幾個月,我想,這段旅程給我的還有再會的勇氣,在用鍵盤敲下關於胡纘宗人生時,每一天我對他的愛與理解都在增加,或許在別人看來他只是史書上一筆帶過的人物,但是他的形象卻在我心中一天天變得飽滿起來,他無比具有人格魅力。

我想,我用三個月完成的人物考是不足以涵蓋胡纘宗81年的人生,「再會」是我會用更加豐厚的人生閱歷與感悟再去傾聽胡纘宗的故事,也是我會用更專業的知識去豐富他,但是同時也是我會遇到其他我想要靠近並為之欽佩的文人,在更豐厚的歷史中與胡纘宗的牽連也是與最初接觸研究的我再次相遇,是最本心的體現。

作者設計大作業封面

最後,完成了這樣一場將近三個月的旅程之後,我的內心感到十分滿足與開心,並真誠地謝謝苗懷明老師給予我們這樣一個機會,雖然當「特種兵」的過程並不好受,但是卻讓我主動走進了一個人的一生,這麼看的話,這個過程也是十分浪漫和幸福的,我會一直記得這段經歷,這是十分寶貴的。

謝雨桐:聞君百年松風聲——莫友芝資料彙編序

李梓銘:看不見的藏書樓——金陵澹園藏書樓尋訪小記

陳思:阮葵生——勺湖一「俗人」

張一諾:共赴一場文學的浪漫之旅——南京大學2023年明清文學史課程總結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03b67f80587f4f5f85cec954d9ce29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