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坐力小還是個缺點?二戰差點替代M1卡賓的海德卡賓槍

2019-06-06     瘋狗的輕武

在1940年那會,美軍陸軍雖然已經逐步裝備M1加蘭德(馬潤還在拉大栓)。但加蘭德這種半自動步槍由於自動機的存在,整槍普遍比其他栓動重個一斤多。而衝鋒鎗的話當時還是更重的湯姆遜M1928,這玩意不單重,還貴。因此美軍當時出了一個輕型步槍計劃(Light Rifle Program),希望招標一款重量不超過5磅(2.27kg),可以半自動/全自動射擊、有效射程300碼(274m),使用已經成型的.30卡賓彈的武器。(下圖是當時參與選型的部分卡賓槍)

最後的產品大家都知道是後來的溫切斯特連發武器公司的M1卡賓槍,但當時的陪標選手中,倒是有一款長相不錯,如果好好挖掘一下還能成為突擊步槍的武器,海德卡賓槍。

海德本人的話可能大家有點陌生,關注我的朋友應該見過我之前寫過一篇美軍M2衝鋒鎗的文章。那貨最終因為各種原因只產了幾百支就被更便宜的M3黃油槍替代了,所以沒啥名氣。

好了不提海德,直接看這把長得頗有突擊步槍味道的卡賓。在那個年頭,給一款步槍設計個手槍式的握把不多見,這也是為啥我覺得這貨特別有突擊步槍范兒的原因之一。它的重量5.35磅(2.42kg)雖然略微超標,但並沒比最後入圍的M1卡賓重多少(我估摸就是一個手槍握把的重量)。

結構上採用長活塞導氣,導氣連杆類似加蘭德一樣在槍身右側,閉鎖採用的是卡鐵擺動式,雖然沒有轉栓那麼有前瞻性,但對於當時而言是個比較成熟的設計。彈種用的和M1卡賓一樣,基於.32WSL的.30卡賓彈。因此它的射程和動能也和M1卡賓半斤八兩。

還可以看到,它的機匣封閉的非常好。拋殼口暴露的槍機活動面也很小,這種相對封閉的設計能很好的抵禦風沙和泥漿進入槍機。

軍方在測試這批卡賓槍的時候,好評在後坐力柔和、100碼(91米)的測試精度非常不錯、沙塵環境的可靠性出色、在無法用標準姿勢射擊時它的表現依舊很完美(得益於手槍握把)、拆卸保養很方便等等。另外它的彈匣有5/10/15/20發可選,我想再不濟也比M1卡賓那種一磕就壞的彈匣好的多。

當然測試中也出現一些毛病,比如因為復進簧力度問題導致復進閉鎖失敗、300碼的精度不理想(.30卡賓彈就這麼點射程,硬傷沒辦法)。另外,它的拉機柄並不是和槍機剛性連接,後拉然後藉助復進簧上膛是可以,但無法手動前推閉鎖。不過,這些都不是太大的問題。

然後沙雕的劇情就來了,海德卡賓槍在第一輪測試中其實是符合要求的,而且表現也不錯。但美軍給海德提了幾個意見,一方面是僅保留半自動功能(WHAT?!),軍方說法是以方便士兵操控以及降低量產成本;二方面是取消手槍握把(WHAT?!),軍方認為士兵習慣了一體式的直握把;三個是,軍方覺得後坐力太小了(????),其實軍方本來的意思是,槍機有足夠的後坐動量才能保證自動機運行的可靠性。

好吧,海德能怎麼樣,改唄,然後第二版的海德卡賓就成了這幅樣子...

等第二批五把樣槍送到的時候已經九月份,軍方默默的看了海德一樣,表示不好意思哈~我們已經和溫切斯特連發武器公司簽約了。最終M1卡賓入圍,而海德卡賓就這麼不明不白的死了。

我覺得吧,第一版帶握把的全自動海德卡賓如果真入選。絕對是比M1卡賓更成功的存在,甚至比stg44更早成為現代突擊步槍的代名詞也說不定。但從握把、全自動、手動推機柄閉鎖這些莫名其妙的刁難上不難看出。美軍陸軍高層的官僚和迂腐以及被資本的操控到了何種程度(包括後來的M16也有類似命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9-DZAGwBmyVoG_1Znx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