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史上四次單身潮:現今中國單身超2億,為什麼大家不脫單?

2019-08-06     孟話歷史

「單身貴族」是個令人嚮往的稱謂,代表著自由、活力和尊貴,然而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個詞逐漸被「單身潮」所替代,有統計數字表明,北京、上海、廣州等各大城市的「單身」數量已分別突破百萬。

有關專家指出,中國30-50歲的單身人數陡增,使社會內核正悄然發生變化,一方面說明很多人的愛情生活不再以婚姻為基礎,另一方面說明在以經濟為主導的社會形態下,很多人正在逃離傳統的婚姻禁錮。單身潮的原因有許多,其中最為突出的就是工作原因,這一潮流嚴重導致了勞動力缺乏,人口老齡化的問題。

民政部的數據顯示, 2018年中國單身成年人口已經超過2億, 獨居成年人口超過7700萬。中國第四次單身潮正在來臨,然而社會的觀念和制度並沒有發生相應的變化。

新中國第一次單身潮:上世紀50年代



1950年5月,中國第一部《婚姻法》頒布,隨之而來的是波及全國的離婚潮。

新中國第二次單身潮:上世紀70年代末

「文革」結束後,大批「知識青年」返城,城市裡迅速聚集起一批大齡單身青年,其中主要是女性。因為很多男知青在下鄉時接受了當地的女青年,戀愛成家。可從大城市來的女青年卻很難接受當地的男青年,寧肯單身也不願「下嫁」。



「文革」前(1949—1965年),廢舊立新的「正當理由論」離婚觀這一時期為建國初期的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人們的婚姻觀念發生了大的革命,舊的封建的、資產階級的婚姻觀被新型的社會主義的、無產階級的婚姻觀所替代,男女平等的觀念正式從制度上予以確立。

1955年以前,由於1950年《婚姻法》的宣傳貫徹,廣大婦女視離婚為解放。雖然我國廢除封建婚姻的時間不長,經濟文化水平還較低,婚姻的不可離異思想還占有一定市場,封建思想殘餘還在束縛著一部分人的頭腦,有些社會輿論往往對提出離婚一方不表同情,但大多數人認為離婚是正當的、合理的。

20世紀50年代中、後期,法院處理離婚案件中突出強調「正當理由」,當事人不能向法院提供夫妻有重大衝突的證據,或一方在政治上或其他方面犯有嚴重錯誤的理由,想解除婚姻關係是非常困難的。

同時,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人們的思想觀念也逐步從封閉走向開放。婚姻質量成為人們追求的目標,人們在徘徊、思考中尋求建立在個人幸福基礎上的集合與離異。

「50年代與知青返城時期的單身浪潮和現在是不同的」學者張念告訴記者,前兩次可以說是國家行為,而這一次更多的是個體原因。1932年國民政府頒布了廢妻妾制度,而50年代婚姻法的頒布,更多的是為了再次肅清廢除妻妾制度,同時也是為了通過離婚和再婚的方式來整合土地資源。而知青返城時期,和農村女孩在當地結婚的城市男青年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未婚的城市男青年和女青年的人數大致是平衡的。

過去,結婚後,婦女獲得信息的渠道是很有限的,所以也沒有更多的可比信息。但是現在的信息發達,女性有更多的信息來源和渠道。所以自然會增加女性的選擇。

新中國第三次單身浪潮:上世紀90年代前後

上世紀90年代前後,當時,追求自由、快樂的思潮在青年男女中爆發,1980年《婚姻法》修改後,「感情破裂」這種很難量化定性的指標可以作為離婚的合適理由,離婚人口突然劇增。

這次單身潮讓越來越多的優秀女性捲入其中。城市單身女性如今正逐漸成為一個獨立群體,一個社會符號。

新中國第四次單身浪潮:本世紀初到現在

一組人口普查的數據表明,目前北京和上海兩地的單身男女已經衝破百萬。而在1990年,北京30歲至50歲單身人數約為10萬人。有關專家指出,中國第四次單身潮正在來臨。



中國媒體最近報道中國出現第4次「單身潮」,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結婚費用太高,讓很多未婚男女考慮再三,不敢輕易作出婚姻的承諾。

廣東省社科院社會與人口學研究所副所長左曉斯表示,婚姻成本和機會成本大幅度上升,是「單身潮」出現的一個重要原因。

在直接成本方面,最早的「三大件」(縫紉機、自行車、手錶)可能只是人們幾個月的收入,而現在光是房子就是平均年收入的十幾倍到幾十倍。

社會學的調查表明,「單身潮」主要出現在白領和中產階層人群,這些人的特點就是注重生活享受,結婚的大筆支出往往構成他們的一個顧慮。

結婚5年、30來歲的一位北京女白領認為,感情是婚姻中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在實際生活當中,經濟方面也非常重要,婚姻生活和家庭生活都需要一定的經濟基礎。例如對住房、汽車、孩子教育的需求。


來源:非常歷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Y6tD20BJleJMoPMyQx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