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全國完成胃腸鏡檢查約2800萬例,到2021年,這個數據大概是3800萬例,過去10年,每年的檢查量增長了1000萬例,老百姓健康的需求、結直腸檢查的需求還是非常強烈的。」
3月6日,在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和健康時報社策劃的「2022年兩會健康策」系列直播,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中國癌症基金會理事、諾輝健康CEO朱葉青就「居家檢測,倡導腫瘤早篩早治」分享真知灼見,為兩會建言獻策。
「結直腸癌的發病率約在全國惡性腫瘤的第2位,總體來說,最近幾年發病率仍在逐漸上升,除了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的影響外,隨著篩查手段的發展,公眾篩查的意識在提升。」顧晉院長分享道。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左二),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內鏡科主任王貴齊(左三),中國癌症基金會理事、諾輝健康CEO朱葉青(左一)。曹子豪攝
難預約、檢出率較低
消化道腫瘤早篩的兩大痛點
在2019年兩會前夕,健康時報走訪、調查北京多家三甲醫院發現,在北京做腸鏡檢查特別是無痛腸鏡,等待時間少則數月、多則半年,最久的有達到1年半的。
兩年過去了,這個情況有緩解嗎?
「據我了解,以北京的三甲醫院為例,如果要預約無痛腸鏡,短則三個月,中等大概半年,最長的可能真的有要等一年半的。」王貴齊主任坦言。
顧晉院長解釋,這個問題背後主要有三點原因:醫院的內鏡設備有一個更新維護的周期;培養一個好的內鏡醫生,也需要較長的周期;還有一個問題仍然有不少老百姓約內鏡的時候有一個「約大專家」的心態,這背後映射的是醫療資源分配不均、醫療水平發展不均等問題。
「胃腸鏡應該是用來精篩和診治的,但是目前大多情況下我們把它當成初篩的工具了,每年3800萬例胃腸鏡對於腫瘤或者癌前病變的檢出率並不高,比如,癌前病變腺瘤和進展期腺瘤檢出率並不高,如果沒有一個很好的初篩,檢出率可能只有30%左右。」王貴齊主任說,這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醫療資源的浪費,對一些患者來講,可能也是一種過度診療。
防控消化道腫瘤
14億國人需要一個「漏斗」
「依據我們的指南,我國有1.9億人是消化道高危人群,如果這些人都去做胃腸鏡,3,800萬和1.9億這兩個數字之間,供需差還是很巨大的。」王貴齊主任談道。
那麼,適合14億國人的消化道腫瘤早篩應該怎麼做?三位嘉賓達成了一個共識——在做胃腸鏡之前,要設置一個「漏斗」,把真正需要通過胃腸鏡診療的人群篩出來,提高篩查效率。
朱葉青先生強調,這個「漏斗」必須跟臨床路徑有機的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分級診療的方式,是對傳統方法更有效的補充,提升高風險人群的依從度,並有效提高腸鏡等寶貴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普通人群或者是一些高風險的人群,可以先進行一個初步的篩查,陽性人群再去到醫院,通過腸鏡或者其他的方法診斷和治療。
「腸鏡檢查是有痛的、有一定風險的、整個過程也是相對複雜的,所以臨床中,患者做腸鏡的依從性比較差;但如果有一個初篩的手段證實某個患者確實是高危人群,他去做腸鏡的依從性會明顯提升。」王貴齊主任說,「我們最終不光要降低惡性腫瘤的死亡率,更要降低它的發病率。而要實現這個目標,必須要提高真正的高危人群腸鏡的依從性。」
現在,胃腸鏡前的初篩,已經有了國家認可的工具!2020年11月諾輝健康拿下中國癌症早篩「第一證」,2022年初,又拿到了國家藥監局幽門螺桿菌消費者自測的「第一證」。
朱葉青先生談到,「對付惡性腫瘤,單單依靠我們現有的醫療資源去診斷、去治療,是很難負擔的。諾輝健康之所以選擇了早篩這個賽道,也是希望通過利用新的檢測技術,找到用戶能夠接受的好方法,去降低惡性腫瘤的死亡率,更要去降低它的發病率。常衛清和幽幽管的獲批,打開了行業合規化的大門。」
打通初篩、精篩、診療閉環
居家檢測結果納入醫療機構互認體系
2月18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醫保局、國家中醫藥局、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衛生局聯合印發了《醫療機構檢查檢驗結果互認管理辦法》,指出「滿足國家級質量評價指標,並參加國家級質量評價合格的檢查檢驗項目,互認範圍為全國。」
那麼,居家檢測的結果被醫療機構認可,接入醫療機構的診療閉環當中,才能真正發揮「漏斗」作用。
王貴齊主任說,10年前我們不敢想像,今天在全國範圍內有一些檢查檢驗結果能夠實現互認,但今年3月1日,辦法已經正式施行了。現在,我們有嚴格的循證醫學證據,還有第三方做質量監控和質量控制,隨著居家檢測技術的不斷完善,檢查結果將來有望得到醫療機構的認可。
顧晉院長也強調,很期待居家檢測結果被納入到醫療結構的認證體系當中,這意味著老百姓看病更簡單了,醫生看病的效率也更高了,也意味著我們國家的醫療體制、醫療保障體系更上了一個台階。
朱葉青先生說,未來,行業還要繼續從合規性和規範性上著手發力,只有把標準規範定好了,居家檢測才能夠像我們的專業的醫療機構一樣,它的結果具有權威性,具有臨床價值,最終具有醫學價值。
文:健康時報記者 邱越
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