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一丹:保持夢想,歷練心性——成功沒有「充分條件」

2023-08-06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陳一丹:保持夢想,歷練心性——成功沒有「充分條件」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當前瀏覽器不支持播放音樂或語音,請在微信或其他瀏覽器中播放 教育是一首詩 音樂: 曹芙嘉 - 教育是一首詩

保持夢想,歷練心性——給明生們的畢業囑託

作者|陳一丹

來源|陳一丹基金會

老師們好,同學們好!

祝賀武漢學院2023屆的每一位畢業生。參加今年的畢業典禮,總覺得要跟你們說些什麼,準備了幾稿,終仍捨棄,將以一首詩送給你們。你們大都是21世紀生人,享受了前所未有的人類文明成果,走進一個世界大重構的時代,迎接時代背景下的壓力、挑戰和機遇。我的孩子也是今年畢業,這首詩,美名其曰自由體,實則平仄不分,肺腑之言,送給各位學子,也作為父親送給我的孩子。

2022年一丹獎頒獎典禮與峰會在香港舉辦——朱永新現場專訪;陳一丹開幕致辭……

朱永新獲得2022年一丹獎——新教育之光,點燃教師以教育家情懷育人的聖火

《保持夢想,歷練心性》

——明生們的畢業囑託

年輕人呀,出發在即,

新的征程,充滿希望。

人生路呀,道阻且長,

山高路遠,不免彷徨。

大潮湧起,大浪淘沙,

有一束光,這就是夢想。

夢想?

哦,夢想。

啊,夢想!

小時候的夢想,讓我天真快樂;

少年時的夢想,讓我憧憬美好。

此時的夢想,仿佛在我手裡,

我接著,有實在,也有不實在。

不管實不實在,

夢想就在你手裡了。

它飄渺嗎?它具體嗎?

它落地嗎?它能實現嗎?

不管實不實現,

夢想就在你的日常生活中了,

就在每一天的生命體驗中了,

就在你的一思一言、一茶一飯中了。

夢想和你在一起了,

保持夢想吧,無論遇到多大的困惑,

保持夢想吧,無論眼前是多麼的無聊,

保持夢想吧,儘管有內疚羞愧和憂傷時候,

保持夢想吧,也許你正在激昂興奮和暢享。

保持夢想,路徑就會走出來,

你的注意力在哪裡,道路就會在哪裡。

保持夢想,生命就會發光,

什麼都不相信,是一種極為有害的心理,

因為相信了「不相信」,本身就是悖論。

夢想是一種相信的力量。

保持夢想,在最困難的時候你會面對,

面對來自於勇氣,

面對來自於選擇,

面對來自於將恐懼轉化為創造性的力量。

保持夢想,面對誘惑你會有定力,

夢想是一張地圖,

不容易走偏,錯了亦會回頭,

你更願意按自己的節奏;

不嫉妒,不攀比,

你更願意把時間花在正確的事情上。

保持夢想,你會更加謙卑,

敬重努力過的失敗,

也喜歡不完美的真實自己。

保持夢想,你會見到生命的成長,

與學歷無關,與年齡無關,

那一刻的你,就是最好的你。

保持夢想,不為別的,

就因為保持夢想而快樂。

夢想不一定成真,

保持夢想此刻就是真,

本身那麼美好,

還有比這更快樂的了嗎?

夢想的追求過程,

也是歷練心性的過程。

心性如初,

始終是生命里本具的光明。

心性?

哦,心性。

嘚,心性······

心性如燈塔,風雨陰晴一向堅定;

心性如鐵錨,任意航行隨時安穩。

心性如天空,廣闊生萬象;

心性如大地,寬厚載萬物。

夢想與心性,是一不是二。

保持夢想,歷練心性。

感受生命的豐盈,

喜悅內心的平靜。

一個社會的動人之處,

在於凡人皆有夢想,

小夢想,大夢想,

還有隻屬於自己的微夢想。

一個社會的寶貴之處,

在於年輕人敢於說出夢想,

說出來就去創造,

創造就去成就,

或者,一直走在去成就的路上。

每一個凡人,

每一個生命階段,

每一個日常,

每一束光。

人世間有眾多熹熹微微的光,

大自然有各種大大小小的光。

保持你的光,發出你的光,

去與光相遇,去與光結合。

這世界需要光,

這世界也遍布光,

你,就是一道光。

保持夢想,心懷光明。

或孤獨行,或結伴進,

感恩被照,亦照他人,心中常照。

陳一丹

2023年6月20日

朱永新獲得2022年一丹獎——新教育之光,點燃教師以教育家情懷育人的聖火

專訪|一丹獎明師堂成員朱永新教授——拒絕工廠式教育:師者朱永新和他的六百萬隊友

「教育界的諾貝爾獎」——為什麼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實驗? 生命敘事集錦|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向上成長,向新而行,向世界開一朵屬於自己的花

成功沒有「充分條件」

—— 全球最大教育獎項創辦人陳一丹

作者|陳一丹

來源|長江商學院

近日,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再度掀起了大眾對於科學領域突破創新的關注。

而在教育領域,一項由中國人發起、獎金超諾獎獎金3倍的全球最大規模教育獎項也越來越受到世界矚目,那就是由騰訊主要創辦人之一、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長江商學院企業家學者項目首二班校友陳一丹博士創立的「一丹獎」。

與夥伴共同創立騰訊公司後,陳一丹便將目光投向公益和教育:

2007年,他牽頭成立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推動網際網路與公益慈善事業的深度融合與發展。騰訊公益平台也從零起步,成長為全球最大網際網路公益平台之一;

2009年,捐資20億元人民幣創辦武漢學院,開啟國內非營利性民辦公益大學的先河;

2016年,捐資25億元港幣設立全球最具規模的教育獎項「一丹獎」;

2018年,捐贈逾40億元港幣的騰訊股票成立慈善信託,聚焦推動教育發展……

社會創新,擇善而從,取法乎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陳一丹博士近日在新書《躬篤集》分享了他多年實踐與經驗。他是如何看待成功?他又是如何自我修煉?今天摘錄書中部分內容與你分享,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陳一丹

騰訊主要創辦人之一

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發起人兼榮譽理事長

長江商學院企業家學者項目首二班校友

以下內容來自《躬篤集》,長江商學院獲東方出版社授權發布,轉載請聯繫出版方。

家人、朋友和機制團隊,這些外在的支撐系統是個人和事業獲得長久發展的重要助力。但渡過難關和危局最核心的機制還在自己的內心,要持續做自我建設,不斷學習提升自己,也提升對外部壓力的承受力和抵抗力,這是人生的重要修煉。

01

長眼光和大心臟

做自我建設,我有兩個經驗,就是不斷培養「長眼光」和「大心臟」。

「長眼光」是為自己定一個超越自身、超越環境限制的大目標。

「大心臟」是提升承受力和抵抗力,不論面對多大的困難和挑戰,甚至是多年心血推倒重來,依然能夠找到出口和希望。

2013年5月24日,我在日記里寫下一句話:「願望:設立突破宗教、種族、國家限制的人文鼓勵獎項,旨在鼓勵倡導人類對宇宙人生的領悟和貢獻。」

三年後,這句話裡面走出來一丹獎,大目標變成一個具體的項目。

但說實話,直到一丹獎發布,對如何通過這個具體項目達成大目標,我還是沒有想得非常清楚。在面對外界的評論時,也感受到壓力,話題有時只圍繞獎金額度最高,都是花邊新聞,很少討論到一丹獎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意義、一丹獎的持份者們希望達到的終極目標為何等。

一丹獎只是一個評獎的平台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一丹獎的終極目標還是推動全球的教育,進而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一丹獎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把那些散落在全球各地的好的教育人、教育項目、教育理念捏在一起,讓他們成為討論的中心,而不是獎金和金牌。

直觀上,教育涉及的領域和學科很多,每年評選出兩位獲獎者僅能覆蓋其中的一小部分,沒能覆蓋到的部分也不是就沒有取得成績,但因名額有限,成為「遺珠」,更得不到關注,怎麼辦?

路演過程中,我們有機會與劍橋大學的校長杜思齊討論這個問題。他思考了一下說,一丹獎在做的事情,是「連接網絡的網絡」(network of networks),把不同國家、地區,不同體系、階段的教育思想和實踐連接在一起,所有人的工作都放在這個平台上展示給所有人。

這樣一講,與我的思路吻合了,與其他競爭性的評獎不同,一丹獎應該儘可能擴大自己的範圍和基礎,不要留「遺珠」。

明師堂的意義一個是「薈萃」,讓好的思想和實踐項目都被納入,都被讚賞,都是榜樣,都被學習;另一個意義就是,通過合作對世界教育議題進行探索和推動。

2018年6月8日是一個難忘的日子。這一天,按計劃是在武漢學院舉辦「社會創新與未來教育」分享會,我的長江商學院企業家學者項目的同學都來了,大部分是有成就的企業家,還有長江商學院的老師們、騰訊的同事,都到武漢學院實地參訪,暢談對中國高等教育的看法,大提琴家也給現場師生帶來音樂分享,晚上大家在一起聚餐也很開心。

殊不知,這一天也是武漢學院內部問題顯現的一天。骨幹的流失,副校長的反饋,校董的投訴,各方面的隱患都指向當時學校的管理班子。

我一直還都秉持「用人不疑」的原則,給機會給空間,不斷表態支持,願意相信事情會變好。前期校董會也多次商議過改革,然而負面消息越來越多,到了臨界狀態,是時候下這個決心了:改革!

那一天心情像過山車,從早上的高興和期待,到中間的不平靜,再到晚上接受和面對,12個小時渡過一個輪迴。表面上好好的,活動也很成功,武漢市代市長到分享,推介武漢。所有的企業家、老師同學、同事朋友濟濟一堂,我是活動主辦方,要招待好大家。但內心有各種情緒湧來,因為就在分享會現場,壞消息不斷傳過來,讓我意識到武漢學院如履薄冰。

把不平靜裝進「大心臟」。既然要推倒重來,那就好好制訂計劃,妥善處置,重整旗鼓,不能怕也不必怕。大學的好處是穩定,給了我們調整的空間和時間。之後兩個月,我和團隊都行動起來,物色新的校長人選,最終三顧茅廬請來李忠雲校長。李忠雲校長刀立馬,挽狂瀾於既倒。

經過兩年的調整,學院發展逐漸步入正軌。也因為這一次的變故,「大心臟」能容納的空間,似乎也更大了。

專訪|一丹獎明師堂成員朱永新教授——拒絕工廠式教育:師者朱永新和他的六百萬隊友

02

理解個人成功的偶然性

個人的成就和成功,沒有什麼「成功秘訣」(success formula)。成功沒有充分條件,做到就一定能成功。

講起來,大原則都一樣,品德要好、人要勤奮等,套在大部分事情上都對。

但具體到某件事和某個人,大原則執行下來得到的結果如何就不一定了。因為大原則往往只是必要條件而非充分條件,不是說做到了就一定成功,有時候甚至都不是必要條件。

這就是成功的偶然性。

偶然性是殘酷的。在整體的機率裡面,大概可以理出一組所謂的成功秘訣或者成功方法,但落實到每一個人,就不一定是你會成功。你按照別人的路重新走一遍,也不一定走到同樣的地方。

這是統計問題,要很大的樣本才呈現出機率。放到大的方向上,有很多人一起走,總會有人走出來,但走出來的不一定是你,你的條件好,或許可能性高些,那總還是不確定一定可以成功。

當然,也不能拿偶然性來否定大原則或者別人的成功秘訣,偶然性也不能證明大原則是錯的。

所以,我的理解是真正的成功秘訣其實是這個環境,這個大時代。持續數十年的和平發展、有利營商的政策導向、科技發展的突然加速,必定會有很多個人和企業、組織跑出來,成為大時代下的弄潮兒。

所以不要用偶然性來否定時代,更不要用偶然性來否定自己的努力。還是要看開些,豈能盡如人意,但求無愧我心。每條登頂的道路都充滿艱辛,成功是幸運的、偶然的,也是熬出來的。更多的情況是熬了過後仍不成功。

我們還是要努力做到最好,這是不變的大原則。如果要加一些細節,那我說努力之餘還要結合自己的現實,接受自己的現實。努力也不是剛性的、普適的、勻速的,需要不斷學習和調整,聰明地努力。

如果能夠做到不斷吸收新的知識、新的信息,那麼在努力的過程中,自然會找到自己的位置、適合自身情況的方法、匹配自己能力的目的和願景。分析得與失,不斷地總結,然後嘗試去理解、學習。

從現實的教訓中學習,從別人的書本和框架、別人的失敗中學習。每個人都有盲點,這個地方做對了成功了,其他地方就不一定。沒有完人,也沒有一個確定可以成功的秘訣。

這些年常被人當作人生導師,向我請教成功的方法。

說實話,我也不確定到底哪些事情是真的做對了,哪些事情運氣的成分多些。只能是講自己的故事,講自己的心得,想到哪裡是哪裡,雖然不夠完整,但都是真誠的表達。

不完整的意思不是講得不對或者不夠好,而是比較零散,沒有系統梳理,往往是當下心情的寫照,把當時認為最好的正確的大原則拿出來講。

要經常與團隊分享,我與武漢學院的老師和畢業生分享過:「成功是一個過程,並非那個想像中的結果,也並非外界評價的那個結果。

如果我們按照自己的理念工作生活,在過程中是快樂的、幸福的、踏實的,那就是成功。」

按照你心裡所思所想去努力工作和生活的時候,已經是成功了。

享受這個不斷追求和學習的過程,思考怎麼去達到目標,把從腳下開始的路徑看清楚,努力把過程走好,最後很大機會就到了要去的地方。

對於最終結果,說完全不在意那是假話,當然很在意。

但是如果在意過頭,變成唯結果論,可能反而束手束腳無法變通,不僅錯過沿途的風景,也會因為執著被耽擱在半山腰,錯過登頂的時間。如果轉個彎,好像是走偏了,但登上旁邊的山頂,也不一定就錯了,可能是新的機緣。

現在,再加一句,要放過自己。

偶然性的本質,就是即便做到極致也不一定能夠達成目標、有大成就。做事情總不是空中樓閣,還是有各種客觀環境的制約。

不苛責,接受結果,做好你自己的事情,心安,就成功了。理解這點,很多事情就可以釋懷,自己也好過一點。而且一般把過程走好,結果真的差不到哪裡去。

03

培養一些習慣,合理分配時間

我經常都會跟太太在早晨一起散步差不多一個小時,聊各種話題,或者就不說話,很放鬆。有些糾結走著走著就放下了,有些難題走著走著就忽然有了靈感。

到辦公室,總有處理不完的事情。時間是每個人最寶貴的資源,對於時間分配,我的經驗大概有以下兩條:

第一條是看事情的性質。

比如2015年武漢學院處於轉設期,比較關鍵,有一段時間我放在武漢學院的時間就多一點;2016年一丹獎剛起步,處於路演期,我在這裡放的時間就會比較多。重要項目的關鍵期,不用講也是必須要花時間盯住的。那很多其他的應酬和會議就可以放一放,因為腦子也差不多被項目的事情占滿,沒有空去顧及其他。

比較麻煩的是,我也遇到過幾個重要項目關鍵期互相重疊,事情聚在一起像下餃子一樣噼里啪啦同時壓下來。這個時候就只能平常心,該做什麼做什麼,該怎麼做就怎麼做。

這裡大概也有兩條經驗:

第一個是先把事情分清楚、拆開,想要一件件處理事情,先把事情分成一件件,這樣可以做完一件是一件。

如果事情都混在一起,可能就每件都做一點,每件都沒做完。

第二個是分清楚工作後,專注在眼前,處理手頭的工作不想其他的事情。

處理完一個任務,下一個事情開始就馬上把上一件事情關掉。好像進入一個旋轉門,打開這個門就自動關閉上一個門,還是專注眼前的事情。不然的話,串起來做事情不僅會很累,而且會混淆,哪一件都沒有想清楚,容易出錯。

第二條是盡力而為。

我自己也常常有這種想法,就是回頭看某件事情的處理,會覺得遺憾。

如果這件事情再花十倍的時間,肯定會做得更好,可當時事情來得太急,很多點沒有想到。

比如一些公開活動和演講,如果有兩天時間來準備,肯定可以表現得更完美,但只給了我兩個小時準備,那就只能是在這兩個小時里做到能做到的最好。如果能達到準備兩天的效果的八成,也就可以了。

對一件事情,有時間的情況下當然要精益求精,追求完美。但當很多事一起來的時候,只能接受現狀,接受不完美的結果。

我對「盡力而為」的認識和理解也經歷了一個過程。

早期確實是寧願擠占休息時間也要做足準備,到後面事情越來越多,哪怕不睡覺也無法把功課做足做滿,而且休息少人很疲憊,表現也打折扣。

現在,轉變了工作方法,集中精力做短時間的準備,把更多的表現交給臨場,漸漸地也真的做到準備兩小時就可以達到原本準備兩天的八成效果。這實際上是賺到了,盡力而為,做到問心無愧。

也因為做事情要負責任,所以我會整天想,特別是很多事情夾雜在一起的時候,腦子會被填滿。

這個時候早晨的散步就是一種最有效的休息。當然也有不忙的時候。事情雖多,但機制已經建立,可以有效處理很多問題,只有比較關鍵的事情會到我這裡來。

這個時候是最舒服的,還可以享受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或是看看書。到這個階段,多件事情一起來,就不是分配時間的問題,而是這些事情是互相之間給予力量,看到更多的可能性。

人生是一場修行,內外相通,唯有誠己誠人誠萬物。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國陶行知研究會新教育分會:關於發展團體會員、個人會員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創!【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陳東強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幫助師生 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同道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8064d8c3e5d39c868b42e236b8e61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