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裝不作不太卷,老外真愛廣州的六大理由

2023-11-15     抱朴財經

原標題:不裝不作不太卷,老外真愛廣州的六大理由

廣州為何位列老外熱捧的中國第三城?實在是因為性價比太高。

作者:今綸

在廣州,遇到個老外穿著背心和拖鞋在街上走是很平常的事兒。

我住的小區,樓下有個泰國拳館,老闆是泰國人,還有個美容機構,也經常看見金髮碧眼的老外出入。

老外愛廣州,原因之一是廣州的物價、房租相對其他一線城市比較「親民」;原因之二,是廣州人自己夏天也穿個拖鞋、短褲上街,老外有樣學樣,覺得比較自在。

但這遠遠不是全部的因素。

「2023杭州國際人才交流與項目合作大會」11月12日開幕,中國城市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數在會上發布:北京上海廣州位列前三。

在杭州開的會,用數據贊了一把廣州的國際化,各大媒體都有報道,這個牌子還是有含金量的。

01 廣州到香港無縫切換

那麼,老外人才愛廣州,為何愛得如此深沉?廣州怎麼就去到了外籍人才吸引力指數第三位?

在我看來,主要是老外太耿直,不看虛頭巴腦的東西,就看實在的:

吃得爽不爽,生活是否便利,辦事是否方便,最多就看看文化有沒有令人驚喜的差異性,當然,是否寬容也很重要。

廣州吸引老外人才的原因,我總結了6點,與大家共享。

首先是地理優勢。

有人會不同意,覺得你廣州有啥地理優勢。回望歷史,在香港崛起為亞洲金融中心的過程中,當時內地還沒開放,廣州和港澳合作,帶動對外貿易,因為合作發展就形成「省港澳」的稱號,港澳是香港、澳門

很多人都稱廣州為「省城」,這裡的「省」是指廣州而不是指廣東省。曾經有部很有名的電影叫《省港旗兵》,很多人都看過。

所以,在沒有深圳的時候,廣州的地理優勢就是:她是距離「窗口城市」香港最近的大城市,從語言到飲食,從文化到經濟,省港才是最合拍的

老外在香港的很多,他們熟悉香港,所以到了廣州也會覺得似曾相識,如魚得水,而且省港來往很方便,這就是地理優勢。

當然,現在深圳也是國際大都市了,深圳的地理優勢不用說,不過,深圳與香港更多是經濟合作。

廣州到香港,這是老外們似乎可以無縫切換的歷史、人文通道。

02 海外上千萬人講粵語

其次是語言優勢。

眾所周知,廣州、香港很多人講粵語。不僅如此,東南亞很多人講粵語美加澳日也有很多人講粵語

某些老外在海外就和講粵語的國人打交道,一度以為中國人都是講粵語的。

據統計,全球使用粵語人數中,泰國約500萬、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約500萬、美國和加拿大約200萬(資料來源《粵語越洋——「廣東話」在外國使用情況的網絡調查報告》),不少海外華人華僑社群都使用粵語作為通用語言。

有些老外很有學習精神,居然也能講幾句粵語。

所以,在廣州的街頭,如果你發現一位老外操著粵語和商販討價還價,別驚訝,幾千年前就開始了,請保持淡定。

很多人萬萬沒想到是:講英語有利於國際化,講粵語也能有利於吸引老外,有利於國際化。

是的,老外一講粵語,馬上就進入廣州城市生活頻道。

03 老外到廣州採購是祖傳手藝

第三是商貿交通物流優勢。

廣州的外貿歷史可以直追秦漢,華南絕大多數城市不想和廣州聊這個,沒法聊。

我有一次去光塔路附近辦點事,發現一個巷子叫瑪瑙巷,心想不會是以前賣瑪瑙的地方吧,結果一查:1000多年前,大食、波斯人賣珍珠瑪瑙的地方。

瑪瑙巷牌坊

大家今天在聊「廣交會」,其實,在唐代的廣州就有「廣交會」了

作為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廣州早在唐代就在今光塔路一帶設置了專供外國人(主要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僑居的社區——「蕃坊」,江面帆影幢幢,商船不遠萬里,漂洋過海而來;珠璣、絲綢、陶瓷、茶葉、香料在市場上堆積如山,來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使者穿行不息,熱鬧非凡。

老外繪製的廣州城

老外到廣州來採購,那是祖傳的「傳統手藝」。

廣州的交通物流優勢絕對是華南第一的。

3月27日,中國民用航空局在其官網發布了《2022年全國民用運輸機場生產統計公報》:廣州白雲機場2022年的旅客吞吐量為2610.5萬人次,在全國254個境內運輸機場(港澳台地區數據另行統計)中排名第一。

中國城市地鐵里程數前五位分別是上海地鐵里程831公里、北京783.1公里、廣州621公里、成都557.8公里以及杭州516公里。(註:截至2022年11月28日數據)

圖源:第一財經

再看看快遞數據:

2月,國家郵政局公布了2022年快遞業務量前50城市情況表,該榜單前3名分別是金華(義烏)市、廣州市、深圳市。而2022年中國城市快遞業務收入3強城市分別是:上海市、廣州市、深圳市。

所以,一個愛上廣州的老外確實是在享受廣州的便捷交通和強大快遞服務,他一定是爽歪歪的。

04 廣州文化潤物細無聲

我們講講廣州的文化優勢。我知道又有槓精會跳出來說「廣州有什麼文化」,這充分說明槓精沒有文化。

廣州市是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被譽為「千年商都」 ;自古就是中外文化交融之地,廣府文化發祥地之一 ,這就是文化。

不僅如此,魯迅、陳寅恪在中山大學教過書,南宋名臣崔與之與弟子李昴英在廣州創立了嶺南歷史上第一個學術流派——菊坡學派,東漢時的楊孚寫出了我國第一部地區性的物產專著《異物志》……以及春節之前,廣州人去「行花街」,這些都是文化。

廣州的文化是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滲透進人們日常生活的,讓人覺得很放鬆很舒服的「氣息」。

所以,你看廣州人是相對比較大大咧咧的,不太緊張,也不太搞什麼精緻化妝,相對比較多的素麵朝天,相對比較多的低調務實,這就是廣州文化。

老外一看:哇塞,這正是我想要的差異性極強的文化衝擊感。

進可去天河珠江新城,退可去荔灣的西關大屋。

老外人才愛廣州,愛的不是高樓大廈,也不是便利店林立,而是這種新鮮感與衝擊感,這是一種不同的體驗。

太像老外祖國的現代化大都市的地方,無非就是工作掙錢,吸引力有,但你要說有多愛,恐怕夠嗆。

05 「會吃」也是一種城市競爭力

廣州吸引高鼻子藍眼睛的終極大招是「美食優勢」。

企查查數據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的廣州市餐飲相關企業新註冊量達到了3.5萬家,超過了北京、上海,相比2022年同期增長了8.2%。

廣州市統計局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廣州市住宿與餐飲業零售額保持較快增長,零售總額同比增長17.8%。

廣州美食有一頂「帽子」——「食在廣州」。這頂帽子是在上海的文人、傳媒友情打造的。

清代上海在五口通商開埠以後,廣東人蜂擁至上海,從事與貿易相關的工作。文人們在商業傳媒上搖筆弄舌,「食在廣州」的名聲就這樣不脛而走。

老外在廣州沉浸式喝早茶

在作為上海地標的南京路上,主要餐館多為粵人所開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四大百貨公司均為粵人所開,均附設高檔餐廳。

從新新公司獨立出來的新都飯店,更是後來居上,力壓群雄;上海灘名人杜月笙當年為其子擺的婚宴,即席設於此。

與新都飯店望衡對宇的新雅粵菜館,抗戰勝利後三分之二的客人都是歐美人,李宗仁曾在此宴請各國各界賢達。

簡而言之,廣州美食是品質的產物,也是歷史風雲和傳媒人才打造的夢想精品。

無獨有偶,當下的廣州也有一位研究嶺南美食歷史大家,就是畢業於中山大學的周松芳博士,央視有過專訪,三聯出過暢銷書《粵菜北漸記》,數千篇專欄文章散見於各大傳媒。一位湖南人成了嶺南美食擁躉,也是妙不可言的人生經歷。

綜上所述,老外到廣州一看,腸粉七八種,粥有十幾種,蝦餃、白切雞、白灼海蝦、明爐乳豬、掛爐燒鴨、蛇羹、油泡蝦仁、紅燒大裙翅、清蒸海鮮、蝦籽扒婆參無不讓人垂涎欲滴,比老家的牛扒、漢堡、可樂、薯條、沙拉確實要高出一截。

他們哪裡知道,他們吃的不是美食,而是歷史,更是一個城市的人文沉澱。

他們等於是進了一個從沒見過的美食樂園,美食對於廣州城市品牌的打造,以及吸引老外前來旅行、工作、定居其實也是頗有助力的。

廣州人可能自己也沒想到,「會吃」也是一種城市競爭力。

06 廣州資源優勢領先

最後必須要說說廣州的資源優勢,這是事實。

恰如北京一樣,為什麼那麼多世界500強在北京設公司、機構?原因之一是因為辦事方便,跑審批、辦護照簽證等等都不用跨市跨省。

廣州是廣東的省會城市,說起中國大陸城市的外國駐領事館,截止2021年12月,廣州擁有66個,僅次於上海的76個,甩其他城市一大截。注意,北京設立的是大使館。

而且廣州的醫療、教育優勢在廣東省確實是領先的。

復旦中國醫院排行榜2023顯示:前三十名的醫院中,廣東省有五家,這五家都在廣州。

當然,老外的孩子大機率去讀外國人學校,但是看病這事兒不能次次飛回國吧。而且,同城有這麼多領事館,總有一款適合自己,老外人才也會覺得「非必要不折騰」,能呆在廣州就呆在廣州吧。

所以,廣州為何位列老外熱捧的中國第三城?實在是因為性價比太高,老外在廣州,不裝不作不太卷(也不是完全不捲啊),只要做自己就好了,真愛就是如此無敵。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ad524e605c4139e74938d0c42d3b1f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