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情不好免疫力會差!醫生:掌握6個重點與癌症共存,別苛求自己

2022-06-28     荊山浮屠話健康

原標題:心情不好免疫力會差!醫生:掌握6個重點與癌症共存,別苛求自己

劉老師50歲出頭,去年發現患上了胃癌,因為發現的早做了手術,雖然醫生告訴他治療良好,但他依然忐忑不安,沒事了就上網查查自己的疾病,越看越害怕,家人看他精神不好,求助醫生朋友,朋友告訴劉老師,他的胃癌是早期是可以治癒的,他有些過度擔心了。

目前來看,雖然癌症是我國死因之首,但癌症可預防,也可早期發現,也有機會治癒。世界衛生組織早就指出:癌症三分之一可以預防,三分之一可以早期發現,三分之一是可以治癒的。

癌症控制的出路在於預防,癌症細胞最大的天敵是免疫機制,在癌症發病率越來越高的現在,不管是健康人還是癌症患者,都需要考慮跟癌症共存的可能,那麼專業的醫生有什麼建議呢?

良好醫患溝通,別讓網絡成為醫生最大的敵人

現在很多醫院會提供癌症病人出院評估表,包括在家裡可以聯繫到哪些專業的醫生、營養師、護工,甚至是心理醫生,也就是說要從患者的角度出發,從檢測癌症的那一刻到預後,整個過程都考慮到了。有時候對於患者來說,可能是一句簡單的話、一聲問候,就能讓他知道怎麼面對。

良好的醫患關係可以降低病痛帶來的不安和恐懼,而不是變相牴觸,病人惶恐、求助無門,就會考慮去網絡上尋求幫助,而誤入歧途,甚至到處求神拜佛。

有時候醫生也會抱怨,患者會通過網絡了解疾病信息,而且常常選擇錯誤或者負面的信息,但如果站在患者的角度去看,也許就能理解他們了;當然患者也要信任醫生,跟醫生做好溝通,每次發現有一些新的症狀或者情況,可以先記錄下來,等下次去醫院時再跟醫生交流,有時候這些小的細節可能改變疾病的走向。

飲食掌握大方向,別過度依賴同一類食物或保健品

這裡,我們先講個故事:美國有2位心臟科醫生因為吃魚可以預防心臟病的研究,被提名為1968年諾貝爾獎候選人。

為什麼他們會有這個方向的研究?這是因為他們去阿拉斯加開診所,發現沒有患者,了解情況後發現,原來愛斯基摩人大量食用魚類,體內Omega3含量很高,因此證實了Omega3有保護心臟的效用。

但是隨著後面的研究發現,Omega3也抗凝血,很多愛斯基摩人摔倒後,常常會因為大量出血死亡。

所以,我們發現許多對心臟好的食品、保健品也很容易造成出血情況,就類似於常用的藥阿司匹林可預防心臟病,但也有抗凝血作用。很多心臟科和腦外科醫生,為預防病人腦中風,會開阿司匹林,不料反而讓患者面臨出血性腦中風的風險。

許多研究指稱,葡萄酒可以預防心臟病,但是葡萄皮上有一種白藜蘆醇,有抗凝血作用,所以葡萄、蔓越莓、小藍莓等漿果類也會造成血液不凝固;另外,菇類、木耳也有抗凝血作用。

從以上的例子,我們能夠發現各種食物有益處的同時,也可能會產生其他的效果,也許可能導致疾病,所以,我們要認識的飲食原則是,首先要保證營養的均衡這個大方向,再根據疾病或者身體的情況,對於目前身體好的食物要吃對,但不要天天吃同一種東西。

對於癌症患者和家屬來說,常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要吃的有營養,結果天天大補,營養過剩,甚至可能某一種食物中的毒素積累,反而有致癌風險;另一種是擔心吃某些食物對身體不好,今天這個不吃,明天那個不吃,結果營養不足,導致免疫力下降,癌症復發。

適當、適量、多變化才是讓身體獲得營養的好方法。

避免踩坑,吃健康、規律運動、心情好是3個重點

生活中有哪些被忽視卻極易觸發的危險因素呢?

舉個例子,從研究數據可以發現,女性肺癌患者有上升趨勢,找其原因,發現油煙是其中的一個原因;而第二個原因是熱水澡洗太久。現代化的自來水為了消毒加入了氯,自來水在加熱過程中,促進致癌物三氯甲烷大量合成,使空氣中三氯甲烷濃度提高,人洗澡時間久就會吸入太多;第三個原因則是空氣污染。

我們回頭看看這三個原因,都無法完全隔絕,但我們可以儘量避免,但如果我們整日為了這些原因而擔心的話,整日惶惶,那麼身體又會如何好起來呢?

與其每天擔心煩惱,不如就正常生活,就好比有病人會問醫生:如何避免腫瘤發病或者復發,恐怕任何醫生都不好回答,因為醫生不可能給患者絕對的答案。

那麼,每個人可以做的就是健康飲食、勤做運動、保持心情愉悅這三大重點。千萬不要要求自己或患者一定要做到百分之百,會讓心情不愉快,這就是本末倒置,對於患者免疫力沒有好處。

癌症判斷不能只看早晚期,必須綜合考量

多數時候,人們判斷癌症的良惡是通過早晚期數,但實際上腫瘤的數量、大小和轉移位置也是參考指標,彼此是有聯繫的,不能單獨視之。有些腫瘤可能已經進入中期,但依然能夠手術,那麼也是有治癒可能的。

另外,早晚不同治療的方法也不同,但並不是根據早晚的情況,治療方法有輕重之分,一般來說早期到中期之前的腫瘤一般不同化療,只要開刀切除就可以,但有時候有些腫瘤癌細胞藏匿的比較深,如果動手術可能會有危險,那麼可能除了部分手術外,通過化療或者放療能幫助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所以,看到中晚期癌症也不要絕望,看到早期癌症也不要盲目樂觀,都需要根據多方面的情況來綜合考量,進一步獲取治療方法。

控制好就不怕副作用,自己嚇自己可能會「嚇壞」免疫力

跟癌細胞抗戰,對醫生和患者來說,都不是一條好走的路。不過,只要控制得好,就不容易有什麼副作用。哪怕到了晚期,如果各種治療方法都沒有效果,那麼患者能與癌症和平共存,是最好的局面,應該保持樂觀的狀態。

擔心、恐懼對於人來說是一種負能量,無形中很可能「嚇壞」了人體的免疫細胞,在儘可能充分認知癌症的情況下,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害怕焦慮是一天,快樂面對也是一天,當然要儘可能開心過日子。

定期體檢值得做,有問題可以尋求其他醫生意見,但儘量不要總換醫生

幾乎所有的醫生都會推薦要定期體檢,而且大部分的體檢項目都是過了30歲以後每年都要做;而比如腸鏡、胃鏡等檢查則是過了45歲以後最好再做一次,如果沒有問題,則5年後再做……

這些建議,都是有科學依據的,是根據疾病發展的時間、風險而得出的平均值,適用於幾乎每個人,所以聽取醫生的意見,不要認為讓你體檢就是為了讓你多花錢。

再者,要相信專業的醫生。

不少患者今天在這家醫院確診疾病,但不相信醫生,換一家醫院再檢查治療,在另一家醫院治療了幾天,感覺沒效果,又換一家醫院看病,結果醫院一個接一個的看,疾病反而加重了。

事實上,現在我國的醫療制度相對完善,醫生的技術水平也有保證,從診所到大型醫院,找醫生看病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專科醫生對於疾病的認知也好,如果固定找一位醫生看診,一段時間後,醫生會發現患者症狀怎麼都沒有改善,從專業角度自然會慢慢想到是否有癌症可能性。

而如果在短時間內,患者看了好幾個醫生,每個醫生都覺得好像疾病問題不大,又沒有進一步做健康檢查,就容易把疾病給拖出來。另外,一直換醫生還會形成一種情況,就是每次看病都要從頭開始,不僅可能耽誤病情,也無法提早發現、提早治療。

確定患癌症了,儘可能保持冷靜,因為癌症不是急性病,不會因為晚一個月或早一個月治療就造成極大差別。如果不能接受這個醫院的治療方式,可以換個醫生或換個醫院,聽取第2意見,但最好不要超過3個以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a5e675f3bf7b35afd45d79ddbc713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