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里的即墨古城,那些凝固的城市記憶

2019-07-25     青島城市記憶

「即墨」因故城(位於今平度市古硯鎮大朱毛村一帶)地臨墨水河而得名,其名稱最早出現在《戰國策》、《國語》、《史記》等歷史典籍中。春秋戰國時期就是齊國通商名衢,秦代置縣,漢初成為膠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隋朝建城於現址,已有1400多年建城史。

同治版即墨縣誌里的仁化鄉地圖,我們可以窺見青島這座城市的原始狀態。清代即墨縣下轄七鄉,仁化鄉的轄地東面由即墨縣城往東到海,然後往南一直到海;西面由女姑口往南一直團島。包含現在的嶗山區大部(王哥莊除外)和青島市內四區的面積。一個鄉的面積是夠大的,但它當時只有14850戶,人口69943人。

據清同治版《即墨縣誌》記載,即墨縣城是隋開皇十六年(596年)建,城牆有2000米長,高9.1米,厚6.6米,外側的護城河有3.9米深、11米寬。明朝萬曆年間,知縣許鋌、縣承楊元國重修。

據《即墨縣誌》記載:「城有三門,門上均有題額,東為『望海』(東臨浩瀚滄海),南為『景岱』(南眺嶗山群峰),西為『臨川』(靠近近西河)。」即墨古城的三個城門均為瓮城(圍繞在城門外的小城),城門樓為兩層閣樓。即墨古城還有四閣,分別為:東閣(魁星閣)、西閣(觀音閣)、北閣(三官閣,三官指天官、地官和水官)和南閣(火神閣)。

直到1912年,即墨縣一直沿襲清末舊制,隸屬於登萊青膠道。1925年,南京國民政府前期,即墨直隸于山東省。1938年1月17日,侵華日軍占領即墨城。1942年9月,中共領導的即墨縣抗日民主政府在縣境西北部的堤前村(今移風店鎮)成立。1943年,又以煙(台)青(島)公路為界,路西為即墨縣,路東為即東縣,分別建立起抗日民主政權。1956年3月,即東縣併入即墨縣,改屬萊陽專區。1957年10月,改屬青島市。1961年3月,改屬煙台專區。1978年12月,重新改屬青島市。1989年7月,經國家民政部批准撤縣設立「即墨市」。

2017年10月30日,是即墨發展史上一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要日子——撤市設區正式掛牌。這是自1989年撤縣設市以來,即墨發展進程中的又一次歷史性飛躍,標誌著千年商都正式跨入「即墨區」的新時代。

風雨滄桑,史海鉤沉。如今,即墨古城的歷史風姿只能從現存的史料中窺見一斑。老照片是凝固的歷史,承載著城市的發展歷程,、。

走進即墨城,告訴你一個不一樣的、神奇的古城。一組百年影像,去感受即墨的深厚歷史。

墨水河小壩

墨水河旱季河道

共濟橋

趕集歸來

即墨古城真武廟北部

即墨古城南城牆

南城門的城門樓、瓮城和城牆

即墨古城南城門西部


即墨古城城牆

即墨城城牆

俗稱"三官閣"的北閣

即墨古城西城門和西閣里大街

西閣舊影

西瓮城

恩榮坊


即墨古城牌坊

即墨城南閣(火神廟 )

文廟前大街街景

即墨古城

古城東門裡

即墨古城東閣

聖廟欞星門內景

「斯文正路」坊與「萬里雲衢」坊

萬壽宮(興國寺)

文昌閣

文廟聖門

淮涉寺

即墨古城集日墨河

墨水河墨市村西北段

墨水河集日

重新走進這些老照片,一種歷史的厚重感油然而生。那雄偉的城樓,尋常的陌巷,林立的牌坊,古樸的民風,無一不在訴說著前輩的勤勞與智慧,描述著即墨文化底蘊的深邃與厚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_5PLGwBmyVoG_1ZV0BB.html





黃島路的記憶

2020-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