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辦法幫孩子養成任何習慣?試試「五步法」,不用大喊大叫

2020-09-10   育兒小米

原標題:沒辦法幫孩子養成任何習慣?試試「五步法」,不用大喊大叫

養成習慣是一件很不簡單的事,很多孩子一輩子也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身邊很多已經工作幾年的年輕人,雖然單獨出來住已經很長時間,但是都談不上能夠照顧自己。

每天晚上不能自己的入睡時間,刷手機刷到爽,然後早上起不來,沒時間吃早飯,甚至牙也不刷臉也不洗就出門上班,中午晚上都是外賣,衣服總是攢一堆才洗,偶爾做頓飯,吃完飯後鍋碗瓢盆就會堆在水池裡留到下一次做飯才洗。

年輕人這樣的生活狀態,一方面是因為工作忙碌,沒時間照顧自己,另一方面也是因為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這樣生活的孩子不是一個兩個,想來他們的爸爸媽媽知道孩子這樣照顧自己,肯定著急。

但是,

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是小時候爸爸媽媽應該做到的事情。

尤其是在孩子的秩序敏感期和行為習慣敏感期內,幫孩子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寶媽教育孩子的頭等大事。

敏感期這個詞,是荷蘭一位生物學家研究動物成長過程中使用的名稱,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在研究兒童行為的過程中,發現他們的成長存在同樣的現象,所以在幼兒教育上引入了敏感期這個概念。

所謂兒童敏感期,就是指孩子特定能力和行為發展的最佳時期,在這個時期內,個體對形成這些能力和行為的環境影響特別敏感。

孫瑞敏說:「孩子在內在精神胚胎的指引下,選擇自己的發展之路,結果會比我們想像的好。」

所以,跟隨孩子的成長發育規律來決定每個時期孩子學習的重點,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習慣的培養也是一樣,抓住孩子行為習慣培養最佳時期,才能讓生活習慣和學習習慣的培養順理成章,事半功倍。

和孩子行為習慣養成相關的敏感期有3個:

一、秩序敏感期。

2-4歲是寶寶的秩序敏感期。

這個階段孩子對生活環境中的秩序特別敏感。比如做事情的先後順序,整理過程中的擺放順序,認識事物的邏輯順序等等。

給孩子創造有秩序的環境,才能讓孩子更好的適應環境,認識事物,有安全感和掌控感。孩子對秩序敏感力常常表現在對順序性、生活習慣、所有物的要求上,當環境符合孩子的內在秩序,孩子的智能和行為模式也就逐漸建立起來。

蒙台梭利說,如果成人沒能提供一個有序的環境,孩子便「沒有一個基礎以建立起對各種關係的知覺」。

而這個有序的環境,也就是習慣的本質。

二、動作敏感期。

0-6歲整個區間都是孩子的動作敏感期。

因為孩子的動作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孩子的肢體動作逐漸變得協調、靈活,左右腦均衡開發,肌肉控制力加強,自我行為意識也就逐漸成熟。

在孩子動作敏感期中間,每個動作和行為的習慣養成,都非常快速,可以說是塑造孩子行為習慣生活習慣的好時機。

三、社會規範敏感期。

2.5-6歲是孩子的社會規範敏感期。

生活習慣不僅是內心秩序和動作的事,更關係到群體活動、生活規範、日常禮儀等等社會規範,而孩子的社會規範敏感期內,對接受這一訓練是非常適應的。

這個階段孩子逐漸脫離自我為中心的世界觀,對社交、群體活動非常感興趣,更願意去遵守規則,對規則類的習慣接受度良好。

這個階段還是建立孩子自律能力的好時機,大部分人沒有辦法做到自律,而如果孩子能夠在這個階段學會自我控制,嚴格要求自己,那對孩子以後的人生將會非常有幫助。

講了習慣培養的時機,接下來我們再講講習慣培養的具體步驟,給依然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生活習慣的寶媽提供一個具體的參考。

簡單來說,這個方法叫做「五步法」:

第一步,媽媽做,孩子看;

第二步,媽媽做,寶寶模仿;

第三步,互相討論;

第四步,寶寶做,媽媽指導;

第五步,孩子獨立做;

就拿讓寶寶

養成刷牙習慣

來舉例,最開始讓寶寶學習刷牙,就可以用五步法來進行。

第一步

模仿。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看到爸爸媽媽做什麼,寶寶也會感興趣,想要自己嘗試。

我們就可以抓住這個機會,讓寶寶觀察我們刷牙的動作。把寶寶拉到面前,然後仔細的刷自己的牙齒。

第二步

,寶寶看了之後會主動嘗試模仿,一開始可能只是模仿個大致樣子,孩子還根本不知道如何刷牙,沒關係,鼓勵孩子模仿的動作。

第三步

,和孩子一起討論,告訴孩子,我每天早上起床都要刷牙,每天晚上睡覺前也要刷牙,這樣才能保護我的牙齒,你要像我一樣保護你的牙齒嗎?然後跟寶寶講解具體的動作,為什麼要擠上牙膏,為什麼要豎著刷,為什麼不要把牙膏咽下去。

第四步

,讓寶寶自己嘗試一下,寶寶不會的地方媽媽可以幫助他,但是不要一直在旁邊糾孩子的錯誤,讓孩子的積極性受到打擊。

第五步

,鼓勵孩子獨立完成,早上起床後,邀請寶寶一起去刷牙,各刷各的,或者是寶寶起床後,引導寶寶自己去刷牙,幫他在洗漱台前放一個小板凳,讓寶寶自己刷。

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不僅能讓孩子長大之後擁有好好生活的能力,管理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

他的生活習慣不會拖學習習慣的後腿

,否則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沒有良好的規劃,而且身體沒有調整好最佳狀況,一定會影響孩子的學習效率。

我小的時候不喜歡午睡,夏天的時候午休時間長,我就偷偷跑出去玩兒,不顧大太陽曬,也不管有沒有人,任憑媽媽怎麼哄都不要午睡。

後來到了初中高中,學習壓力變大,只有中午睡一會兒,下午的精力才能達到,但是我因為沒有午睡習慣,躺在床上就是睡不著,以至於每天下午的課都聽的昏昏沉沉。

另外,

學習習慣的養成也可以在小時候完成

上幼兒園的孩子也有作業,每天放學後讓孩子先寫作業再玩兒,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完就可以玩兒,早寫完早玩兒,寫的時候不能看電視,這些習慣養成之後,孩子的效率就會變高,除非中間孩子受到其他人的影響,才會改變自己的學習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