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口裝個「籠子」,是幹什麼的?甚至有的槍口上也套一個

2020-02-01     谷火平

美軍M109A6自行榴彈炮

在一些槍枝和火炮的前端,我們經常能夠看見一種圓形或方形的附加裝置,和原本的槍管或者炮管格格不入,這其實就是在槍炮上得以廣泛使用的減小後坐力的裝置——槍/炮口制退器,或者稱之為補償器,下文將其簡稱為制退器。

那麼制退器是如何發揮減小後坐力,提升射擊舒適度的作用的呢?

制退器最早可以在美國二戰時期的M1式90毫米高射炮上得以見到,其通常呈現"籠子"狀,並被安裝在炮口邊緣,這麼做的用途是,當彈頭被發射出去後,後面推送的氣體就會被制退器所具備的氣體排放結構所控制,氣體作用於這些結構上就會產生相對向前的作用力,進而對後坐力進行抑制。通過使用氣體導引結構的次數越多,那麼所獲得的置退效果也就越好,相應的制退器的效率也就越高。具體的,氣體排放結構包括:線性導引式、排氣管導引式、排氣孔導引式和擋板式四種。

當然,可以改變排出氣體的方向,就自然能夠改變是否排氣體,制退器的另一種主流設計是延遲氣體的排放,主要的設計思路是在槍/炮口處設計上可以容納氣體的裝置。氣體在這些裝置中得到膨脹,速度和溫度都得到下降。因為能夠使用這種裝置的武器大都口徑較小,如槍枝,嚴格來說這種"抑制器"般存在的槍口裝置也算是制退器,但只是效果不如專門進行導引氣流的制退器好用罷了。

AKM的槍口制退器

無論怎樣,制退器的核心就是導引氣流,來中和掉氣體對槍/炮所產生的巨大反作用力,但有時候受武器器械和硬性條件的影響,制退器也不能做到完美,例如AK-47的著名改進型AKM槍口就有一個小型的偏右的擋板式制退器,但由於AKM後坐力太過強大,該裝置僅僅只能稍微抑制一些槍口跳動,而不能減輕多少後坐力。

M198火炮發射時,炮口制退器正在發揮作用,與此同時士兵們因為大噪聲將耳朵盡力堵住

但制退器看上去效果非常好,為什麼沒有做到所有槍械都安裝一個呢?制退器在讓槍/炮獲得減小後坐力的效果後,可不等於一點代價都沒有付出,其最大的缺點就是會增大發射時候的噪音、讓槍/炮口火焰變得更亮。這個道理很簡單,因為噪音和火光在按照固定的方向傳播時,就變得更加具有指向性。例如原本噪聲和火光是向各個方向傳播,但是由於僅有4個方向排放的制退器的安裝,那麼這4個方向的噪聲和火光就會被加強,這也是為什麼在使用裝備有制退器的武器時要做好對聽力和視力的防護措施的主要原因。

根據測試,裝備有制退器的大口徑步槍和火炮的噪音就高達160分貝以上,而對於人體而言,120分貝的噪聲就有可能會造成永久聽覺障礙,嚴重的時候甚至會致聾。

另外,置退器在戰時也會造成一些負面影響,由於排出的高壓氣體激揚起灰塵和巨響,這無疑會暴露射擊位置,所以一些經驗豐富的槍手會提前將地上弄濕,以避免讓人一眼發現射擊位置。和任何槍/炮口裝置一樣,制退器也會影響射擊精度,在很多頂級競賽中,制退器幾乎都不會被諸方所選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GchAXABjYh_GJGVmxM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