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薄荷
「市場是否拋棄了中年女演員」已經成了日常一問。
從2017年《演員的誕生》上楊蓉和王媛可、斕曦的對話,到不久前海清在FIRST青年電影展閉幕式上牽頭為中年女演員發聲,陶虹、蔣勤勤、殷桃、袁泉……在接受採訪和公開發聲時,越來越繞不開有關「中年女演員困境」的話題。
當這個論調越來越像是一種共識時,值得討論的是:這個世界,真的已經拋棄中年女演員了嗎?
在《都挺好》《我的前半生》熱播時,一度有很多人認為,中老年演員的流量時代即將來臨,在老藝術家時代過去之後,他們終於將要迎來自己事業的第二春。
事實是,中年演員在流量時代下面臨的是同樣的困境。一線男女演員有挑大樑的機會,稍弱的藝人可以演起「有感情戲份」的角色,再不然就到了「金牌綠葉」的角色。
「圖你老,圖你不洗澡」,全民熱議的蘇大強終究是個案,而倪大紅轉頭就扎進了話劇的懷抱,流量之於老藝術家的意義是錦上添花,已經無法再決定和改變什麼了。但市場對於大部分中生代演員的「殘忍」,其實不分性別。
1
日前,一檔導演選拔機制的演技類綜藝節目《演員請就位》釋出物料,導師之一郭敬明和演員沙溢的一段爭執上了熱搜,兩者關於表演方式起了爭議,但是在外界看來,「郭敬明教沙溢如何表演」,才是最大的爭議。
花絮中,郭敬明表示,「如果要情緒好看,我希望你一分一分推進,推進到最後爆」,沙溢覺得「偶發事件太戲劇了,戲劇就是假」。
郭敬明的氣壓逐漸降低,表示演員不應該干涉劇本,不能覺得不舒服就要改劇本,不僅不需要「高級的平淡」,現在的衝突還不夠,「如果只是呈現一個常年吵架的夫妻,這個就沒有意義了」,如果要改,他可以改出更漂亮的戲劇衝突來。
說著,他把手中的東西丟在桌面上,發出響亮的聲音,氣氛一度尷尬。
更尷尬的是,郭敬明最後還是被沙溢的表演感動到落淚了。
博主錦衣夜行的燕公子評論,「看得出來,郭敬明真的很喜歡非常劇烈的戲劇衝突,類似互相撕頭髮那種。」打開沙溢和郭敬明的履歷表,《武林外傳》和《小時代》都有強烈的戲劇性,但是兩部作品不是生在同一個時代,要表達的理念、要尋求的藝術、要征服的觀眾,早就都不一樣了。
所以,要流量還是要作品,要抓馬還是要所謂的「高級的表演」?它們中間有沒有某個最佳平衡點呢?
現實主義題材的魅力,在於提出問題並且解決問題,在這個過程中產生較為深刻的思考和洞察、討論和批判,讓觀眾在看好戲時起共鳴,還能回味點什麼。隨著流量時代的到來,影視劇行業經歷了一輪「懸浮劇」洗禮,雖然行業正在向真正的現實主義題材回流,但是流量時代的痕跡卻擦不掉了,它滲透進了更深層次的規則里。
大部分中年演員面對流量時代的到來,表現出來的仍然是不適應。
以沙溢為例,他以幽默接地氣的風格中和了《小歡喜》中喬衛東的「渣爹」屬性,同時也讓他再次被大眾關注,在這之前,他更多出現在真人秀綜藝里,也演了不少配角。
在《小歡喜》火了之後,沙溢接受採訪時聊劇作、藝術以外,聊得最多的就是家庭、孩子,育兒觀和人生觀。這點在陶虹身上也同樣明顯,她有感於人生身份轉變的感悟,而不是單純聊演技、作品,或是製造什麼話題出來。換句話說,「流量」對中生代演員沒什麼大幫助。
憑藉《白夜追兇》翻紅的潘粵明沒有選擇走流量路線,郭京飛、雷佳音等人的採訪路透頻率基本跟隨著作品節奏,一旦進組就減少接受採訪的頻率或者乾脆不接,以張嘉譯為代表的口碑國民度雙高演員則是持續保持低調路線,吳京在網際網路上遭到解構,沈騰、徐崢以「叔圈101」出道……
在電視劇領域,能夠扛收視的男演員本來就比女演員更少,除去發福、油膩等標籤之外,大多數的中年男演員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越來越「低調」的狀態。
類比從《陳情令》里火出圈的肖戰、王一博,缺曝光是不存在的,一面是不斷的時尚資源和活動亮相,一面也飽受私生飯入侵的困擾,他們反而需要被保護,不在短期內被吃盡紅利。
回頭看中年男演員的境遇,至少要比女演員要稍好一些。在第一印象上,沒有那麼統一的標籤和困頓感。
2
當外界談論起中年女演員時,用到的高頻詞大概是「無戲可拍」「只能演媽」「中年危機」「沒有好本子」。
這個語境下的「中年女演員」有個例外:收視女王兼大女主之王孫儷。
孫儷最新出演的作品是《賣房子的人》,前不久殺青。釋出的片花中她依然是氣場女人,一個對於事業和生活都有絕對掌握權的大女人。但可以預想的是,她會遭遇各種來自生活的打擊,最終經歷一輪成長走向新生,戲劇衝突在這期間不斷湧現,達到又好看又有討論度的幾輪高潮。
至於這個過程具體如何展現暫時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觀眾害怕看到像是《那年花開月正圓》的高開低走。
前半部分寫伉儷情深、寫宅院糾葛、寫商場博弈都是好看的,後半部分卻失控了,本該展現出陝西女首富的經商智慧和格局手腕,結果變成了「五個男人都愛我、幫我、扶持我照顧我」的瑪麗蘇橋段。
同理可證《我的前半生》,對於苦難的描寫入木三分引人共情,到了如何實際解決生存困境的部分仿佛換了編劇,前後風格相差甚遠。
但是比較遺憾的是,這兩部作品已經是近年來口碑上乘的現實主義女性題材作品了。
《賣房子的人》之外,孫儷還有一部《流金歲月》,不久前在東方衛視的招商大會上官宣。與其搭戲的是倪妮,也被戲稱是要被孫儷「奶起來了」。
「孫儷」成了爆款劇的一個符號,一部《甄嬛傳》為她所累積的信譽值讓不少觀眾願意持續追隨,她本人在大女主的劇集裡打轉,最終成為影視劇爆款女王。而爆款具有不可複製性,內娛市場也只有一個孫儷。
姚晨在《都挺好》里最終選擇親情回歸家庭,之後主演並擔任監製出品電影《送我上青雲》,在部分人的眼裡是不得以而為之的自救,也可以被理解為拓寬人生邊界,嘗試不同的選擇。但是,這也掩飾不了中年女演員的困頓感,回到角色和作品本身來說,潮流風向和適合她們的,總歸是不在同一條直線上。
之前骨朵曾經討論過李沁的十年演藝路(李沁不好運),她代表的是一批難以大火的女演員,「李沁不好運」的背後實際上也是中年女演員的一種困境:沒有強人設支撐,沒有合適又出彩的爆款女主作品,陷入角色困局難以自救。
當成熟又有閱歷的中年女演員在某種題材的戲劇作品中產出一個經典角色,那麼之後她可能繼續深耕在同類型的作品,比如「虎媽」。
或者不斷摸索新的角色類型,比如馬伊琍近年來參演的作品包括《我的前半生》《未擇之路》《找到你》《進京城》《愛思小姐探案集》,作品風格差異很大,能看出一線中年女演員對於藝術的索求,但是符合大眾影視口味的明顯不多。
有趣的是,在討論國內有哪些適合青衣演員出演的作品時,我們發現,說花旦已經成熟到可以挑起影視圈大梁還為時過早,我們的女演員現在還在追求少女感的階段打轉。
少女感演員可以直接對標進偶像劇,角色人設相對單薄,外表追求「白瘦幼」,性格多數「傻白甜」或者「大女主瑪麗蘇」,中年女演員不具備這些外貌和性格特點。
當然,她們也不適合,也不喜歡這類角色。
但現實是,這類劇容易造星,出小爆款,收割流量。
在目前的輿論環境里,中年女演員已經面臨「困局」,而中花的進化還沒有完成,接來下誰來滿足這個「流量時代」?
3
一個傳言是,《我的前半生》在播出前曾不被視頻平台看好,給出的價格遠遠低於影視公司的預期。同時,《我的前半生》也是一個關鍵節點,標誌著中年演員在流量時代的一次成功突圍。
東方衛視開放大會上官宣將籌拍的
《我的前半生》第二部
為什麼流量時代越來越難「接納」中年演員出演的作品,繼而影響到中年演員的生存空間?
當視頻網站崛起,自製劇比例加重、成為待播劇的重要出口,它的地位已經能夠跟電視台比肩。「甜寵劇」這個概念便是由網絡時代創造,成為2017-2019年的高頻類型,劇集不要求一定是歡喜大結局,在玻璃渣里磕糖是常態,無論甜、虐,最終揉成的是輕體量、強情節、夢幻氣質的作品。
胡一天、沈月、鄧倫、羅雲熙、邢昭林、李現被捧紅,趙麗穎、楊紫等人的星路被進一步鞏固,相比之下,從《延禧攻略》里翻紅的中生代演員,今夏口碑網劇《長安十二時辰》里的一眾實力派演員,後續走勢就明顯弱了幾分。
另外一個層面,視頻網站的特性決定了劇集氣質,區別於電視台非常嚴肅和傳統的作品,基本會選擇更大眾向和更年輕態的作品,大製作分S級項目、押寶大爆款,輕體量則有望破圈,火出圈層,造星同時又收割短期流量。
在如今的獻禮劇大潮下,視頻網站選擇的劇集更加凸顯這種氣質:懸疑、甜寵、青春、輕古裝,締造一批圈層偶像,或者幫助藝人翻紅。
這些作品造星的功力在不斷刷新著行業的預期,當肖戰、王一博、李現橫空出世,前兩年的鄧倫、朱一龍的大眾關注度明顯被分割。
「流量」的推陳出新尚如此之快,已經成名但是不能百分百確定能「扛流量」的中年演員,如何得到信任?不是視頻網站不信任中年演員,而是流量越來越少給中年演員試錯的機會。
周迅、秦海璐在作品中「演少女」受爭議,觀眾覺得什麼年齡段幹什麼事兒,不必強拗年輕;當陶虹再出山,《小歡喜》里將一個占有欲強又脆弱的母親演繹地淋漓盡致,觀眾會說,導演和編劇一定在我家裡安了攝像機,不然為什麼拍得這麼真實?!
目前在播的獻禮劇中,蔣欣、梅婷、郭曉冬、李念、蔣欣等等,中年演員有演技、有閱歷,就是沒有流量和話題度。
中年演員所面臨的困局,實際上是無法被匹配進流量時代和年輕市場的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