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宗為何追封所有的兄弟為皇帝、太子?三個原因,兩個讓人淚目

2023-02-13     尋根拜祖

原標題:唐玄宗為何追封所有的兄弟為皇帝、太子?三個原因,兩個讓人淚目

唐睿宗李旦一共有六個兒子:長子李成器、次子李成義、三子李隆基、四子李隆范、五子李隆業、六子李隆悌。

「旦叔」保持了一個記錄,他的兒子們除了早逝的李隆悌外,其餘的個個都是「皇帝」和「太子」。當然,創造這個記錄的不是旦叔本人,而是唐玄宗李隆基。

開元十二年(724年),申王李成義病逝,唐玄宗下旨追贈二哥為「惠莊太子」;

開元十四年(726年),岐王李隆范病逝,唐玄宗下旨追贈三弟為「惠文太子」;

開元二十二年(734年),薛王李隆業病逝,唐玄宗下旨追贈四弟為「惠宣太子」;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寧王李成器病逝,唐玄宗下旨追贈大哥為「讓皇帝」。

旦叔在地下表示遺憾,當年不努力,生少了,如果能湊成108個,在閻王爺面前走一遭該有多拉風。

雖然唐朝有追贈皇帝、太子的乖僻,但像唐玄宗這樣「一網打盡」的情況只有這一例。那麼,唐玄宗為何要這麼做呢?難道旦叔的兒子們有什麼過人之處?

那就讓我們將四兄弟拉出來,挨個過一遍堂審。

「讓皇帝」李成器

李成器比李隆基大六歲,李旦第一次登基的時候,5歲的他就曾經被立為太子。六年後,武則天登基稱帝,旦叔脫掉龍袍,降尊為皇儲,李成器也只好跟著「掉價」,從太子爺變成了皇孫。

神龍元年,李唐復國,重新上位的不是李旦,而是他哥李顯,即唐中宗。

「顯大爺」當皇帝後,下旨冊封李成器為「蔡王」。

蔡王是「一字王」、親王,這個待遇只有皇帝的兒子才能享受,顯大爺此舉其實是在照顧大侄子,畢竟他當年曾經是太子。

但李成器有自知之明,堅決不肯接受。李顯只好作罷,同意他保留「壽春郡王」的爵位。

又過了五年,顯大爺駕崩了,旦叔「兄終弟及」二次登基了,李成器又從「皇侄」變成了「皇子」,而且是嫡長子。

驚喜來得太快,這會兒「蔡王」都顯得很掉價了,皇太子非他莫屬。然而,最後上位的卻是非嫡非長的李隆基,李成器卻只得了個「宋王」。

原來,旦叔之所以能重新坐上龍椅,全靠李隆基的功勞,是他聯合姑姑太平公主幹掉了「顯大媽」韋皇后,並廢掉了堂弟唐殤帝李重茂。

老爸的龍椅是弟弟搶來的,當哥哥的還好意思跟弟弟爭繼承人嗎?於是李成器打了份報告,主動退出了儲位之爭。

為了感謝大哥的讓位之恩,唐玄宗對大哥竭盡所能予以回報。李成器也自覺,絕不干預朝政,不結交朝臣,也不惹是生非,一心當享樂派。

就這樣,他享盡天年,於開元二十九年病逝,享年63歲,並被追諡為「讓皇帝」。

「惠莊太子」李成義

李成義在兄弟幾個當中最不起眼,但他的血統其實還是很高貴的,他的母親出身於河東柳氏,是宰相柳奭的孫女。

柳奭有個外甥女,即唐高宗李治的王皇后,就是那位被武則天害死的那位。受累於王皇后之死,柳奭也遇害了,家人全都被罰為奴,孫女入宮成了一名宮女。

都說在領導身邊工作機會多,柳宮女也一樣,一不小心被旦叔寵幸了一下,生了個兒子,從此又翻身做主人了。

旦叔第一次登基時,李成義才1歲,奶娃子一枚,什麼也做不了。等旦叔二次登基,他已經27歲了,終於干成了一件大事:緊隨大哥之後表態「支持三弟」。

李成器退出儲位之爭後,李隆基還面臨著第二道關卡,那就是他二哥李成器。都怪死板的繼承制度,哪怕早出生一天也能壓死人。

縮在角落裡默默無聞二十多年,都快要發霉的李成器突然間被陽光普照了。好在他沒被曬暈了頭,大哥都退出了,咱算個屁?趕緊表個姿態還能落一個好名聲:三弟,俺是你的擁躉。

這就是李成器這輩子「最偉大」的壯舉,從此他安安心心跟在哥哥、弟弟們身後吃席。比較遺憾的是,他只活了41歲就病逝了。

「惠文太子」李隆范

李隆范在兄弟幾個當中才華最突出,個性最鮮明,也最具人格魅力。

李家兄弟都是音樂天才,李成器擅長笛子獨奏,李隆業擅長撫琴,李隆范則擅長琵琶演奏,哥幾個聚在一起就可以搞一場音樂會。

李隆范還擅長書畫,也收藏了大量的名畫。當年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也是個書畫迷,這夥計有機會接觸宮中藏畫,於是請來大批臨摹高手,畫了一批偽作,偷換了真跡。

後來這批真跡幾經周折,大多都落在了李隆范的手裡。令人惋惜的是,有一次岐王府走水,這些真跡幾乎被焚毀一空。

李隆范還有個乖僻,手冷的時候從來不烤火,而是將手插進美女的懷裡,美其名曰「香肌暖手」。

怪不得那麼多人往文人堆里扎,連我寫這麼一行字都激動得渾身發抖。

風雅氣派的李隆范身邊自然少不了文人墨客,比如王維、杜甫、李龜年、閻朝隱等人都是岐王府的常客。品評書畫,吟詩作對,歌舞夜宴,好不熱鬧。

朋友交多了就容易出事,李隆范一不小心就攤上大事了。

李隆范有個好友叫裴虛己,論血緣關係他也是自己的妹夫、霍國公主的駙馬爺。河東裴氏有多牛咱就不多說了,反正裴虛己和他兄弟子侄都是駙馬爺。

讓人頭痛的是,裴虛己的專業是「讖緯」,一個隨時可能掉腦袋的學問。所謂讖緯,就是借著天象、災異評議時政、推測未來的學說,你可以叫這類人為「神棍」。

很顯然,這玩意兒太敏感,一不小心就會觸了皇帝的霉頭。而且這東西的解釋沒有邊際,如果想找茬可以無限放大。

裴虛己整天神神叨叨的,難免不被人傳閒話。於是有人謠傳,李隆范、裴虛己、劉廷琦、張諤等人以岐王府為據點,經常聚在一起研究天命。

這還了得?本著不放過一個的原則,唐玄宗將裴虛己等人罷官的罷官,流放的流放,唯獨沒有動李隆范。

李隆范也夠牛,他也不找唐玄宗認錯,連解釋都懶得做,就當什麼也沒發生,照樣喝酒照樣暖手。

這就是李隆范的氣度:老子也沒幹什麼壞事,心虛什麼?

搞得唐玄宗反而有點心虛了,他忍不住出來解釋:「兄弟如手足,老婆如……別人巴結岐王而已,我怎麼會懷疑她?」

還有一件事最能看出李隆范的人品。

有個叫王毛仲的高句麗人,當年非常落魄,狗都嫌。後來他投靠在李隆基門下,是「先天政變」的核心參與人,從此成了唐玄宗的心腹,一時紅得發紫。

於是巴結他的人烏泱烏泱的,連王爺們都忙著捧臭腳。唯獨李隆范泰然處之,以前咋樣現在還是咋樣。

只是李隆范壽數也不長,才40歲就去世了。

「惠宣太子」李隆業

與李隆范的瀟洒豁達相比,李隆業則是個謹小慎微、篤守規矩的儒生形象。

李隆業的生母王德妃出身於太原王氏,是薛國公王玫暢之女,她還有一個妹妹叫王芳媚,也一起嫁給了李旦,即王賢妃。

如果李隆業早出生幾年,按他母親的身份,母子倆很可能就是李旦的嫡妻、嫡子。

王德妃去世早,扔下李隆業和兩個妹妹淮陽公主李花山、涼國公主李㝹,於是姨媽王賢妃擔負起撫養三兄妹的責任。

為了報答姨媽的養育之恩,李隆業將王賢妃接到薛王府盡心奉養。

然而,就是這麼一位謹慎做人的王爺,也被卷進了一起重要的案件中。

李隆業有個小舅子叫韋賓,在宮中充當內直郎,有一天他攔住殿中少監皇甫恂,二人嘀嘀咕咕說了半天。

不久,一則震驚的消息傳出來:韋賓、皇甫恂妄議「休咎」(吉凶),判韋賓杖斃,皇甫恂革職流放。

原來,那段時間唐玄宗病了,病得很重,史書用了兩個字——不豫,意思是快掛了。

韋賓這個小年輕犯渾,居然找皇甫恂打聽詳情:皇帝哪天能死啊,萬一皇帝不行了,太子又年幼,俺姐夫能做點啥……

皇甫嵩時年62歲了,一個老江湖居然也犯了低級錯誤,不去喝止韋賓,反而向他透露消息。這說明,皇帝健康不佳,身邊的人心裡都長草了。

卻不料唐玄宗挺過來了,只是差點又被韋賓氣過去。

倒霉孩子給姐夫和姐姐帶來無妄之災,王妃韋氏膽戰心驚地脫掉華服,穿上囚衣在家中待罪,李隆業也嚇得不敢去見唐玄宗。

唐玄宗卻發誓賭咒說:「我要是懷疑兄弟你,就天打五雷轟。冇事,冇事,來喝酒。」

對比一下李隆范的「心大」,李隆業真是謹小慎微得厲害。

要說唐玄宗對李隆業的關愛,可謂感動天地。開元二十二年,李隆業病了,也病得很重,唐玄宗愁得一夜間頭髮花白、面容憔悴。

有一天,唐玄宗坐著打了瞌睡,眼皮才合上就做了個奇怪的夢,夢見得了個偏方可以治弟弟的病。他一高興醒了,一睜開眼發現自己兩手空空。唐玄宗長嘆一聲,將夢境告訴給了堂弟李守禮。

就在此時,有人來向他報告說,薛王爺突然病情好轉了。

李守禮驚得合不上嘴:陛下的真情感動了天地,快叫史官,記下來,記下來。

其實這只是民間常說的「迴光返照」,沒幾天李隆業就病逝了。

從兄弟四人的經歷來看,他們除了「本分」外,並無過人之處。唐玄宗之所以將他們全都追封為皇帝或太子,原因有三。

其一,他們都是唐玄宗坐上皇位的恩人。

前面我們講過,當初旦叔立太子的時候,李成器和李成義都主動退出競爭,拱手將太子之位讓給了李隆基。

您可能說,李成器和李成義即便想爭,也未必爭得過李隆基。

這話不夠準確,準確地說,他們二人肯定爭不過李隆基。但問題是,爭不過不代表勝利者就一定是李隆基,鷸蚌相爭誰得利?這份情李隆基還是要領的。

後來,太平公主與李隆基姑侄反目,太平公主就想利用李成器和李成義來對付李隆基,提出李隆基的儲位不合法。這個時候,只要二人接招,立刻就可以與太平公主結盟,誰敢說這種情況下李隆基還能贏?

事實上他們沒去蹚那個渾水,經受住了考驗,說良心話,有幾個人能頂得住太子之位的誘惑?

李隆范和李隆業的貢獻更大,他們二人乾脆旗幟鮮明地站在了三哥這邊,是李隆基發動「先天政變」的核心成員。

可以用這麼一句話來形容,唐玄宗的皇位,是兄弟四個抬出來的。

其二,他們兄弟五人共同度過了患難與共的歲月。

唐玄宗此人對兒子們顯得有點刻薄,但對兄弟們可謂巴心巴肝,除了上述往事,「五王宅」、「兄弟連帳同榻」等故事,都佐證了他深厚的兄弟情誼。

他們的這份情誼是有基礎的,想當年,旦叔被母親武則天廢黜,一家人全都被軟禁在宮中,時刻面臨著生命的威脅。

李成器的母親劉妃和唐玄宗的母親竇妃,被誣陷詛咒武則天而遭到秘密殺害。

李旦又遭到武承嗣的陷害,如果不是義士安金藏剖腹抗辯,替他鳴冤,估計他在劫難逃。

唐玄宗有一次過生日,想吃一頓湯餅都不能如願。後來還是他的岳父王仁皎賣了袍子換了一斗面才滿足了他的心愿。

那段艱苦的歲月,讓他們在患難中體味了親情的珍貴,終其一生不能相忘。

其三,唐玄宗想改變大唐兄弟相殘的不良形象。

有人戲說,老李家一直有兄弟相殘的「關榮傳統」。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幹掉了大哥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

魏王李泰與太子李承干、唐高宗李治兄弟仨,為爭奪儲位大打出手,弄得兩敗俱傷。

當年李顯要殺了李旦,蕭至忠急得直哭:「陛下富有天下,難道還容不下一個弟弟?」這才制止了一場悲劇。後來李顯才死,李旦就奪了他們家的皇位。

毫無疑問,連續三代人的兄弟相殘,給大唐帝國抹上了一層血色,也給皇家形象帶來負面影響。這個惡例不被遏制,對子孫後代的暗示性太強烈,不利於政權的穩定。

唐玄宗對兄弟們的追封,很大程度上就是為了扭轉先輩留下的不良形象,塑造一個有血有肉有溫度的大唐帝國。

追封兄弟們確實感動了很多人,只是,他又如何對待兒子們的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76e755eac68e69d129b9486de0066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