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懂的書法,就是「丑書」?審美狹隘,是一種「致命缺陷」

2023-11-13     書法網

原標題:看不懂的書法,就是「丑書」?審美狹隘,是一種「致命缺陷」

看不懂的書法,就是「丑書」?審美狹隘,是一種「致命缺陷」

當代許多學書者,沒有辨別「丑書」的能力,對於自己看不懂的書法,就罵人家寫的「又丑又俗」,難以入眼,導致「丑書」一詞在書壇「泛濫成災」,但大家真的明白何為「丑書」嗎?

首先從字面意思來看,「丑書」是丑怪難看的書法,那何為「美」何為「丑」,何為「雅」何為「俗」,每個人心中的標準都不同,在王羲之、褚遂良等晉唐名家眼中,西漢時期拙樸厚重的篆、隸書體,笨拙又繁雜,沒有藝術美感。

同樣對於追求「尚意」,突出個人特色,情感表達強烈的宋代人來說,筆法規範平整,以法度為宗的「唐楷」,又變的難以入眼。

因此米芾才會評價「唐楷」曰:「歐、虞、褚、柳、顏,皆一筆書也。安排費工,豈能垂世。李邕脫子敬體,乏纖濃。徐浩晚年力過,更無氣骨。」

尤其是顏真卿的楷書,違背「二王」一脈的秀逸靈動之美,點畫拙樸渾厚,受到王羲之「粉絲」的辱罵和否定,但也有部分學者認為,書法要以質樸凝重為美。

例如清代書法家傅山,贊同顏真卿的風格,曾說:「寧拙毋巧,寧丑毋媚,寧支離毋輕滑,寧直率毋安排」。

而明代書法家董其昌卻提出截然不同的觀點,他曾在《畫禪室隨筆·論用筆》中說到:「書道只在巧妙二字,拙則直率而無化境矣。」

通過上述的例子我們看出書法「美醜」,並沒有明確劃分,所以也不能用狹隘的個人眼光,或者是否看懂來界定,就像東漢趙壹在《非草書》中說的那般:「心有疏密,有巧拙。書之好醜,在心與手,可強為哉?」

在鑑賞書法時,要以客觀開闊的思維去分析,不能局限在一面,例如顏真卿的《祭侄文稿》、《送裴將軍詩帖》,雖然外形看起來怪異笨拙,但其錯雜起伏、奇異波折的布局,豪放遒勁的筆勢,散發出寬博宣洩的氣勢。

而且行筆不計工拙,就像《祭侄文稿》,將情感與筆法結合起來,一點一划無拘無束,塗塗抹抹的字體,給人悲痛鬱憤感,達到藝術境界的最高峰。

因此元代張敬晏曾評價曰:「是其手心兩忘,真妙見於此也」,甚至有人說《祭侄文稿》能把《蘭亭序》比下去,成為「天下第一行書」。

可惜願意去堪透這層境界的人較少,基本上都把目光著眼於「塗鴉」一般的表層現象重,並給扣上「丑書」的帽子,被「冤枉」了上千年,所以說審美狹隘是一種「致命缺陷」。

它會蒙蔽學書者的雙眼,讓他們拋棄了真正的絕佳書法,帶偏審美觀念,把沒有藝術性的「丑書」奉為經典,還大肆追求臨摹。

導致當代書壇的「江湖體」、「印刷體」風靡一時,使書壇風氣變壞,要麼死板僵硬,只求勻稱平直,要麼張狂肆意,衍生出倒立寫字,注射器寫字等,如「雜耍小丑」一般,博人眼球的書法,遠離古人的中庸典雅之美,所以大家在學習書法的同時,還是提升一下辨別「丑書」的能力。

您對「丑書」有何看法,歡迎在下方評論區留言討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721e1f26aa599d77c7bf92b49440d7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