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夏治斌 石英婧 上海報道
「近20年來,全球汽車產業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我國汽車產業的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但也面臨著全球汽車產業大變局帶來的機遇和挑戰。」11月29日,2023第十八屆中國汽車產業論壇在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上海校區舉行,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工業和信息化部原部長苗圩做主題演講。
在苗圩看來,中國汽車市場總量和結構格局都在發生深刻變化。
中國汽車市場到底有多大,各方面的看法差別很大。苗圩在論壇中談道:「我記得幾年前在研究『十四五』汽車發展規劃時,當時最樂觀的預測是到2025年,也就是『十四五』期末時,汽車的年產銷量最高能達到3500萬—4000萬輛。可是回過頭來我們看看實際的情況是,2017年我國汽車總銷量達到了頂峰的2888萬輛,之後經歷了2018—2020年連續三年的下調,2021—2022年兩年的回升,2022年全國汽車的銷量達到了2686萬輛,這個數字比2017年頂峰時減少了200萬輛。如果再把整車出口量扣除以後,國內市場銷售的汽車2017年是2787萬輛,2022年是2375萬輛,2022年比2017年的銷量減少了400萬輛。今年1—10月份,全國汽車的銷量達到2397萬輛。預計全年銷量有可能超過2017年,達到2900萬輛以上,但是在扣除預估的大約500萬輛整車出口量之後,國內市場銷售的汽車也只有2400萬輛左右。我個人認為,從目前的國內市場條件看,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國內汽車市場不可能再有大規模的增長。」
對於中國汽車市場的結構格局調整,苗圩指出,2017年時我國新能源汽車的銷量只有77.7萬輛,2022年新能源汽車的銷量達到了688.7萬輛,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在2022年達到了28.2%,提前三年超過了『十四五』預定的20%的目標。今年預計國內乘用車市場新能源汽車的滲透率將達到三分之一以上,也就是每銷售3輛車中1輛就是新能源汽車。這個替代的趨勢已經不可逆轉,新能源汽車對傳統燃油汽車取代之勢已經形成。原來制定《新能源汽車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時確定2035年新能源汽車超過50%的目標,很可能在2025年最晚到2026年就會提前實現。
苗圩認為,中國汽車市場結構的變化使傳統燃油汽車企業面臨著既要在總量大幅度下滑的情況下保住市場份額,又要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中奮起直追的「雙線作戰」局面。
苗圩在論壇上強調,傳統車企要清醒地認識到,只採取守勢,雖然份額保住了,但是總量下來了。只有在新能源汽車不斷增長的形勢下不掉隊,才能夠真正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
《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隨著新能源汽車的快速增長,自主品牌乘用車在今年上半年銷量達到598.6萬輛,比上年同期增長了22.4%,市場份額達到了53.1%。「這是我們第一次在國內乘用車市場上超過國外品牌乘用車的銷量,改變了長期以來國外汽車品牌占據著中國乘用車市場主體地位的格局,而且這又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苗圩表示,「中國的汽車企業正是因為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中抓住了機遇,占據了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約80%的份額,我們對智能網聯汽車未來的發展,對新能源汽車的繼續增長,充滿著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