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被譽為「晚清小紅樓」,男女主角就是現實版的寶黛愛情

2023-05-30     少讀紅樓

原標題:這本書被譽為「晚清小紅樓」,男女主角就是現實版的寶黛愛情

關於《紅樓夢》作者曹雪芹去世時間,有三種說法,一是乾隆二十八年除夕,一為乾隆二十九年除夕,最後一種意見則認為是乾隆二十九年初春之時。不過,同意第一種意見的居多。

巧合的是,有晚清「小紅樓夢」之稱的《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正是在這一年出生。《浮生六記》開篇第一句便是「餘生乾隆癸未冬十一月二十有二日」,也就是說,遠在北京的貧病交加的曹雪芹正纏綿病榻時,沈復已經在曹雪芹小說里林黛玉的出生地蘇州悄然來到人間。

沈復四十六歲作《浮生六記》,此時的沈復,愛妻病亡,稚子夭折。同樣是在人生四十六歲,曹雪芹的巨著《紅樓夢》已「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尚未完工。兩年後,幼子夭亡,承受不住巨大人生打擊的曹雪芹,亦於這年的除夕,一病而亡。

這兩人生活於相同的歷史文化背景,又有著相似的人生遭遇,反映到各自創作的文學作品中,便有了太多共情共通之處。

1、一樣的愛情悲劇

在小說《紅樓夢》里,寶黛的愛情悲劇,讓後世無數讀者為之一掬同情之淚,多希望寶黛這一對璧人能夠雙宿雙飛,永浴愛河。可現實卻是,一夭亡一出家,讓多少人為之意難平。這是小說,你大可以說,都是出於作者虛構,我們讀者讀後,若和書中人物同聲一哭,豈不是痴人一個?

不過,在《浮生六記》里,類似寶黛這樣的愛情悲劇,卻是真真切切發生在作者沈復的身上。

我們來看一下愛情悲劇里的男女主人公。

大家都知道,寶玉黛玉是表兄妹,在《浮生六記》里,作者沈復和妻子陳芸同樣是表親關係,只不過,沈復與陳芸是表姐弟關係,陳芸之父為沈復的舅舅。

小說里,十三歲的賈寶玉初見林黛玉這個神仙似的妹妹,上來便是一句,「這個妹妹我曾見過的」。到沈復這裡,同樣是十三歲的年齡,沈復隨母親回舅舅家見到已至豆蔻年華的表姐陳芸,則比賈寶玉更進一步,直接來一句,「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陳芸,字淑珍)」。

在小說里,因為八十回後文字不見,我們只能根據高鶚的續書,認定林黛玉最後夭亡於王熙鳳的調包計中,可以說,林黛玉最後的夭亡,是死於自己的愛而不得,是死於賈府這個大家族對她的重重禁錮設防,以及封建禮教的深深束縛。和林黛玉愛而不得的夭亡不同,沈復與表姐陳芸順利成婚,且夫妻恩愛異常,還有一雙兒女,在滄浪亭和蕭爽樓,兩人還曾度過一段神仙般的幸福生活。

然而,這對恩愛的小夫妻,終因大家庭的種種生活瑣事,最後陳芸失歡於公婆,還和丈夫沈復一道,被趕出家門,後流落揚州,陳芸終至客死他鄉,讓人無限扼腕。

2、一樣的才子佳人

在《紅樓夢》里,賈寶玉林黛玉都是才子佳人,雖然小說作者曹雪芹聲稱自己最討厭那些一個套路一個寫作模式千篇一律的才子佳人小說,但是書里的男女主人公,可都是才子佳人。能洋洋洒洒寫出千餘言《芙蓉女兒誄》的賈寶玉當然是才子,花容月貌的神仙似的林妹妹,自然更是佳人。

這是小說,我們自然又可以說是出於作者虛構。在《浮生六記》里,沈復和陳芸那可是真真切切存在的現實版的才子佳人。能寫出流傳後世的至情至性文字的沈復,工詩擅畫,自然是才子。與沈復同歲又比他大十個月的妻子陳芸,書中對其容貌的描繪是:「其形削肩長項,瘦不露骨,眉彎目秀,顧盼神飛」。

書里這段對陳芸的容貌描寫,很容易讓我們想到《紅樓夢》第三回初次出場的賈探春的容貌:「削肩細腰,長挑身材,鴨蛋臉面,俊眼修眉,顧盼神飛,文彩精華,見之忘俗」。

對陳芸的容貌,魯迅先生曾給予極高評價:「雖非西施面目,並且前齒微露,我卻覺得是中國第一美人。」

最難得的是,陳芸不但有貌還有才。牙牙學語時,口授《琵琶行》,她便能成誦。粗通文墨後,不到十歲的年紀,就吟誦出「秋侵人影瘦,霜染菊花肥」這樣的佳句。陳芸不但能詩能文,還對詩歌品鑑有自己的獨特見解:

「格律謹嚴,詞旨老當,誠杜所獨擅。但李詩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愛。非杜亞於李,不過妾之私心宗杜心淺,愛李心深。」

這樣的陳芸不是佳人,誰還能被稱之為佳人耶?

3、一樣的離經叛道

不論是《紅樓夢》還是《浮生六記》,都不約而同提到一本書,並將這本書和書中男女主人公緊密聯繫在一起,加以濃墨重彩地描摹和刻畫。

這本書就是《西廂記》。

我們先來看《紅樓夢》第二十三回是如何描寫此書的:

寶玉道:「好妹妹,若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別人去。真真這是好書!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一面說,一面遞了過去。

林黛玉把花具且都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看,不到一頓飯工夫,將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覺詞藻警人,余香滿口。雖看完了書,卻只管出神,心內還默默記誦。

再來看《浮生六記》里關於此書的描寫:

芸忙回首起立曰:「頃正欲臥,開櫥得此書,不覺閱之忘倦。《西廂》之名聞之熟矣,今始得見,真不愧才子之名,但未免形容尖薄耳。」

余笑曰:「唯其才子,筆墨方能尖薄。」

為何二書都會有和《西廂記》有關的情節安排?這是因為在明清時期,王實甫的《西廂記》被作為第六才子書備受推崇。

明清兩代,凡是勇於衝破傳統觀念、具有民主精神和新思想的文學藝術家,無不推崇《西廂記》。書中人物大膽反抗封建禮教的叛逆精神和民主思想,都讓不論是賈寶玉林黛玉還是沈復陳芸為之深深嚮往、欣賞和痴迷,並從中得到啟示。

因此,我們才看到了賈寶玉厭惡仕途經濟之學,稱呼汲汲功名之流是祿蠹,林黛玉與賈寶玉志同道合,彼此心心相印。她是賈寶玉的戀人,更是賈寶玉的知音。《浮生六記》的作者沈復,工詩擅畫,卻一生沒有參加過清朝的科舉考試,曾長期擔任幕僚,且以賣畫維持生計,亦曾經商。妻子陳芸與沈復夫唱婦隨,言談行止更是率性自然大膽,直是史湘雲一類人。她有迥異於世俗的獨特審美,精女紅,擅廚藝,與丈夫沈復及一眾蘇州文友遊山玩水,詩文唱和,甚至還女扮男裝和沈復一道逛廟會。似此率性之舉,遠遠超出了她所生活的時代,就是史湘雲見之,怕也要甘拜下風。

遍游廟中,無識出為女子者,或問何人,以表弟對,拱手而已。

然而,這樣的陳芸,因為和她所生活的時代格格不入,直是離經叛道,加之陳芸與公婆相處,亦多率性之舉,因此,二十三歲時,陳芸失歡於公公,二十八歲時,又失歡於婆婆,終至在三十歲那年被逐出夫家。沈復伴著她一道寄居蕭爽樓。十年後,四十一歲的陳芸因血疾,客死揚州。《紅樓夢》八十回後,王熙鳳有極大可能也是死於此婦科病。

若我們細看沈復與陳芸的悲劇愛情,會發現這簡直就是《紅樓夢》寶黛愛情的現實版。如果我們把陳芸放入大觀園中,會發現她不遜色於任何一個紅樓才女,她最終的命運也和她們一樣,佳人薄命。

如果說,她比林黛玉幸運,那就是,她和沈復的愛情,因為沈復的一句「若為兒擇婦,非淑姊不娶」,修成了正果,她和心愛的人順利成婚,生兒育女,相攜相伴二十三年,甘苦患難共之。從這個角度來看,陳芸的一生還是幸運幸福的。正如她自己病危時所述:

憶妾唱隨二十三年,蒙君錯愛,百凡體恤,不以頑劣見棄。知己如君,得婿如此,妾已此生無憾。

然而,除了愛情,她和沈復這顛沛流離不被理解祝福的婚後生活之苦、中年夫妻死別之慟、稚子夭亡之傷、佳人薄命之悲,一樣讓人感慨系之。

設若賈寶玉有沈復的大膽與擔當,與林黛玉順利成婚,他們的婚後生活,或許就是沈復與陳芸的翻版?

由此觀之,把《浮生六記》稱之為「晚清小紅樓」,還是有一定道理的。

作者:午夢堂主,本文為少讀紅樓原創作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591a93530a759c53d4b1975037d2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