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疑「美國如此重視航空」——兼談GDP

2023-07-04     航空之家

原標題:釋疑「美國如此重視航空」——兼談GDP

的第667篇微文《美國如此重視航空,我們何以應對》發布後,引起熱烈關注,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大家對於更快更好發展我國航空產業的使命感與急切心情。

有朋友就其中兩個數據同我討論,稱文中所引的兩個數據——美國2019年航空企業經濟活動總量(total economic activity)1.9萬億美元和占當年國內生產總值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4.9%——疑似有誤。

經核查,兩個數據都對,我的摘引也無錯。可能是我把涉及這兩個數據的兩句話連在一起用,未作說明,造成了部分讀者誤解。但究其真因,乃是對GDP等概念的認知問題而引發。

故而,就此再寫一篇小文。實為學習筆記,與友分享,以求明辨,並歡迎討論指正。

應於英文economic activity的概念為「經濟活動」,而total economic activity是「全部經濟活動」,其定量表征即為「經濟活動總量」。

「經濟活動總量」是指在一定的社會組織與秩序之下,經由勞動過程或支付適當代價,產生或取得相應價值的一切活動的數量表征,由生產價值和除生產外的其它經濟活動的全部價值組成;後者包括基礎設施建設、資源利用形成的價值,以及從別國獲取財富的價值等。

依照上述定義,航空行業的「經濟活動總量」,是指在一定時期內航空行業全部經濟活動價值的總度量;包括航空業提供產品和服務的總值,以及航空領域基礎設施建設、民航運輸業購機、買進的材料與元部件等。

那麼,什麼是GDP呢?GDP的定義是,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國界範圍內)所有常駐單位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勞務的市場價值。GDP指的是經濟活動總量中的增加值。GDP實施國土原則,也就是說,本國國土上外國公司和外國人創造的價值也要計入。

與之相似的另一個概念是GNI(Gross National Income),即國民總收入,也曾採用過國民生產總值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概念,是對一個國家的國民所擁有財富的衡量。同GDP一樣,GNI也是增加值。但不同於GDP的是,GNI是國民原則,即一個國家(或地區)所有國民在一定時期內生產的最終產品和服務價值的總和;只要是本國(或地區)居民,無論是否在本國境內(或地區內)居住,其生產和經營活動新創造的增加值都計算在內。粗略說來,GDP反映經濟規模,GNI反映富裕程度。

根據上述定義,我們就可以理解:

2019年美國航空業的經濟活動總量1.9萬億美元,其中的增加值是GDP。按照其在當年全國GDP(21.38萬億)中占比4.9%反推,約為1萬億美元。與1.9萬億求比,約占當年經濟活動總量的52.6%。

在美國另一份介紹2014年航空業績的報告里,對這兩個數據做了拆分,稱當年「經濟活動總量16238億美元,增加值8873億美元,提供了1058.9萬就業崗位」。這與《國家航空科技優先事項》里使用的2019年數據十分接近。據此,計入GDP的增加值約為產值的54.6%,與上面計算得出的2019年的52.6%很接近。

看來,對於美國航空業,由於經濟結構與規模相對穩定,其增加值約占經濟活動總量50%,可作為一個宏觀參考值。

上述分析,原則上也應適用於我國。但由於我國數據統計方式與發布渠道,以及數據有限等問題,有時難以準確區分。但大體可以按照製造業和運輸業的統計習慣,分別得出各自的總量與GDP;而後加權平均,得出整個航空業的經濟活動總量與GDP。

我國航空工業和運輸業一般不用「經濟活動總量」的概念,而用「產值」或「營收」表征總貢獻。後者用的多些。不論是「產值」,還是「營收」,都小於「經濟活動總量」,主要是未計入非產品與服務的價值。

年來,我國航空製造業產品與服務的增速很高。從中央企業、上市公司發布的經營業績等公開披露信息測算,AVIC、COMAC、AECC等航空工業國家級公司和航天、電科、兵器等集團公司的航空業務,以及地方、民營企業等從事航空產品和服務的營收之和,可能逾6000億元。其中的增加值,即GDP,在理論上應不低於50-60%。

航空運輸業受世界政治形勢和疫情影響巨大。據民航局公布的2022年統計年報,當年全行業營收6328.9億元,下降和虧損嚴重。而正常情況下,民航業營收中GDP占比20-30%左右,若取中值,GDP約為1500億元。

綜合製造業和運輸業,我國航空業2022年總營收約1.3萬億,GDP約為5500億元。折算成美元,分別為不足2000億美元和不足1000億美元。據此,2022年,我國航空行業GDP占全國GDP之比不足1%。

需要說明的是,我國民航業營收2016年即突破萬億,勢頭保持到2019年,近幾年的下降有其客觀原因,並非常態。而由於統計原因,我國航空業的設施建設與戰略採購,以及通用航空等經濟活動的價值也未得到充分反映。

但無論如何,不管是占比,還是絕對數值,我國航空業都與美國有著巨大差距。當美國航空業自上世紀六十年代開始,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在製造領域,其一國的營收逐步占據世界航空業半壁江山;中國航空人理應生髮出不甘其後、加快追趕的緊迫感。

大力發展軍民航產品生產與服務,更好更快地復甦民航運輸業,讓通用航空真正創造價值,走進社會生活和千家萬戶,經過十數年、二三十年的持續奮鬥,實現航空強國的夢想,正是我們的使命與責任所在。

而政府構建適宜的政策環境,激發與放大航空產業效應,大幅縮小與美國的差距,促使我國航空儘快成長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使其在民族復興和國家強盛的偉業中發揮更大作用,並在全社會營造重視和熱愛航空的氛圍,讓更多人關心和投身航空事業,亦為當務之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70d9ea44fa26b72ef3d8c83d28f8514e.html